2023年8月3日

【英國實習#03】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向大自然學習篇


《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共三篇,分別為自我探索、藝術思維及議題、還有向大自然學習。本篇著重於在自然採集各種花花草草的藝術工作坊,這對當地人習以為常的大自然景觀,也成為家鄉一望都是建築物、摩托車的遊子們,最看不膩、玩不完的英國體驗,並從中回歸內心最重要的平靜。

同樣的,這些作品可能會以一樣、或另一種形式在「飛向費倫大廳」展覽中展出。文末也加碼「番外篇」聊聊我最喜歡位於約克郡雕塑公園(Yorkshire Sculpture Park)的藝術戶外教學。如過還沒看過前兩篇可以參考下方連結:

【英國實習#01】自我探索篇 *點我連結 
【英國實習#02】藝術思維、塑膠與環境議題篇 *點我連結 

三、向大自然學習


▍計畫不計劃的獨特美麗

Eco Dying Paper and Journal Making Workshop by Zanetta Middleton


藝術家贊內塔・米德爾頓(Zanetta Middleton)的「生態染色紙及手工製作日記本(Eco Dying Paper and Journal Making)」工作坊,我們拜訪了他的工作室,原先是一家酒館的空間,經由設計改造成富有藝術家風格的居所,處處充滿佈置巧思,例如圓形窗戶面向小河、陳列枯樹,正是取自中國文化的靈感。我們彷彿走進夢幻屋讚聲連連,裡頭實踐了家中有座桃花源的想像。


我們嘗試不同植物花草自然染的顏色及效果,那些無法預期、無法複製相同模樣,正是它獨一無二並讓人驚喜的地方。也感受植物花草帶來的身心療癒,遠離塵囂,體會專注於當下的創作過程,與媒材彼此溫柔相待。這或許是資訊爆炸時,我們所追求的心靈綠洲,而我也相信這樣的體驗越來越可貴。


不論將其視為藝術工作坊、還是社交活動,我都覺得本意都如作家維克多・希克洛夫斯基(Vicktor Shklovsky)所言:「藝術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讓『看不見的』被適當被看見,並提倡『陌生化』,讓我們看見平常會錯過的事情。」不只有需要被關注的社會議題,簡單的回歸當下、注意到自然節氣變化、關心周圍的人也同樣重要。


接著我們縫製手工日記本,我偶然發現駱駝皮的廠商來自台灣。如今,它在英國又被我轉化成日記本的模樣帶回家,這本日記本在我未寫上任何文字前就已經富有故事了。我們放慢了時間,感官體驗、心靈滋養都在藝術家無私的分享下,有個愉悅的一天,準備好展開在英國的日子了!


▍陽光賞臉,風吹啊吹

Cyaontype Workshop by Emily Arnold


藝術家艾米莉・阿諾德(Emily Arnold)的「藍晒圖(Cyaontypes)」工作坊中,打開了我對藍晒的想像:相較侷限於攝影作品,當代的藍晒透過複合媒材,創作形式可以相當多元,而「植物」也是其中之一。我們從乾燥花到戶外採集,又或者隨意擺放到安排作品呈現,向世界取經,即便大自然擁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學會來則安之的豁達態度。


可以敬請期待大家的作品會如何一起在「飛向費倫大廳」裡展出囉。


▍把四周連一起

Natural Dyes Workshop by Vanessa Parkinson


彷彿英國1517世紀都鐸時期的人物,藝術家凡妮莎・帕金森(Vanessa Parkinson)活生生的出現在眼前,相較宮廷繁複的服裝,他作為那都鐸時期的植物專家,向我們分享他的生活小智慧,例如「植物染(Natural Dyes)」工作坊中體驗英國鄉間的慢步調,我們還參觀了小菜圃、在林地散步、好奇各種花草樹木。


我們用手指頭指向某處,握手、牽手代表友誼及親密關係,所以透過「用植物染手套」來作為展覽元素。植物染工作坊結束後,藝術家依然讓我們自由發揮對其進行延伸、成果呈現。


我們將植物染物件掛在曬衣架上,就像在倫敦常見大使館有用不同的旗幟隨風飄揚,象徵連結及友誼合作;也想起我與英國同學合作的專案經驗(*點我連結)談及將個人衣物曬在公共空間的「私密性」,來呼應「歡迎眾人的開放心態」。

團隊成員分分扛著曬衣架、在不同場景曬上植物染手套,如同旅遊或造訪不同地方,我們彼此都變得更豐富,友誼也一直緊緊相隨;我們不斷與地方和世界做些有趣的事情,最終完成了《友誼》的錄像作品*點我連結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裡會發現,並不是前所未見的產物才值得一提,我與藝術家、跨域團隊的共同創作,在彼此貢獻想法、衝撞、結合不同的生命經驗(還有就地取材?)重新排列組合成新的樣貌。除此之外,我們結合西方文化將手套環狀陳列,每個人衣著都鐸時期的物件繞著它行走,向歷史學習、與當代進行反思。


▍番外篇:我最喜歡的藝術戶外教學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by All Loughborough Artists


與英國友人的駕車暢談、一覽沿途公路風景後,抵達了「約克郡雕塑公園(Yorkshire Sculpture Park)」正是我最喜歡的行程之一。約克郡雕塑公園有著令人折服的自然景觀,羊群到處走動,我們看到後無一刻不興奮雀躍(但是只注意腳下會不會踩到羊大便、警戒偶遇成群飛禽,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錯過許多美麗發現喔XD


除此之外,戶外也有不少大型的裝置藝術,背後的巧思、與周圍互動的巧思真的好讓人訝異。例如看似楚楚可憐又莫名悲傷的女娃娃,經由英國藝術家介紹才知道這是廣設於許多地方的募款箱,然而他背後有個大開口,又警示著什麼社會問題呢?


各個室內空間除了販售食物、紀念品等等,也同樣是藝文展演空間、各自有不同的個展,遍佈於約克郡雕塑公園的不同地方,有的甚至在莊嚴教堂裡,我們翻山越嶺只為一睹風采。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藝術家約梅・普倫薩 JAUME PLENSA)的《離家不遠的小地方(In small places, close to home)》展覽,裡頭有個「YSP Family: Talking Together」的文宣能供觀者自由索取,上頭不只簡述作品及展覽內容,也透過一句句提問引導讀者去思考、解讀作品,還能成為與旁人討論及對話的契機。雖然這樣的展覽規劃在英國藝術界可能很平常,卻十分深得我心。


我個人也很喜歡藝術家簡妮・布勞斯(JANINE BURROWS)的《從餐桌到潮汐:約克郡對話(Table to Tide: A Yorkshire Conversation)》的展覽繪製出英國鄉間,筆觸溫柔讓人放鬆,完完全全狙擊我的喜好,作品各個想收藏有夠可愛(而且
從主題、作品到商品化都非常一致)。

約克郡雕塑公園的自然景觀、裝置藝術、藝術展覽、藝術活動(當然還有美食和紀念品)是不論旅人來英國因為什麼理由,都值得造訪的地方。
初訪約克郡雕像公園的那天,還親自體驗「英國一日見四季」的天氣無常,風冷到穿外套、太陽出來熱到褪去衣物、突然又下起大雨???令人捉摸不定只好哈哈大笑: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結語|

對我來說,在英國藝術實習的日子,可以以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重新與人對話》來代表我的期待和心理狀態。進行自我修復、外在探索,倒掉心中滿溢出來的水、帶著空杯子來到陌生的場域及人物,讓杯子重新再被填滿。

一路上實踐了各種時間、大小、對象不同的藝術專案,每天忙著面對周遭挑戰,也一次次給了我不少啟發。我由衷感謝過程裡遇上的師長和同儕,讓我能在他們的經驗上學習、近距離體驗和觀察,成為未來成長不可或缺的養分。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曾寫道「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物,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所言不假,或許很雞湯,但我會說「當人對某一件事情感興趣、有疑惑、或好奇,請拼了命的去靠近它」因為不去嘗試,只會永遠活在想像裡而錯過認識他的機會。「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偶爾會不小心受傷,但它總是帶人走到更遠的地方。


我所經歷的這一切慷慨和善意,也讓我對世界周遭更謙卑感激。引述英國藝術家傑奎・蓋倫在車上對我說的話,與《重新與人對話》不謀而合,書中寫道:「難道大家不知道,有時在車上望向窗外,看著世界流轉,不覺得很美好嗎?」「我知道,真的十分美好」我如此回答。

圖/在英國沒買到馬丁靴,但看到天上有馬丁靴可不可以掉下來一雙給我!?

英國藝術實習系列一完結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