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1開始篇


|前情提要|

由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舉辦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邀請姊妹城市的國際學生來到高雄,與在地青年互動,開啟了為期六天五夜的文化交流,整體行程規劃以多元面向切入城市永續發展。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港兒女,我非常高興能參與其中,並以「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來註解我的學習。


高中到大學有六年的英語夏令營經驗,讓我從一線隊輔、到外師助理、管理整個志工團隊,擔任過不同職位;也在台南就讀研究所時期持續跨文化、跨領域進行專案合作,挖掘問題、共同產出以人為核心的服務設計。這都讓我想起一句話「離開家鄉是為了回家」,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車程的距離,在我對台南有了深刻的情感連結後也開始好奇:「高雄對我來說是什麼地方?我又能為他做些什麼?」

第一次參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與我預想的目標導向不同,反而是讓我重回「學員」角色去體驗活動,給予我個人非常大的空間去交朋友、去建立關係、去分享高雄;讓我回歸初心,再次理解自己真心喜歡做這件事情。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善用左方目錄欄搜尋)

|關於文章|

然而「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作為疫情後重啟的國際交流活動,面臨的挑戰也包含以「高雄」為核心,需要協作三個主要群體「高雄人、國際生、高雄市政府(不同單位等利益關係人)」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詳細請參考下方「建立關係互動圖」。


由於我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這篇文章會著重「高雄人與國際生」的面向,來分享我的第一手觀察;也討論如何透過外力協助,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讓遠道而來的國際生不只是作為短期觀光遊玩的「交流人口」,而是能進一步建立與土地、與當地人更強列的情感連結(這可能出自於在高雄居住過、求學過、或有親友),並在未來有機會能成為高雄的「關係人口」,達到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


文章將分為三個主軸:第一篇「開始」是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第二篇「發生」討論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第三篇「持續」著墨如何讓交流經驗在學員心中萌芽和發酵,作為永續城市的一部分。除了紀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點點滴滴,文章也討論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提供一些行動方案。

期待讀者能從閱讀中獲得一些靈感,創造一個能夠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的環境來建立關係、加深人們對土地的認同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正文吧!

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


國際生來自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和美國,與台灣人的比例近一比一,活動期間皆住在高雄七賢二路的「窩飯店」。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減少了台灣人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通勤時間,也給了每個人活動之外更多的相處機會;讓看似一天的行程結束,其實在夜晚才剛正式開始。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將分散世界各地、毫無交集的人聚在一起,是件不容易、卻十分重要的起頭。因為深刻的情感連結與友誼關係,往往都是從小小的事情建立起來。這次活動也成為許多國際學員「第一次出國、第一次來台灣」的經驗。


同理人類作為群體動物,小組分配能減少我們對新環境的不確定感,抵達集合現場便能看見無人落單,也因為人數漸多不停地輪流自我介紹(但面對的可能是同一群人?),兩隻手臂的距離對於內向人說,簡直要用在山上吶喊的力氣才能讓聲音傳到另一個人的耳朵裡。晚餐後的破冰環節透過繪製自畫像,將自我介紹視覺化,確實有助於突破語言隔閡、也更有記憶點。


每個人互相認識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營造助於交流的環境;雖然我們各自有組別,但也都屬於夏令營這個大團體。在管理學中「拔河遊戲人越多,動力越低」,指團體中個人比較難受到注視,可能會有搭順風車的問題(又稱為林格曼效應)。套用到破冰情境,認識一個人,也比一次認識一大群人容易;我們可以在一大群人面前打招呼,但一對一對話更能好好的把重心放在眼前對象;生活中也是一個一個累積,最後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將屁股離開椅子,站起來走動!


破冰環節
可以像「遊戲」一樣更好玩、氣氛更歡樂、有個機會和不認識的人對話。首先不同國籍的人會拿到不同顏色的紙(如果有五個國家,就會有五個顏色),學員需要互相自我介紹、問一些基本訊息才可以換到對方的顏色。最後在時間內換到所有顏色的人是贏家(此時可以想想有什麼獎勵、或作為下個階段鋪陳)。

假設現場只有一個台灣人,那在這個環節,他就會變得最受歡迎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想換到他手上的顏色。來自相同國家的人本來就會形成一個大群體、也是永遠都會接受我們的人。但要照顧到人數相較偏少的國籍,其實在一開始透過這個機會與每個人打招呼,降低彼此交流的門檻,有助於之後更容易對談、更自然的融入其中。

書籍《史丹佛設計學院:把好奇化為點子的81個創意練習》在〈我最愛的破冰三部曲〉章節中提供許多實用的工具,讓問題不只停留在天氣等安全話題,例如「名字的由來、僵屍末日準備、第三回合」等設計皆讓我們更留意別人分享的事情、思考自己如何回應這樣的交流,協助我們聽見重要的言外之意,成為更深思熟慮的合作者(詳細內容歡迎參考這本書!)


破冰環節的目標,是要讓氣氛活絡、輕鬆自在,最重要的是「讓人們開始對話」。遊戲可以有很多種,需要幾個、何時結束才夠,都依現場時間狀況決定,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活動正題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在離別之際,聽到有人懊悔自己沒有機會與感興趣的人有更深的對談。回想自己在酒吧裡與陌生人開啟話題,是五六個人看起來關係緊密的群體容易?還是一、兩個人的小群體聊天容易?


提高參與度


正式開始的第一天,除了開幕儀式裡為高雄做簡單的背景提要,也有生活會話、文化課程,協助國際生快速了解台灣,例如放筷子、拿碗的方式,在台灣、日本、韓國看似相近的亞洲國家還是有文化差異,對於「一起吃飯」在不同國家又有什麼意涵,都是很有趣的討論。


老師也樂於點名問問學生看法,我也時常思考會議室空間設計的目的,的確它讓我們困在位子上、更系統性的輪流發言、只能和左鄰右舍對話,但要時時顧及台上講者。如果時間允許,能延伸老師所準備的話題(不論學中文、還是飲食等文化差異)、提供短暫能夠移動的自由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後在輪流發表看法,會讓每個人在課程裡有更高的參與度。

不可或缺的自由時間


每一天我們都跟著行程跑,雖然時間被塞得滿滿的,但整體規劃十分流暢。直到吃完晚餐回到飯店,不論點名時間前後,都試著把握這短暫的自由時間。行程之外預留的空白,因為我們享有充分的自主性,需要溝通、了解需求、想辦法,反而成為彼此最有記憶點的時光。


位於七賢二路的「窩飯店」選址很方便,附近有六合觀光夜市、鄰近愛河,步行十分鐘初頭就能抵達鹽埕區鬧區享用「高雄婆婆冰」的芒果雪花冰和蕃茄切盤,肚子餓還有「鴨肉珍」依然營業。

作為鹽埕區地頭蛇的一份子,也順路去逛逛大溝頂、高雄市公有市場、銀座市場等富有歷史與新規劃融合的場域,雖然星期一店面基本上都休息,但卻碰巧遇上文昌帝君生日,夜晚的廟宇在綿綿細雨裡開PARTY,害我誤以為自己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看燈光秀,帶著國際學員參訪行程之外的「台灣廟宇文化」非常熱鬧。


點名前的空擋,我們也會順道去全聯或家樂福採買伴手禮、晚上串門子的點心,由於台灣進口商品也十分豐富,一起逛大賣場的時候還能藉機交流,讓人想起那些很久沒吃、卻充滿兒時回憶的經典零嘴。


談起最有夏令營感的,莫過於睡前大家洗完澡相聚一個寢室聊天玩牌。如果不預先說好就寢時間,可能沒有人會捨得回房間上床睡覺。每天早晨都會用「你昨晚做了什麼?」開啟對話,就這樣一群一群的,到後面就集合變成一群人了。甚至到了國際學員回國的前一晚,因為有學員最早四點半就要離開飯店,大家最後還是跑去超商買啤酒、洋芋片,在房間滿臉通紅、忍住睡意、捨不得道別。

白天被填滿的行程,因為晚上的空白,大家才能慢慢建立情感。我發現人會有兩個面向,一個是白天對外需要樹立的形象、一個晚上放鬆自在的模樣,如果能看見對方的另一面,似乎能從最原始的狀態的開始認識對方。當然人數只要過多,沒有共同遊戲連結,話題很容易拆成數個小群聊天,但這時間不會因為其他外在因素隨意中斷,反而能減少干擾,更專注於當下。

也可以說夏令營的把人們聚在高雄,我們觀光、我們吃吃喝喝、我們晚上不睡覺(?)還有許多出乎預料的趣事,那些鏡頭沒說的話,卻讓心更靠近一點。


開始,是將人們聚在一起、讓故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透過一點小小的推力讓人們的關係可以展開。

|重點整理|

  • 除了組內,也要有整體營隊破冰遊戲。好的開始決定一切,記得在活動最一開始展開行動。
  • 椅子不會黏住你的屁股,當覺得互動有些疲乏時可以試著站起來走一走。
  • 參與度就是鼓勵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附和認同也是看法的一種,一個人也不要跳過。
  • 台灣人說感情是吃飯而來,那夏令營的感情是自由時間而來。

未完待續,歡迎參考下方連結: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