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畢展初賽:我想要「更」喜歡日子


才剛踏入休息室,爸爸媽媽的車子就到了門口,一大束鮮花迎面而來,「天啊!我的朋友怎麼這麼浪漫!」這一天風和日麗,比賽之初能見到家人千里而來感覺格外溫暖;朋友二話不說以行動支持,讓這個日子感覺意義非凡。


前天早早就睡,以做好萬全準備,雖然途中睡睡醒醒,但不減期待之情。隔日時間尚早,彩妝師和模特兒先來宿舍準備,雖然樓層的各位好像都還在睡、但學校四處已經熱鬧了起來。很快的我們移動到了被安排的休息室,裡頭早已人滿為患;隨處可見大家都在為同樣的目標而努力,實在難藏興奮之情。




為了協助彩妝師,這禮拜我特別學習「怎麼用電捲棒」,雖然還不上手但至少有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不要誤會我做了多麽了不起的造型,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在有效時間內為模特兒完成最可愛的樣子;我還做了一些簡單的事,例如幫忙上底妝,讓彩妝師不要因為時間壓力緊張。別擔心,我一直都在。(幫別人用的漂漂亮亮、可可愛愛,好開心!)




途中短暫離席去開設計師行前會,休息室有著小幫手的存在,總是讓人很放心。

頭上的髮帶和飾品都未出現在設計圖上,製作的時候一邊抱持著「這樣做可能不錯!我也挺喜歡的,全部都先做看看!」、「不然做給自己比賽當天可以戴!」,先行動再搭配,殊不知原本打算給自己的,全部都用上了(所以看完本週幸運色、最後趕緊又多做一個給自己戴哈哈)



今天最期待:無疑是和彩妝師、小幫手一起幫模特兒用美美的,然後一起拍張「大合照」了!(結果完全忘記單獨幫模特兒們拍照)或許我一直相信比起呈現、紀錄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讓穿著「它們」的人感到舒適快樂——模特兒就是故事裡的女主角!


從以前做過不少學姊的模特兒,到三年級第一次當了設計師,因為不同的角色,我更能體會到兩者之間的差異與感受;我很開心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讓朋友們和我一起體驗服裝比賽、參與我大學最後一次畢業製作發表。「希望每個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一天,並擁有一份美好的回憶。」



預留了一點時間透夠影像讓模特兒熟悉現場環境,多一點陪他們模擬、練習上秀「短短的一分鐘」;我喜歡每個朋友「原本的樣子」,穿我的衣服不必偽裝成別人或時尚大咖,因為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和你們一起穿著這樣的衣服,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巷弄。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驕傲。




很快地就要設計師清場,休息室只剩小幫手和模特兒。我必須坐在體育館的籃球板凳上,一個下午看著一百多組的比賽作品不能離開,很少有這個機會可以看看同儕間各式各樣的創作,其實挺享受的。(屁股很痛是真的,但評審一定更累,所以我都假裝我不累哈哈)



輪到我的時候心臟怦怦跳了幾下,雖說只是走路、轉身、定點,但他們「很不一樣」;堅定的步伐緩緩向前、互相平行而自信、穩穩佇立於前,是他們讓我的作品如此充滿著「生命力」。


我告訴他們「如果今天能夠開心的笑,這就足夠了」事後朋友和我分享「每個評審臉都好嚴肅,我原本想要露齒笑,最後改成微笑了!」

評審對每個作品都很認真所以不苟言笑,台前的我在漫長的時間裡,默默地喜歡觀察他們的反應,雖然沒什麼差異,但偶爾出乎意料的面部表情,讓人覺得有趣又鬆一口氣。


初賽結束了,耗費三個小時準備,當日活動整整是一個下午,作品與評審的接觸只有台前一分鐘。這是今年的第二場比賽,從團體到個人一組,但我卻「從未真正一個人」——那些數不清的關心與協助,讓我忘我地享受其中;想表達的感謝,是我不管說幾次都覺得不足矣表達每個人對我的呵護與付出。

這次比賽其中「心態的改變」最大,我因為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真心感到快樂;當天對環境或他人的表現沒什麼印象,與世無爭自行存在於與朋友、作品的虛幻世界裡,沒有在意他人的眼光而逍遙自在。

「與其選擇去追求那些絢麗,還不如回到自己生命的核心」公佈成績時沒什麼太大的情緒起伏,只是開開心心地結束這充實又非常快樂的一天;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有很多反應,受「肯定」還是會讓人多一點自信,讓快樂加乘加倍。(然後繼續用「愛」發電)


剛結束馬上回到休息室,在門口看見評審在裡頭「成14!成14!」找到了在座位上的模特兒,評審拿著手機、有點落寞「你們衣服已經換下來了……」,我連忙上前攀談詢問「老師,還是我將拍的照片傳給您?」,因為照片都在相機裡,多虧小幫手下秀後有幫忙留幾張照片,我速速從群組下載傳給了評審。——這大概是一天裡「最奇妙又樂到瘋掉」的事情了吧!!!(做夢都想不到)

今天就像盧建彰導演曾今說過的一句話:並不需要很厲害,但要很真心。就如同他說的「你誠實努力的時候,你一定會快樂的」對於我的作品,並沒有太多目的,如果一定要說——就是「希望以後自己還可以漂漂亮亮的穿出門啦!!!」(雖然公開作品前,我已經穿出門兩次了)

2020321日在高雄左營新光三越,是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的畢業展演(決賽),直到那天,我依然會因為做自己而快樂、因為大家的幫忙而充滿無限力量。


最後一張,謝謝我的小幫手二話不說的答應參與我的畢業製作(我的彩妝師、模特兒、隱藏版的更多小幫手也是),在我懵懂懵懂的時候當我的依靠、同樣對服裝充滿熱忱而不孤單。每次在教室遇到小幫手的同學問他「你怎麼在這裡啊?」小幫手都會笑著回「來幫學姊!!!」,雖然有點害羞但在教室的時候依然熱鬧。

初賽前一天小幫手傳了一個超可愛的貼圖,上頭寫著「我辦事,你放心!」歐買尬真的是有夠窩心、暖到發燙;當天他「比我還要緊張」,我想告訴他——「我一直都在,而且不管怎麼都不會有天塌下來嚴重啦!」;謝謝小幫手在我不在的時候陪伴在模特兒左右、讓他們有安全感,對我的衣服像自己寶貝一樣溫柔呵護、細心的幫我處理好很多事情,還有幫我們拍照。我想對小幫手的好——是我感覺付出再多都覺得不夠的,「謝謝你,謝謝你們」。


作品名稱叫《更喜歡日子》,就像群組名稱一樣希望每個都能「開開心心過日子」。謝謝我的爸爸媽媽,才有完整的我、一個幸福的女孩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希望比賽結束後的明年2020年,能夠和家人朋友一起乘載更多的回憶(然後再發更多的圖文),成長茁壯。

2019年12月13日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什麼是人世間最「好」的關係?


在《他人的力量》隔壁的這本書《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那「麻煩」兩個字太抓眼又抓心,因為「怕麻煩」一直是自己努力想跨過去的坎;從小視不給人添麻煩為美德,開口請人幫忙前需要醞釀無比大勇氣,現在還在持續練習。就如同書裡一句「不試,你怎麼知道行不行?」

看這樣的書,無疑是試著承認自己平凡非超人,當說出口、並放下好像變得輕鬆不少。格子珊的《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相當白話、能夠輕鬆閱讀,每小章的標題——將我們「多麽希望有人能夠這樣告訴自己」的那些話說了出口,希望自己永遠記得。「談判」書教導如何「爭取更多」,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處計畫,那該多麽勞心;如果能夠自在、不用擔心太多,為這般真誠的情感而開心,那就再好不過了!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以「麻煩」做切入點,與仿間「關係、社交能力」的書籍相比更深入核心,也是我們不曾注意過的問題、並非每個人天生具備的能力,即便我們一直知道「大家都彼此需要,才能夠共同把一件事辦好,把一份關係聯繫好」——就是最好的關係。

從小到大比起當個好「學妹」,我覺得自己好像比較會當「學姊」;比起索取與依賴,自己好像更擅長給予與鼓勵。我不懂的如何當被幫助的那個人,我總是站在高處用獨立堅強包裹自己。或許因為弟弟,我當了一輩子的姊姊;本身老大與老二下,人格特質發展的差異也是其中的原因。

有時看不慣他人的依賴,認為很多事情能夠自己處理;但也從他人的依賴裡,找到一種「被需要」。二十出頭的我們曾經想過「自己能夠隨心所欲、一個人可以過得好、活得既坦蕩又快樂」,卻又同時感受到一點淡淡的淒涼與無助。其實,我們一直存在於「與人的關係裡」——能夠知道、創造自己的價值並更相信自己。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然而那般依賴,是「麻煩」嗎?這又要從另一個故事說起了,曾經「我以為的體貼與懂事,原來在別人眼裡只是冷漠」。常常聽同學抱怨「因為比賽學姊總是要求我做東做西,實在是耽誤我不少私人時間」;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我「自以為」的盡量不要麻煩到別人、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殊不知,這卻傷害了別人的心、丟失了好意,我忘記她——從來不是那個抱怨的同學。

有時候就是這麼幸運:朋友告訴了我,不然我永遠不會知道無意中自己所犯下的錯。因為「我們不是別人,不會知道別人怎麼想,那些我們一口斷定的麻煩,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小事一樁,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原來,麻不麻煩,不是我們說了算,是『別人』說了才算。」

如同自己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感受到有一種存在的意義叫「被需要」,卻忘了別人也是一樣。麻煩別人,是對別人能力的認可;因為喜歡,才麻煩這麼一個人;付出和給予的快樂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自由。不論結果,接受了他人的關心、想幫助自己的心意總是心存萬分感激,而這種愛,是需要表達。


「不完美的完美」


「怕麻煩」的原因可能是更重視自己的時間,而這句話常被人當介紹說出口,卻無疑會將身旁的人給推走;即便愛好挑戰,淺意識的惰性還是希望一切從簡,同樣反射才這麼「害怕」給人添麻煩;又或者身旁的人太誇耀自己的好,不知不覺變得覺得不能「犯錯」,這般完美的要求,如同沈重的石頭。

時隔一年的英文會話課,第一堂卻突然要上台報告;曾經「以為不錯的英文口說」,與此同時真真切切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說的和自己想的都不一樣。待加強的還有一連篇,事實擺在眼前肯定難受,但下次報告時卻心情格外輕鬆「反正臉都丟盡了,再差也不會比它更差了」,進步的空間變大了!就好像女孩子素顏和全妝的差異,沒有「永遠完美的樣子」反而更能相信自己也是會「需要幫忙」。

開口幫忙不是意味著自己是「弱者」,強者並非意味著一切事情都能夠獨立完成,「人們透過互相幫忙彼此靠近」——因爲如此,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高中唸書寫題目、對答案、看詳解全部親力親為,成績卻一直無法有很大的突破,我想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敢「問」,並嘗試的解決。起初先問朋友、再一起問老師、上課變得更勇敢舉手發問、到最後只要不會就直接扒著老師跑。現在回想起來——老師會記得的學生永遠是問題最多的學生;我們感到最親密的師長,永遠是不遺餘力為我們解惑的他們。是「問題」教會我「我們沒有的東西,別人身上都有」,更讓我的記憶裡因為這樣的互動,與人彼此間的關係更深刻了。「問」:是請求幫助的另一個名字。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書中從人「彼此需要」,到用「尋求幫助」開啟人們互動的雙向關係;最後提點「向別人求助」或「幫忙別人」時,應該要學會的情商。作者對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卻也不會尖銳得讓人難受,而是溫文爾雅的娓娓道來。

其實,大人的道理我們都懂「不問看看,怎麼知道行不行?」、「不行,頂多被拒絕有什麼好害怕的?」,說起來簡單,對有些人來說可不容易。幸好從三年級到即將畢業,時尚產業、服裝製作所仰賴的團隊合作比想像中來得多,慢慢學習、一次次更好。《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說「給別人一次了解你的機會」——當我們麻煩別人時,就等於向別人敞開了自己,讓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

那無疑擴展了自己的社交圈,經過一次次的麻煩,好像變得比以往親密,而這也是我向學弟妹所學到的。或許發表文章不僅是記錄生活,透過分享書籍讓人稍微認識自己,但將交友寄託在網路不切實際,當我們能夠一對一溝通和互動才是最真實的,雖然這不平常,但卻更真心誠意。

真正的好朋友不怕麻煩,拒絕並不代表否定一個人的為人。《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告訴我們「好的關係,從來是彼此需要」,我開始理解他人為何將關係視得如此重要,捨不得疏遠、努力挽回。追求成功的人,通常會努力克服一切障礙,盡快解決困擾自己的難題;而那些避免失敗的人,總是選擇不做或絕對有把握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總有一天我想像書裡一樣將壓抑放下,因為脆弱而強大。

2019年12月2日

設計系閱讀《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


最近的自己好像越來越「叛逆」,這或許不只是青少年的權利。不再循規蹈矩、不再想為師長的一句話緊張不已;面對畢業製作,設計的依然是自己的樣子,書裡說「往後的時代,重要的很可能反而是為了『想做的事』用了多少真心。因為只有發自內心去做想做的事,才能獲得支持與共鳴」,我才知道自己為何而快樂。憶起朋友在限時曾說過的一句話「不管老師說什麼,大家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喔(並附上一個笑臉符號)」不免會心一笑。

作者堀江貴文以「直言不諱,一語道破事物本質的發言」聞名全日本的傑出企業家。經歷上就讀東京大學中途輟學、違反過日本證券交易法、經歷過兩年的牢獄生活,閱讀之初難免還是有些緊張,但在蔡依橙的推薦下(我有追蹤臉書「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我還是相信了這本書。

對於中譯書名《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實在太厲害了,無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與擔憂,近而對這本書產生好奇;更是讓「我一點都不想乖乖的」讀者在之中找到認同。原文書名《すべての教育は「洗脳」である 21世紀の脱‧学校論》直翻相當契合裡頭的主要內容——「脫離21世紀全部都是洗腦的教育‧學校論」,為什麼堀江貴文要用「洗腦」一詞、是否過於嚴厲了一點呢?


其實不會。在他眼裡「學校教育下的菁英,就是『對於被洗腦習以為常的一群人』」。

純粹存在的是「知識」,而經過某些人加工的則是「常識」,透過這些常識,意圖培養什麼樣的人?學校企圖依照「規格」進行教育,換句話說,學校運用孩子這樣的「原料」,大量生產「能適應19世紀工業社會的成人」的「工廠」。

歷經畢業之際找尋工作的我,對於「升遷透明、規則清楚」的公司感到憧憬,然而與此同時閱讀《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對我實在太過「衝擊」——在學校我們所追求的認同是「好的成績、好的學校」,進入職場我們的目標變成「升遷、薪水、職位」,無意中我還是在追求如同學校一樣最容易的模式與規則。那些我所認為的常識就是對自己的洗腦,因為我們不曾懷疑過學校。

學校所灌輸學生「工廠=公司」的事前演練內容,例如遵守上課時間、服從老闆=教師指示;我們對於雇用者而言,能夠輕鬆管理,符合「期待的勞動者」規則,只需不斷地灌輸「常識」而已。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這麼多意見,那就你來做就好了」、「既然你選擇他,你就要『相信』他做的所有決定」比起對於這般回應的不認同,反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恐懼。提起意見或問題,卻不容懷疑、只要服從;更害怕自己對於別人給的習以為常、無謂的替人著想「不添別人麻煩」而不思考、乖乖聽話。民主社會所帶來的自由就是著麼可貴,因為我們不會讓恐懼實現。

世人常把「有主見、獨立思考」視為一個人的優點,在一次經驗裡體悟這並沒有什麼特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西方教育裡如果老師問「大家說說看《傲慢與偏見》」,一件相同的事情下,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論點、甚至會辯論、為此爭吵——「有主見、獨立思考」看起來好像再平凡不過了。就如同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面對西方與東方教育的不同,沒有無法適應的環境,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努力。


堀江貴文說「今後人們將逐漸與出生的國家或地域沒有關係,而是在生存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上大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以全球規模(global)為行動範圍的G人才。另一個則是以地方(local)為基礎的L人才。」

G和L人才上選擇都隨個人所好,沒有優劣、只是不一樣而已。不論任何人做什麼樣的努力,全球化規模今後仍然會持續擴大。「與時代支流逆向而行的人,今後將置身於更艱困的立場吧?相反的,不會與時代風潮逆行的人,能夠享受每一個變化,在嶄新的世界也能樂在其中。」這或許是生活中的最大樂趣吧!

不是單純批判學校的存在(畢竟我還是很高興自己能夠在學校與同學一同學習、結交朋友並擁有無法取代的經驗與回憶),而是有更多的方式。《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給我很多的反思、更打破既有傳統觀念,給了我新的價值觀、思考方式與認同感。Tim Cook蘋果執行長說「當相信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就要勇氣守住立場」,對於自己的懷疑與不自信,總能在這本書獲得力量。


另一個重點:學習就是「渾然忘我」,解放渾然忘我的力量——「停止臨摹國家設定的幸福範本,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拒絕坐上鋪好的現成軌道」;堀江貴文將我們所認為的「考上好學校、獲得好工作、組成好家庭」抽離,幸福的樣子本該不只有一個模樣。

大學所給予的自由——讓我們不去做被要求的規則,而是「自行決定的事物」時,我們會覺得很開心。相反的,只是如同雛鳥般張開嘴巴等人餵食,不論對方提供的是多麽奢侈的遊戲,都難以令人真正沈迷。當我們不再被要求,能夠主動積極——太過閒得無聊時,就容易把回憶作為材料,徒然製造「不安、焦慮、嫉妒」等垃圾般的情緒。相反的,給予大量思考的題材時,就能釋放出「好開心、我還想做」的感情,就像小孩一樣單純。

最近的畢業製作,學校依然以比賽呈現,但對我來說卻更像畢業前自己的作品發表會。比起想「得名」而絞盡腦汁的設計、製作衣服;將「順序顛倒」成因為我想穿、我喜歡才設計與製作衣服,不管必須經歷什麼,過程反而變得很快樂,是否得名則變得是一份贈品了。

另一本書《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說「凡事不要只想結果,要先付出很多努力」同樣表達渾然忘我的力量。「讓思考有彈性,試著去想像一切可能」,現在的我們的確擁有無限可能。


堀江貴文《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的標語寫著:在工業時代,「忍耐、服從、零風險」或許比較安全;網路時代來臨後,懂得「玩樂、獨特、渾然忘我」,才是獨一無二的贏家法則。會讓一個人後悔的,不是我們做過的事,而是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我們為什麼老是踩剎車、害怕踩油門?在第一章就有了答案,希望看過這本書之後會比之前——變得更加勇敢。

最後我想說,當一本商業或心理書籍如何對一個人有用、讓人共鳴,都是因為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夠有所連結,不然也無法體會;跌跌撞撞、衝突不斷或許就是另一種風景,時間到了就會知道了。

2019年11月14日

The Marsh King's Daughter《沼澤王的女兒》書評


閱讀這樣的題材我躍躍欲試、很容易的就被書背簡介吸引過去。《沼澤王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赫蓮娜・佩勒提爾有個疼愛她的丈夫和兩個漂亮的女兒。她也有個祕密:她是性奴隸生下的女兒。母親在十四歲時遭到父親綁架並囚禁在密西根州上半島一帶沼澤區偏僻的小木屋裡,沒有電力也沒有自來水,兩年後生下赫蓮娜。不知情的赫蓮娜小時候很愛自己的家,特別崇拜父親,他們在沼澤地玩過無數次追蹤遊戲,父親教會她各種野外求生技能。

多年經過,赫蓮娜低調地生活,連丈夫都不知道她這段過去。沒想到、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父親竟然逃獄了!並殺害兩名警察,躲進沼澤地。警方立刻出動搜捕,但赫蓮娜知道他們毫無勝算,世上沒有人能在那片沼澤地追蹤到神出鬼沒的沼澤王,除非是他唯一的門徒——當年害他入獄的女兒。

曾經深愛過也見識過父親的殘暴本性,赫蓮娜決定一個人回到沼澤,在父親上門尋仇之前,面對面終結長久以來對父親愛恨難息的天人交戰。


在《沼澤王的女兒》裡,透過文字可以很立體的看見女主角的「獨白」——告訴我們赫蓮娜現在的生活、追捕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畫面會轉淡、進入了她的回憶裡,一樣鮮明,同時推演出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以女主角視角構築「現實、回憶」交織,在章節轉換時緊張感時不時會被打斷、又要重新醞釀我覺得有點可惜;有些部分將兩者同時融合在一章節時表現,相較之下更為流暢亮眼。

意外的我不曾在安徒生裡看過《沼澤王的女兒》這個故事。有些章節會以安徒生版本的童話做開頭進而連結到裡頭的故事,一樣有對善良與殘暴、黑暗與純真作辯證,讓人去省思暴力行為下什麼才是正確?又或者沒有黑白分明的二分法則?

這之中就著重於綁架犯與父親這兩個角色了。沼澤王用他的方式養育赫蓮娜,教導赫蓮娜無數生存技能還有對自然的敬佩之心;以父親的角色不算失職但更不能說完美,在沼澤王所塑造的世界裡他的行為都是至高無上的。讀者卻可以從這之中感到不寒而顫,並透過種種「行為」感受到沼澤王的殘暴、赫蓮娜的恐懼……理解到「家庭、環境與人」的影響如此重要,因為缺乏外在對照,很快就會麻痺思考,何況還是56歲的孩子了。

在赫蓮娜愛父親、卻對他的殘暴而恐懼中,兩者是相當糾結的,又愛又恨般難以描述與抉擇。慶幸的是——孩子的「成長」能夠帶來改變、「好奇心」會驅使我們不再滿足現況,也不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轉而懷疑並擁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能做的就是從改變自己,並別忘了自己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

其中,赫蓮娜幻想過兩個朋友——我覺得是角色內心轉變很重要的契機點之一,他們像內心的天使代表「善良的那一面」,使崇拜建立在恐懼之下終究能夠垮台。「沼澤王的女兒」其實沒有那麼像沼澤王,更是超越了他,因為它還擁有人性的慈悲善良。

我覺得在赫蓮娜在沼澤的成長經歷故事張力更顯龐大,雖然同時是追捕沼澤王的驅使動機之一,「要保護女兒免被沼澤王綁架、丈夫被殺害」才是逼赫蓮娜面對父親的更強烈理由。追捕過程沒有太出乎意料,因為我們從回憶裡得知沼澤王模樣,安排顯得都合情合理。其中情緒的最高點,我覺得是在赫蓮娜下車追尋線索到了小屋,所看見的畫面,此時突故事突然走向像轉向回憶、使我整個心還懸在那邊。


我覺得《沼澤王的女兒》最大的看點在於與童話結合的犯罪、心理驚悚,用很多細微的動作與行為使恐懼蔓延,感覺到毛骨悚然。雖然著重於「沼澤王與女兒」的部分,沒有在遭綁架囚禁的母親上多做著墨,但就因為如此不刻意描述,反爾顯得讓人更不敢想像那還未寫出來的遭遇與身心靈折磨。

出乎意料《沼澤王的女兒》不到三百頁,整個故事絲毫不拖泥帶水,並以「在沼澤成長的12年、追捕事件」為主軸、架構清楚明瞭;加上很多「細節的堆疊」(例如很多小事的鋪陳、連結起來的一個一個段落),感覺到很多疑惑都有交代;並在細微的動作、行為中,衍伸出背後的動機,成為「感到恐懼」的最佳佐證。所以人人才說《沼澤王的女兒》是個主旨名明顯,讀完沒有遺憾的小說了!——當我們擁有過自己不想回憶的過去時,要勇於面對恐懼並戰勝它,才能夠獲得永遠的自由。

除此之外,童話版的《沼澤王的女兒》涵蓋到天鵝、公主、青蛙等等典型的素材,在這裡所塑造的沼澤王轉而與印地安原住民背景連結,當然與沼澤王的野性殘暴絕對不能畫上等號,但卻也隱約表達一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更增添了一點神秘色彩、時不時能夠引起我們對印地安文化的好奇(希望以後能也能閱讀相關書籍或以之為背景的小說!)

我很快就看完了《沼澤王的女兒》,也很期待改編電影的呈現,相信每個都能夠容易閱讀它、在這裡推薦給每一個人。

2019年11月8日

Homegoing《回家之路》書評


這本書「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卻又一樣」——這是我闔上《回家之路》輕輕一嘆的不可思議。

故事講述「18世紀的迦納,艾菲亞與艾希這對同母異父的姐妹,出生在不同的村莊裡,彼此從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部落戰爭、殖民販奴的邪惡力量作祟,兩人一同來到岬岸城堡。然而,少女的命運卻大不相同。艾菲亞體面地『嫁』給了英國人,舒適地住在城堡;艾希卻被擄囚禁在城堡的地窖中,即將被賣到美國為奴……」

起初我猜想《回家之路》的故事走向,是艾菲亞與艾希最後因緣際會相認,並對現今處境的對抗,讓人充滿希望的故事:但不是、它和我所想像的不一樣。以18世紀的非洲為背景、細想有關黑人的歷史,我預想的故事走向何必一定會出現在這裡呢?

當我開始閱讀,便能理解為何名人推薦《回家之路》擁有「史詩的遼闊、又有個人故事的親密感——這部作品無疑「和我想像中一樣優秀」。《回家之路》透過兩個女孩及其後裔的人生之路,穿越了8個世代;從非洲的黃金海岸到美國密西西比州的棉花種植園,從美國獨立戰爭到爵士年代;以人物為主軸串連家系、愛、種族的獨特故事,作者將故事說得很「輕」,卻格外的刻入內心。


總歸一句,都是「貪」

在迦納的艾菲亞與一般人無異,在從經血第一次來的時候,也便是嫁人的時候了。白人貪圖她的美色,我們以為的「母親」芭芭拉將艾菲亞嫁入城堡,獲得白人豐富的聘禮;非洲各個部落為壯大勢力、鞏固地位,不斷互相掠奪、使每個家族流離失所、被勝利方所奴役;原本酋長與白人交易自身農作資源、對土地的知識與文化上的交流,最後過多的俘虜終究成為了他們交易的籌碼——「黑奴交易」就這麼開始蓬勃發展了。「金錢與權力」變成每個人盲目的追求,他們不再為彼此、為土地團結,得利的永遠是外在勢力的殖民者。常常很多事情的發生,歸咎根本都因貪而起。

原本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樣樣種本來就沒有對與錯;追求更好的外在價值本是人之常情,當超過了那條線,局面已是一發不可收拾。《回家之路》只用了幾個頁數,透過世世代代詳述黑奴交易的發生背景,悲愴之餘留下的省思或許就是「貪」一字的無奈之情吧。

世間有很多作品例如《自由之心》、《姐妹》等等,關於歷史上美國南方黑奴交易我們不陌生,以至於才有後來的南北戰爭與黑奴解放運動;追本朔源了解在黑奴交易發生前的非洲,是怎麼樣的文化背景,《回家之路》透過故事一一讓我知道了世代的脈絡。


「家族宛如森林:
你人在林外,只看得見整座濃密的森林;
你人在林內,就會看見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位置。」

而非洲文化令人我新奇發現「家族的緊密」:非洲家族男性將外甥稱為「兒子」,繼承領導者地位的人也不是親生兒子,是「姐妹」的孩子。因為姊妹和自己是出自相同娘胎,配偶是來自另一個家族;而婚姻也不是單純兩個人,也兩個家族背後故事的結合。雖說女兒嫁出去就不是娘家的了,在非洲男子漢的父權時代,女性卻默默佔有重要的地位。


具有無與倫比的「情感力量」

我最喜歡也特別標注的一個部分:在美國快要獨立的世代,黑人教師阿堯臉上有個「不堪入目的傷疤」,他教授歷史、也正在爲撰寫著作《讓非洲成為我們的非洲》而苦惱。有一天阿堯在新生班級的第一堂歷史課寫下「歷史就是說故事」,並詢問「誰可以說為什麼我會有著傷疤?」,學生們的答案眾說紛紜,卻不知道誰講的才是正確的。

「我們不知道哪個說法才對,因為我們又不在現場。」這同樣也是歷史問題,我們不在現場,所以沒辦法親耳聽見、親眼看見、親身體會。我們必須仰賴其他人的說法。「我們相信有權力的人,也就是寫下故事的人。所以我們讀歷史的時候,一定要不時問自己,我遺漏了誰的故事?這個人能發聲,是因為有誰的聲音被壓抑了?」

當我們搞清楚阿堯教我們這些問題,也就能找出故事來。就這樣,能夠慢慢得到比較清晰的概念,雖然還是不完整。《回家之路》從多從角度寫實的揭露了種族歧視下的殘酷與文化衝突,人與人之間、在棉花田或礦場勞役、毒品的心理壓抑;最可貴的是這之下「歷史的道德力量、個人的奮鬥與希望」,不時溫暖人心。

就像內心好像永遠無法完整的阿堯,與幫傭艾瑟的相遇。書裡有一段「這會兒輪到阿堯露出微笑了。艾瑟呵呵笑起來,嘴巴張得大大的,阿堯突然有股衝動,想伸手從她的嘴巴裡抓出一些快樂來,讓自己也能永遠這麼快樂。」



閱讀完《回家之路》就會了解,為什麼我們能獻上如此高的評價——「完美」。才短短三百多頁,我所看到、所獲得的遠遠不只有這個頁數。如果今年評選年度必看十本小說之一,我的答案會和英國BBC、時代雜誌、歐普拉年度最愛相同,一定會有《回家之路》這本書。

我們跨越時間地點、種族文化,不論誰一樣會充滿渴望、也一樣會害怕,其實我們因為不一樣而一樣。雖然《回家之路》和我最初想像中故事走向不同、也不斷打破我們的猜想,卻又和想像中一樣觸動人心、「好」的餘韻繚繞。在作者Yaa Gyasi(譯者李靜宜)抒情的文筆下,把這些傷痛徐徐訴說,說的「輕」卻一樣那麼痛、也深刻人心。相信在2019年末前,你也會希望自己也看過了《回家之路》。

2019年10月13日

【觀後感】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有一種評分,叫「一看就愛上」。
當詹喆君老師千里迢迢來到學校的一場演講,讓我認識了來自高雄在地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因為暑假一場颱風擾亂了我八月裡最期待的一項計畫,沒有退票《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是我做過最不後悔的決定。因為我「真的真的」好喜歡。




開演前一個小時我就在門口徘徊、附近閒晃,這是我第一次看說中文、台灣的音樂劇。進入駁二BANANA音樂館宛如回到18世紀的沙龍氛圍,空間帶著共享喜好的愉悅;甚至有好多長輩相互邀約,一群人一起看戲,臉上笑容不斷;我不經想幾十年後的自己若有能力、與他們相同,一定會很快樂吧!

「我能夠看好幾次」


對一個學生來說,省兩次上電影院的花費就可以看上一場音樂劇,何樂而不為?我曾經想過500元換70分鐘是否划算,當我看完之後直接賞自己巴掌「我能不去電影院只為看唱歌集音樂劇場的音!樂!劇!!!」這70分鐘有如兩個小時充實精彩,這500塊簡直太過便宜,這錢花得太有意義。

時間一到燈光轉暗,唱著一段歌曲「不要錄音我送你原聲帶、70分鐘不用上廁所因為你不想錯過任何一分鐘」用音樂唱出所有注意事項,一秒進入音樂劇上癮狀況;詹喆君老師飾演的君姐抱著筆電踩著高跟鞋突然從中出現眼前,自信的步伐下連我都開始哼「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一下子就來到故事裡頭了。

「小品的勇氣」


我在漫畫《千面女郎》看過一個人的劇場、分飾多角而知道「小品」演出的不易與挑戰。《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舞台上只有三個角色、一台鋼琴、幾張椅子,卻在這空間裡帶給我們最高的享受。除了會穿梭於我們其中,回到舞台達成空間轉換,在這之中與我們的互動是自然的、讓我好像是參與這齣戲的角色;甚至對我們問與答、唱首小情歌,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部分。

小品音樂劇「難」在與觀眾近距離下,每分每秒抓著我們的注意力、我們也能夠給予舞台演員最直接的反應,《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無疑是一部高水準的作品。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在「看清楚演員所有表情、舉動」的距離下看齣演出,感動到痛哭流涕不誇張。我們或許猶豫過掌聲的時間點,但總是可以一直帶著笑容、開心地大笑。每個座位就是「整個舞台」的延伸,我還注意到演員在演出中還能很有品味的喝完一杯紅酒,真得太有趣了!

「現場原聲帶」


只要旋律洗腦、不管劇情多麽無腦(點粉色字連結)」唱歌集音樂劇場,票房叫座叫好!唱出來的歌詞字字入扣人心,琅琅上口的音樂循環播放,層次堆疊極高。加入一點RAP是《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一個巧思,厲害在於不清楚點明依然覺得熟悉可以,有輕快、抒情的歌曲,整齣戲多變的曲風非常豐富,透過歌詞字字句句都是正面的力量。

裡頭有段唱著「我們離百老匯不遠」,我也不禁憧憬著那個夢想;觀賞其中旋律無意中帶有著迪士尼的味道,或許這是我個人感受,當女主角君姐唱著他的心聲時彷彿聽見小美人魚唱著Part of The World,詹喆君老師就像她自己喜歡一樣、非常適合迪士尼歌曲呢!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有很多女角君姐和男角Brian的合唱,一個嘹亮清脆一個穩定蕩漾、合聲起來聽得非常舒服;時而交錯,時而相接都非常流暢,可以說是合作無間的美妙!途中男角阿炫(酷炫的炫,如果你有看就會知道這個梗了)的插入或打斷,歌曲與演出都更有層次。

「簡單劇情,深刻含義」


一個美女製作人、一個音樂創作者和他的助理,擁有著不同的音樂理念:這簡單的劇情,用音樂對白唱了出來,它向內扎根非常有意思、非常深刻。裡頭不乏舉出在台灣音樂劇的產業狀況,更帶出我們喜愛音樂劇所憧憬的理想;我買不到票的《搭錯車》也在其中,熟悉的音樂例如酒干倘賣無,只要一句便嘴角上揚內心吶喊「我也會唱這首歌!」;要不要字幕機、曲風不同的感受也在之中探討非常有趣。

我這暑假才寫過一句「音樂劇是對我喜愛音樂與戲劇結合的最佳『解藥』」,《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同樣用良藥來描述我們對音樂劇「他」的熾愛,原來「喜歡音樂劇的我們都是一樣的啊」,不經深感共鳴。

直到最後阿炫唱了一首歌叫「阿炫愛的主題曲(點粉色字連結)」,對於理解常常一張票幾千塊貴的嚇死人,卻依然好希望有一天負擔得起、能夠坐到最前面,我頻頻點頭、這角色將對音樂劇的愛就這麼唱出了我的心聲;當我們評論演唱者是否走音、劇情是否完整的疑惑,問問身旁的人只會說「女主角好漂亮」更直接唱入我的心——這首歌是一句一句敲擊我內心的共鳴,阿炫彈著鋼琴望著台下的我們,「眼匡泛淚的感動」是看這齣戲除了快樂、意料之外的情緒。

「忘記什麼是煩惱」


真正最打動我的是音樂下的歌詞,概括歌曲、歌詞、劇情、演出等種種細節,這70分鐘的《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是個完成度非常高的作品,怪不得只有一詞「好喜歡」能夠描述這齣戲。劇情不忘起承轉合,中間衝突停頓後我甚至緊張後續要怎麼演,伏筆埋得漂亮整體十分精彩。(三個人舞台上跳康康舞,兩個男角一左一右舉著手搖著無形的花球,真的很討喜!)

甚至好幾次以為故事就要這麼結束了,卻又一次次的帶給我們驚喜和更多期待;尤其結尾方式如同看以往迪士尼電影現場版(例如黑白的米老鼠、湯姆貓與傑利鼠),這實在是太經典、太漂亮的ENDING只想拍手叫好!《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明明才70分鐘感覺什麼都做到了,一句話、一個角色的伏筆,隨著劇情逐漸明朗、透過音樂劇更加豐富,看得十分心滿意足。

最後主修服裝的我當然要來討論一下服裝囉!2.0的版本男角Brian從休閒服飾改為西裝,更顯現出角色是個自負卻很有想法的歸國音樂人,與他關係對比明白是一身休閒服的助理阿炫(不起眼卻更為亮眼);女角君姐改為粉紅色的襯衫與高跟鞋,表達女強人製作人的形象,同時與粉色又帶有「反差」,也隱約傳達角色內心的細膩。Brian和君姐透過服裝使角色更鮮明,三者之間的關係更有說服力。透過服裝,不用多說就能知道角色的個性。


「在高雄,最值得看的音樂劇」


我從以前對音樂劇就有種難以形容的喜愛,知道唱歌集音樂劇場後看的第一齣《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就這麼碰巧是我很喜愛的題材——「音樂劇」,也就這麼誤打誤撞看到了自己不曾看過的表演方式,就好像LA LA LAND裡頭女主角獨自在舞台面對觀眾演戲一樣。


我謝謝詹喆君老師來學校的演講讓我知道高雄有劇場,我謝謝禮拜六的颱風假讓我更到更迷人的2.0版本,我謝謝唱歌集音樂劇場為喜愛音樂劇的我們構築了一個理想——在博愛路上都是劇場、高雄的劇場會逐漸發光發亮。這是齣值得看好幾遍、聽好幾遍的音樂劇作品,更值得定期公演、巡迴台灣各地,因為他越來越好,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唱歌集音樂劇場臉書粉絲專頁連結 點我

題外話:上台合照的時候詹喆君老師說「我記得你」,我只是一次講座深深被打動的其中一個學生,能被這樣記住很是開心。不管在當下、或者先前連絡上,都能感受到唱歌集音樂劇場對於觀眾真心誠意、對於反饋的重視;表演不在是演出後就結束,而是珍貴的相遇、細水長流的聯繫。唱歌集音樂劇場同樣愛著音樂劇,將這份快樂成功地傳遞給每一位觀眾;你們謝謝我們的不離不棄,我們謝謝你們每場音樂劇。他們在高雄,10週年快樂!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每一個部分、每個細節,都棒透了!誠心推薦真心不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