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The Marsh King's Daughter《沼澤王的女兒》書評


閱讀這樣的題材我躍躍欲試、很容易的就被書背簡介吸引過去。《沼澤王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赫蓮娜・佩勒提爾有個疼愛她的丈夫和兩個漂亮的女兒。她也有個祕密:她是性奴隸生下的女兒。母親在十四歲時遭到父親綁架並囚禁在密西根州上半島一帶沼澤區偏僻的小木屋裡,沒有電力也沒有自來水,兩年後生下赫蓮娜。不知情的赫蓮娜小時候很愛自己的家,特別崇拜父親,他們在沼澤地玩過無數次追蹤遊戲,父親教會她各種野外求生技能。

多年經過,赫蓮娜低調地生活,連丈夫都不知道她這段過去。沒想到、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父親竟然逃獄了!並殺害兩名警察,躲進沼澤地。警方立刻出動搜捕,但赫蓮娜知道他們毫無勝算,世上沒有人能在那片沼澤地追蹤到神出鬼沒的沼澤王,除非是他唯一的門徒——當年害他入獄的女兒。

曾經深愛過也見識過父親的殘暴本性,赫蓮娜決定一個人回到沼澤,在父親上門尋仇之前,面對面終結長久以來對父親愛恨難息的天人交戰。


在《沼澤王的女兒》裡,透過文字可以很立體的看見女主角的「獨白」——告訴我們赫蓮娜現在的生活、追捕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畫面會轉淡、進入了她的回憶裡,一樣鮮明,同時推演出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以女主角視角構築「現實、回憶」交織,在章節轉換時緊張感時不時會被打斷、又要重新醞釀我覺得有點可惜;有些部分將兩者同時融合在一章節時表現,相較之下更為流暢亮眼。

意外的我不曾在安徒生裡看過《沼澤王的女兒》這個故事。有些章節會以安徒生版本的童話做開頭進而連結到裡頭的故事,一樣有對善良與殘暴、黑暗與純真作辯證,讓人去省思暴力行為下什麼才是正確?又或者沒有黑白分明的二分法則?

這之中就著重於綁架犯與父親這兩個角色了。沼澤王用他的方式養育赫蓮娜,教導赫蓮娜無數生存技能還有對自然的敬佩之心;以父親的角色不算失職但更不能說完美,在沼澤王所塑造的世界裡他的行為都是至高無上的。讀者卻可以從這之中感到不寒而顫,並透過種種「行為」感受到沼澤王的殘暴、赫蓮娜的恐懼……理解到「家庭、環境與人」的影響如此重要,因為缺乏外在對照,很快就會麻痺思考,何況還是56歲的孩子了。

在赫蓮娜愛父親、卻對他的殘暴而恐懼中,兩者是相當糾結的,又愛又恨般難以描述與抉擇。慶幸的是——孩子的「成長」能夠帶來改變、「好奇心」會驅使我們不再滿足現況,也不會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轉而懷疑並擁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能做的就是從改變自己,並別忘了自己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

其中,赫蓮娜幻想過兩個朋友——我覺得是角色內心轉變很重要的契機點之一,他們像內心的天使代表「善良的那一面」,使崇拜建立在恐懼之下終究能夠垮台。「沼澤王的女兒」其實沒有那麼像沼澤王,更是超越了他,因為它還擁有人性的慈悲善良。

我覺得在赫蓮娜在沼澤的成長經歷故事張力更顯龐大,雖然同時是追捕沼澤王的驅使動機之一,「要保護女兒免被沼澤王綁架、丈夫被殺害」才是逼赫蓮娜面對父親的更強烈理由。追捕過程沒有太出乎意料,因為我們從回憶裡得知沼澤王模樣,安排顯得都合情合理。其中情緒的最高點,我覺得是在赫蓮娜下車追尋線索到了小屋,所看見的畫面,此時突故事突然走向像轉向回憶、使我整個心還懸在那邊。


我覺得《沼澤王的女兒》最大的看點在於與童話結合的犯罪、心理驚悚,用很多細微的動作與行為使恐懼蔓延,感覺到毛骨悚然。雖然著重於「沼澤王與女兒」的部分,沒有在遭綁架囚禁的母親上多做著墨,但就因為如此不刻意描述,反爾顯得讓人更不敢想像那還未寫出來的遭遇與身心靈折磨。

出乎意料《沼澤王的女兒》不到三百頁,整個故事絲毫不拖泥帶水,並以「在沼澤成長的12年、追捕事件」為主軸、架構清楚明瞭;加上很多「細節的堆疊」(例如很多小事的鋪陳、連結起來的一個一個段落),感覺到很多疑惑都有交代;並在細微的動作、行為中,衍伸出背後的動機,成為「感到恐懼」的最佳佐證。所以人人才說《沼澤王的女兒》是個主旨名明顯,讀完沒有遺憾的小說了!——當我們擁有過自己不想回憶的過去時,要勇於面對恐懼並戰勝它,才能夠獲得永遠的自由。

除此之外,童話版的《沼澤王的女兒》涵蓋到天鵝、公主、青蛙等等典型的素材,在這裡所塑造的沼澤王轉而與印地安原住民背景連結,當然與沼澤王的野性殘暴絕對不能畫上等號,但卻也隱約表達一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更增添了一點神秘色彩、時不時能夠引起我們對印地安文化的好奇(希望以後能也能閱讀相關書籍或以之為背景的小說!)

我很快就看完了《沼澤王的女兒》,也很期待改編電影的呈現,相信每個都能夠容易閱讀它、在這裡推薦給每一個人。

Related Posts:

  • 我在ICID創產所!用《深度說服力》說碩士開學過了2個星期,社群限時動態天天更新,在創產所「每天都有新的驚喜」!我會因為一個想法、一段對話,情緒處於高點而睡不著(最近還在調整作息),更不想遺留這裡人、事、物,在短短幾天帶給我的啟發——於是透過文字記錄,成為我在創產所:故事的序章。 ▍獨特 這裡齊聚了「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國籍」的人… Read More
  • Miecz Przeznaczenia《命運之劍》書評 身為奇幻文學愛好者,發現閱讀《獵魔士》系列短篇《最後的願望》、《命運之劍》相較困難與複雜,並非屬於能一目了然的類型——但換個方式想,會很想研究、討論其代表的「寓意」。《最後的願望》起初因為名字繁多(加上怪物的名稱)需要特別集中注意力,雖說是不連貫的短篇,也交叉回憶式(獵魔士傑洛特與女巫葉妮芙的相遇… Read More
  • The Grace Year《純潔國度》書評 「只要不離開迷宮,迷宮的老鼠想去哪都可以。」——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1985》 「或許真有野獸⋯⋯或許那只是我們自己。」——威廉・高汀《蒼蠅王 1954》 《純潔國度》首頁引述了兩部經典文學的句子,能容易明白故事想訴說的意涵。如《使女的故事》架構在父權社會、專注女性… Read More
  • The Winter of the Witch《重生的女巫》書評「我一直翻、一直翻,已經是凌晨三點了,我還捨不得看到最後一頁。」 想起二零一九年的炎熱夏天,我重讀了冬夜三部曲的《熊與夜鶯》與《少女與魔馬》。《重生的女巫》讓我克制重看第三遍的慾望,因為我實在等不及它的結局了!幸好故事開頭的人物介紹,記憶像魔法般湧進腦海,咻——地回到故事裡、更不減我對這系列的熱切喜… Read More
  • 2022下半年閱讀日誌:管理與領導|前言|#愛上紙本書 系列文章,近期更新緩慢,有一部分出於自身紀錄讀後感的改變,我轉而更隱密的、原始的,在筆記本上寫上個人想法,等時候到了再將內容整理成貼文或文章。有點像是在時間及能量上找到與自己、閱讀、寫作三者的平衡。下半年我在創意設計管理(Managing Creative Enterprise… Read Mo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