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6日

【研究生日記ep1】成為促進者!設計思考工作坊

已經很久沒有寫這類型的隨筆紀錄了。而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去年同學史黛西修了一門課,告訴我「你一定會喜歡這門課!」如今它也確實成為我研究所的愛課之一。原因不在於內容讓人得心應手,而是從中意識到自己的生疏並進一步調整與提升,過程挑戰樂趣兼具。是門「用設計思考工作坊教人設計思考」的課,如果以籃球作為比喻:相較訓練射籃技巧、更多時間在學習如何打一場遊戲,和教育有關。

在設計思考工作坊(Design Thinking Workshop)裡有三個角色:參與者、促進者、設計思考教練。課程以培育設計思考教練、具有規劃及帶領整個流程為目標。這次則是先以促進者(Facilitator)身份,跟著弗雷德教授來到了台南一中舉辦高一及高二兩班的設計思考工作坊,當然也少不了實際觀摩取經!

從高中到大學,我帶了六年小六剛升國一的英語夏令營 *點我連結 ;距離最近的一次,已是兩年前樂齡長輩的循環共作坊 *點我連結 ,內容雖然不一樣但身份雷同。這篇作為第一次以高中生為對象,記錄我所觀察及心得啟發(真的很久沒有早起八點前到校了XDD


你有聽過設計思考嗎?台下眼睛雪亮但鴉雀無聲。沒關係,設計思考一詞開始被關注也才20年(連大學學設計的我,也是在準備研究所才初次聽聞)。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辨識需求及問題、提供創新方案」的思維模型。當天課程安排由教授深入淺出的簡報介紹設計思考(背景知識)結合工作坊練習(應用)。

▍簡報說服力: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激勵人心


我將所觀察到如何介紹設計思考,拆解成五個階段。STAGE0 多數人會忽略的「自我介紹」,也扮演重要角色,就像「我以前也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是很好的切入點(還能看到教授年代感的學生照)。行動經濟學中表示人是不理性的,研究更證明購買決定有85%是受情感驅策、並非分析思考;成功的談判及說服中,建立信任與理解是第一步,「共同點」能縮近距離。

STAGE1 接下來介紹設計學院,告訴聽眾「設計思考」常被應用的領域,更要打破大眾與設計思考的藩籬——不只有設計學院可以學,歡迎每個人加入。

STAGE2 並進一步舉出聽眾(高中生)的痛點,這部分可以透過問答互動,例如報告顯示台灣學生很怕失敗,過程中不只有參與感、還能獲得共鳴。

STAGE3 引出設計思考的核心精神「無關成功與失敗、好和壞,只有動手做!」

STAGE4 再深入設計思考的發散及收斂階段,也「連結」到不同階段人的特質與習慣,可以很輕易將自己帶入其中。這部分聽教授多次談及,我都覺得自己難以被放入特定框架中(專才),原來如果每個階段感覺都OK的人、還有引領整個設計思考過程的選項(通才)。

STAGE5 最後在灌籃高手、海賊王等熟悉的例子下,透過設計思考傳達重點——團隊中需要各個不同角色的人協力,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位子

設計思考並非僅僅課堂學問,而是能從中進一步認識自己、與他人互動的辦法。弗雷德教授有觀點及資訊的簡報,處處以「聽眾出發」連結他們的需求,5W1H囊括其中,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同理心的設計思考應用。連我也被重新啟發了。


▍讓事情自然發生,提供更多空間


這段將分享經驗中的觀察與挑戰;也在工作坊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自己的領導風格。(因為主題和規模大小常會彈性調整,流程內容在這篇不會多做贅述,等未來有機會直接來實際操作一番囉!)

|重新向學生學習|

由於這是一門高中通識課、學生皆來自不同班級,我們分別帶了兩個不同年級。我遇上的小組恰巧都有個核心人物,如果他們是領導者——換句話說「領導者是因為跟隨者而產生」,團隊中有著能互相投接球的同學存在,是兩組的共同點。當然,他們也各有小組特色和氣氛。


有的能很清楚能看出主副手,雖然他們出聲機率最高,但其他人也靜靜地寫、提供了很多想法,用各自舒服的方式參與其中。別組的人說我們這組特別安靜,卻在有限時間內最快提供最多想法。這過程中到沒有一般人對男校「圍繞性別失衡、想多認識女生」的迷思,反倒有一種「學姊給你看:小心地滑告示牌滑倒」的黑色幽默感。


另一組也雷同上述團隊組成,但氣氛更為活躍一點。這組很有趣的——能看見部分組員鮮明個性,偶爾有人冒黃腔,卻有著彼此互動過程想法表達直接、不拘小節的優勢,並在其中各自展現不同的領導力。裡頭的核心人物會「:你不要假裝沒聽到,快動起來!」確保每個人參與;在全場安靜後忽略尷尬,第一個發聲、推動團隊一把「:我拿、你口頭報告(直接上台)」相當圓融的統合整個小組。


|促進者我怎麼做|

有時候促進者(Facilitator)會不經意塑造小組氣氛,而小組的個性、工作坊本身類型也會影響促進者要如何帶領及參與其中——彼此相輔相成。如果將遇上的組別比喻成小花圃或盆栽,我就是把它端出宿舍外陽台曬曬太陽、澆澆水的人,習慣讓事情自然發生、不過度干涉。

也如上個段落所言,大家表現都好且積極,我是融入但溫溫的存在、付出時間及關注,一同享受思考的過程,保持十足「耐心」。通常我在促進者的角色中,是在小組開始操作前覆述流程(有時學生會恍神或課程步調太快)確保大家理解接下來要做什麼。每個階段都會有「思考發散、收斂」的過程,我會需要透過問學生為什麼?一問一答讓他們想的更深入,擴張問題的規模及可能性。

|挑戰、兩難、轉換眼光|

但工作坊過程也會遇上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校方長輩也會不定時進入學生的討論,當學生認為禮堂投影布幕年久失修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長輩基於對學校的了解「說明維修金額過高、不耐用,未來會以白牆作為替代方案」而直接否決這項提案。卻沒有機會深入詢問「為什麼學生會認為需要修理?是看不清楚、還是有其他原因?又或是單純認為壞掉就是要修而已?」說不定會發展出白牆以外的解決辦法,也有可能真正的問題不是投影布幕需要維修,那會是什麼?當「錢」成為考量的唯一基準時,有時候反倒會不經意流失還未萌芽的創意。

突然打入小組的討論,不是先問或先聽而是評斷價值,在工作坊的過程我認為很干擾。這份干擾出自於對象與促進者出發點、教育方式、設計思考理解上的分歧,或許還有一部分是我的解釋及用意未被聆聽。其實這牢騷來得快也去得也快(直接放棄溝通),因為現階段目標對象是學生(組員),讓討論能延續下去才是重點,就沒有那麼堅持了。對過程中雜訊的臨機應變,反倒意外地看到校方師長的態度與考量。


另外遇到的關卡是「點子接龍」,顧名思義是同學結合前面同學的想法、發展出自己的想法。最終一個人的想法會變成「完整、每個人一起想出來」的提案。當為了解決午休吃飯排隊人龍,提出「不要吃飯」的點子、後面同學面臨接龍卡關時該怎麼辦?反倒要洞察背後能發展的可能(弗雷德教授說:進行時段分流,就像有人吃飯、有人還沒)跟著一起發想,拋出不同的點子解放想像力、刺激學生寫出自己的回答。

▍舒適和快樂,或許就是擅長


不同的促進者、不同的組別,都有各自的相處方式。當某一組獲得教室中的大多數關注,相較低調的組別不見得會覺得平衡,所以我通常會付出多數時間和關注在負責的組員(好像鋼琴陪練的概念)。也不經意發現,同組的另一位促進者能穿梭其他組、了解整個教室的狀態和進度、近一步獲取靈感並提供不同刺激,是我們無形之中發展出一個朝內、一個朝外的合作默契。(*但切記這也沒有絕對!例如有時候不同促進者交替於不同組別,也會帶來不同效果)


因為人的情緒太容易受到外在波動,所以認真聽、一句一句慢慢說、頭腦清楚能帶來穩定;在有點影響力的時候,反而要更謹慎地看待的自己言行。高中生也是個需要陪伴和支持的年齡,雖然工作坊的時間通常很短暫,但身為促進者創造一個「安全、開放的留白空間」是協助組員排除障礙,讓他們能肆意揮灑、自由發展出一條路。

你說話好溫柔,有種被療癒的感覺」「你好適合當老師」是其他促進者後來給我的回饋。有如民主理論家約翰・杜威所言:「人是經由連結而獲得個性,也是經由連結展現個性」不論身份,我們都存在平等交換的關係,互相形成彼此。或許這也能是我未來的另一種跨域方向喔(笑)


我依稀記得寶琳・布朗(Pauline Brown)從貝恩諮詢顧問公司,轉職至雅詩蘭黛公司策略長的經驗。她的新老闆將報告扔在桌上說「我期待的不是只是理性客觀地觀察公司表現、缺乏熱情的分析師,而是能把自己當老闆,能夠真正理解、欣賞,並且在乎公司價值主張,能夠腦力激盪的夥伴」——雖然看起來是在轉換職場跑道、身份立場的改變,也是寫文章之時,對我自己的進一步期待及要求。

【結語】在設計思考工作坊四個小時作為促進者的經驗,不只單單向弗雷德教授學習如何教學。同時也是談判及說服不再侷限商場的生活練習,尤其之中遇到不同的人、各式雜訊讓我能重新觀看,意外地更認識自己一點。最後洋洋灑灑地在居家隔離期間寫下這些不平凡的啟發。


|用詞平易近人,能一讀再讀的參考書單|

  • 《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史丹佛醫學院最熱門的人心領導課》(The Way of Ulitimate Leadership)Stephen Murphy- Shigematsu,先覺出版
  • 《叛逆者團隊》(Diverse Thinking)Matthew Syed,時報出版
  • 《如何改變一個人》(The Catalyst: How to Change Anyone's Mind)John Berger,時報出版
  • 《華盛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Getting More: How to Negotiate to Achieve Your Goals in the Real World)Stuart Diamond,先覺出版
  •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Dale Carnegie,時報出版
  • 《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Beyond Reason: Using Emotions as You Negotiate),商業周刊

|進階版:設計思考書單|

  • 《設計思考全攻略》(The Design Thinking Playbook)Larry Leifer, Michael Lerwrick, Patrick Link,天下雜誌
  • Facilitator GuideBook AJ&Smart,Youtube影片 *連結點我

*所以到底是什麼課?——「設計思考工作坊教練的工作坊訓練課程(Workshop of Workshop, Design Thinking of Design Thinking)」雖然是系所選修,但也屬於大學部不分系課程,理所當然同學的組成相當多元。學期末會以小組為單位、個別規劃不同主題的設計思考工作坊,除了實體也可能採線上模式。

那大家下篇文章再見囉!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