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3持續篇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共分為三個篇章,記錄我參與其中的第一手觀察,談談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並進一步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這份交流經驗如何在學員心中發芽、持續也很重要


港口倉庫過去囤滿待出口貨品,如今轉化成一個個藝文空間;鹽埕區過去是沒落的商業中心,如今再活化成文創觀光基地;高雄原本以重工業加工出口區聞名,如今在成為智慧科技城市的路上。「永續城市」的命題,是地方隨著時代轉變,一次次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包括我們自己也是。


人們太容易讓重要的事情過去,忘記去關注、或為它慶祝,常常在事後才明白它有多重要。所以這份交流經驗如何在學員心中發芽結束作為下一個階段的延伸,都是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過程中一層層堆起、埋藏「持續」伏筆的必要考慮


保持關注


每天一起跑行程、朝夕相處的「高雄學員代表」也是國際學員認識台灣的一種方式。

「夜市」往往是我們迫不及待想向國際學員分享的文化特色,有如美食街呈現最多元的選擇,但在面對周遭一切陌生的情況下,就像跨年夜結束散場只能跟著茫茫人潮推擠向前,不知道哪裡值得停留、哪裡可以錯過。所以「高雄學員代表」成為了移動聚光燈、更貼近當地真實的高雄引路人,帶著國際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一起熟悉高雄。


分享自身故事,可以讓眼前的事物更立體鮮明;表達個人見解,可以是拼湊高雄全貌的一小角。然而,城市的變化無法就眼前而定,除了當下努力耕耘也放眼未來,我們能將「時間軸放長」來回顧過去,或將「視野放廣」把不同地方納為考慮,用來彌補自己不足的生命經歷,就能發現自己只是時間洪流的小蝦米,更客觀比較、理解一座城市的面貌。

但「注意力」本身就有文化差異(包含著個人背景信念、知識、感知能力),取決於人們注意什麼,使每個人對同樣事情有非常不同的體驗。只有持續對土地保持關心、對周遭人事物感到好奇,我們才能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媒體所下的標題。實際走訪每個地點,與人互動中交換意見,在對話裡不斷學習;比起傳遞高雄印象,協助每個人產出屬於自己對一座城市的理解,這或許才是高雄引路人在「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裡面能夠深化體驗的關鍵。


給予空間,讓自媒體發揮


凡走過必有照片,參訪過的每個地點都有我們舉著標旗的團體合影;對於學員來說,是眾多行程的其中之一,但對單位來說卻唯一能與所有學員交流的機會。對於媒體宣傳來說「畫面感」最重要,我們也很高興能將回憶透夠影像更具體的記錄下來。

在這資訊鋪天蓋地擴張時代,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隨時與網路連線,被鼓勵去製作內容、推廣內容,經營個人品牌,把所有事物往外推、把自己的身影投進到這個世界來建構自我。小組任務是一起協作結業晚會播放的短片,但如果只停留內部播放的程度,可能會忽略學員作為自媒體的外部影響力——因為宣傳高雄這件一事情,早已從獲選參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學員不只是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內容創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網路、自己的話語權,只要有社群帳號,人人都是自媒體。同樣也會像記者或編輯一樣思考,在這個體驗中有什麼「亮點」值得我分享在社群?

亮點可以由學員主動挖掘,也能由主辦單位來設計。然而「設計」一詞,並非如木匠去雕刻成果面貌,而是像園藝師營造一個肆意生長的有機環境。鼓勵學員在玩樂中創作內容來宣傳高雄,就像父母養育小孩,提空間給孩子們玩,讓他們把自己用的髒兮兮,主動學習如何揮灑創意。


所以滿滿的行程之間,需要一些短暫呼吸,有時間讓學員去留心和拍照。跟著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的導覽,大家也期待在漂亮的空間留影、玩互動裝置、彈戶外鋼琴,尤其在最後一天;這可能代表我們要承擔一些規劃之外的不確定性,但時間留白是鼓勵人們去行動,有餘裕去觀察和思考,去深度體驗當下和眼前的一切。

延伸閱讀:第四組隱藏版影片 *點我連結

其實「歡迎來高雄」的任務關鍵字,背後有諸多提問,探索我們為什麼要來高雄?有什麼強烈誘因使高雄與我們有關?除了可以從「 We are in Kaohsiung(我們在高雄)」的停止狀態,變成「 We ____ in Kaohsiung(我們在高雄做什麼?)」留下未填入的動詞,句子甚至能引發學員主動思考、想像在高雄的千萬種可能。讓規則變活,留心自己的注意力。


在「關係人口」的論述裡,如何建立與地方情感、城市的永續關係的其中一點,是領導者賦予權力,鼓勵人們主動為地方做些什麼。所以當人們能有所行動,會產生意義與歸屬感,覺得關係更緊密;當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我們可以老雞帶小雞,但別忘了給所有人參與的機會。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交流經驗不該侷限於參與的學員,除了邀請學員累積素材、親身體驗、製作內容,更要讓人忍不住想分享給自己親朋好友,近一步傳遞給潛在對高雄有興趣的對象。作為訊息接收者的一方,還能藉由學員的分享角度,重新發現高雄的魅力之處。


「結束」帶給人的感覺


活動尾聲的結業晚會辦在「PINWAY駁二八號倉庫」,是個能不用擔心會吵到其他賓客的場域。螢幕播放著回顧影片,各個小組由一個代表整合組員每個人的意見,發表活動心得感想,讓人可以用不同視角重新觀看「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其中也包含一些細節,例如我們組員對海鮮過敏,隊輔即便身兼數職,也都會在餐前特別了解每道料理成份來提醒組員,真的十分窩心。


如果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經驗比喻成一段旅程,「初次見面」決定了活動的整體印象,那「結束」就像飽餐一頓,獲得老闆招待的甜點,不論過程經歷過什麼風風雨雨,在最後情緒都會達到制高點,並關鍵性的影響人們對整個活動的記憶。所以離別之際,對一個人來說又有什麼是至關重要?


回歸個體性,神奇的儀式感


直到收到結業證書,才讓人更加確信「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營隊結束後,主辦單位對於持續這份交流經驗有所期待。上頭寫道:「在這美好的高雄旅程之後,我希望邀請你成為『高雄大使』來推廣高雄的新奇」——不只相當個人,也很有使命感。


想起我們作為學生的時候,老師問起「誰願意當小老師?」舉手的情況通常不會特別踴躍,如果又是份苦差事,現場會更加寂靜;但當老師指定一個人的名字問問題,回答的機率就會高出許多,又稱之為心理學中的「指名效應」,線上會議通常互動不熱絡也出自相同原因,因為我們同樣身為群體的一部分,無意間分散了我們個體性的自我意識。

所以該透過什麼方式,讓每個學員更加意識到這份使命感?結業晚會場的「正式氛圍」可以好好利用,司儀一個一個唱名,由長官或代表一個一個頒發證書、合影,並不會花上多少時間。看似微不足道,事實上正因為這樣的「儀式感」加持,是比起文字,身體力行更能讓人打從心底感受到自己備受重視。

人的天性是接受好意、也樂於能夠回饋,心理學的「社會交換理論」指出關係有來有往的才能「持續」,也能形成善循環;當人們預設夏令營是戶外教學,如果透過份儀式感表現對個人的肯定,就像「畢馬龍效應」一樣,我們接收到期待的時候,會使自己更有動力和自信,進而拿出好表現。


因為我們太容易讓事情過去,走出大門就忘記自己應該帶走的東西,「儀式感」是使用銀光筆重複提醒我們正面對重要的事情,在小的滿足或不如意,都值得彼此鼓勵、也值得好好珍惜。


一次搬一塊磚,一次邁出一步,時間在走,持續要有。每次結束都是中場休息,「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了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才真正開始。


結語:因為目標而「深度」體驗,是持續的根本


作家費利克斯・比德曼(Felix Biederman)認為,讓我們能夠「持續」下去有兩股力量——新奇和目標。當我們對「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抱持有開放的態度,對於眼前事物會擁有更高的接受度、少一點刻板印象。然而,如果全然以新奇的事物驅動著我們的參與,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消失。但目標就不一樣了,起初通常很令人厭煩,但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讓人感到興奮,不被新奇事物分散注意力,我們就不會錯過深度的體驗。
 
如果我們不主動對周遭事物保持關心,就會錯過看著城市成長、了解土地的機會;如果我們不安定下來,就會錯過在社群裡成為引路人的機會;如果我們不開始這份交流,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建立長久的的關係。

即便目標不易尋找,有可能處於變來變去的流動期,但這過程都告訴我們:深度才是能永恆維持新奇的東西。也是讓這份「交流經驗」得以發芽的沃土。


我也期許這篇可能稍嫌洋洋灑灑的文字能為「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帶來不同的視角與價值。

最後的最後,謝謝所有成就「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主辦高雄市政府和協辦單位、工作人員、遠道而來齊聚一堂的學員們、第四組的可愛組員、每天都一起當第一名吃飯店早餐的最棒室友,謝謝你們讓我與你們共創了這個令人難忘的精彩夏天。

2023年8月23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2發生篇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共分為三個篇章,紀錄我作為學員的第一手觀察,談談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結合設計思維,以個人出發來實踐市行銷。

如果還沒有看過第一篇「#01 開始篇:把人聚一起,故事在這土地發生」的讀者歡迎 *點我連結 


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


透過參與「高雄市政府」舉辦的活動,讓我理解政府想宣傳的高雄魅力;對於在高雄生活長大的自己,也能重新反省自身對土地的了解是否與高雄市現今發展有所交集。如果有落差或有著不同想法也沒有關係,都會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市府、與居民的溝通渠道等等議題。


雖然「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看起來是一個大群體,但團隊中每個人的「個體性」能讓交流面向更加多元,尊重、歡迎不同文化意見加入,才能收穫不同觀看角度。偶爾也會面臨政府想宣傳的內容,與學員期待有落差,找到彼此間的「甜蜜點」也是課題之一;也可以藉由邀請每個人發表自己的觀察和看法,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城市,發覺他人眼中的亮點和潛在需求,創造更多符合人性的發展可能。

邊走邊讀出城市的理解


「棧二庫文化遊艇遊港、哈瑪星人文導覽」是我最喜歡的行程。


以「港都」聞名的高雄,透過搭乘船隻把學員的身體移動到海上,同樣也改變了我們的視角去理解高雄;還能暫時脫離高雄夏天時而炎熱、時而下雨的天氣,順便休息一下。這安排十分契合主題且富有記憶點(如果搭船有英文導覽會更加分)也是我未來帶朋友參訪的口袋清單!


由於前陣子我剛讀了陳柔縉的《大港的女兒》——是一本以真實人物為藍本的時代小說,在哈瑪星人文導覽的時候,也給了我對高雄過去、現在更立體的感受。(我真希望這本書能像《茶金》一樣拍成時代劇,光是文字就加深我對高雄的自我認同,如果變成影視作品,在另一面對於外部溝通、增加能見度都有被延伸的潛力)

哈瑪星導覽經過的場域,往往都是我們搭車、騎車會路過的地方,卻不曾好好停留;我也藉此機會把注意力放在這裡、細細品味場域生命力。導覽的姊姊也會透過提問與我們互動、引導我們思考眼前事物、找找細節在哪;因為日治時期的淵源,對話也很容易重新與不同國家找到連結。



論壇作為「公共空間」


泰國研究生和我最期待「2023永續城市國際青年論壇」
的行程,與日本學員一起吃早餐的時候,我們對論壇的流程規劃也提出諸多好奇,但都可以發現「能將人們聚在一起、聽聽別人想法、鼓勵彼此交換意見的活動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即將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們XD)」

主辦單位將高雄國際夏令營的學員分組到不同議題,包含「青年公共參與、數位浪潮改變生活的可能、跨國境文化交流模式、海岸線的放與管、對接國際的減碳模式、以及AI化的交通趨勢」。


活動被定義為圓桌會議(Round-table Conferences),除了有平等對話的意思,也可以聯想到中華文化「圓桌」的含義,辦桌的紅桌子不拿來吃合菜,一群人坐在傳統喜宴會出現的圓桌上聊了一圈。除了高雄國際夏令營學員,還有來自台灣各地、獨立報名的青年,一桌最少就有十三位。

然而,相比對話交流,坐在位子上聽台上發表佔了大部份時間。我被分配的「環境友善組」就讓我知道不同領域的業界需求——「公司等大單位已經有明確的減碳制度去跟隨,業主期待找出以市民個人角度落實『減碳』的方式」,引發我諸多思考。

我也觀察到拿著麥克風的長輩,如何透過簡短、停頓的發表,來抓住現場所有人的注意力;同時各個與會來賓也代表高雄現在的熱門話題,理解政府單位關心的方向,對於回頭自我學習也是不錯的破題。


讓圓圈重疊,讓交流多元


整體來說,時間非常短的論壇,不是只有專家發言、青年輪流提問而已;它讓小組進行討論,由小組選出代表五分鐘提報、再由專家十分鐘的回饋。

其實在進入到「圓桌會議」的正式環節裡,活動的前後都需要預留空白的時間各自交流;透過一些設計巧思,讓圓桌會議不只是單向發表看法,而是有機會促成話題的一來一往。相較在位子上吃著便當,能夠隨意走動取餐的模式讓人容易交換訊息,不失是一個辦法。但還是要顧及時間、人數和金錢成本考量舉辦規模。

或者將「圓桌(Round)」的形式,轉化成「順時鐘輪流跑一圈」將只坐在圓桌上說話變成一個行動。首先經歷過小組討論後,成員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在原地向眾人發表小組統籌的看法、另一組跑去不同組聽別人發表並給予回饋,時間到再換不同桌子(像跑關卡一樣),最後巡迴完每個議題,所有人回到原本的組別,討論彼此在過程中獲得的啟發。

這個方法有助於在時間限制裡,讓每個人討論自己的看法,更打破我們預設的圈圈,讓每個群體有交集、圈圈往外擴張的更大(又是設計思考中的「迭代」,指透過重複回饋過程的活動來接近目標)。雖然講到時間到還欲罷不能是常態,但用意在「開啟交流」,也是我在研究所課程中與不同文化、不同領域切磋學習的方式。

延伸閱讀:


高雄沙拉碗


對於初次造訪位於美濃的「客家文物館」和前鎮的「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出門歡迎的大家,讓我馬上感受到熱情、和善意像滂沱大雨將我淋成落湯雞,還帶著美濃雨過天晴景色般的滿心歡喜。


我們在「美濃客家文物館」穿客家服飾拍照、參加志工長輩的英文導覽、體驗油紙傘彩繪、享用水蓮豆漿冰。午餐是一桌讓人吃不完的美味客家菜,當然少不了美濃粄條和水蓮;遊覽車上好歌勁唱趕走睡意,下午抵達「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來跑關不同原住民傳統活動,包括阿美族的豐年祭舞蹈、布農族的射箭、排灣族的串琉璃珠、和館內數位設計體驗。


我很喜歡活動過程中都會有志工來分享背後的文化由來,還有一些手工藝安排,例如美濃油紙傘、琉璃珠項鍊(我拿到勇士之珠!)都能讓學員帶回去作紀念。

這一整天的安排,也都讓身為高雄人的我再次意識到「原來高雄的人口組竟然成如此多元」,也是全台唯一有16個原住民的城市。社會學以「沙拉碗」來形容多元文化的概念,不同族群、有不同價值的人都可以共存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城市包容力,每個人都能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留下共創成果


隨著科技越來越懂得我們喜好、不停向我們發送同溫層訊息,人們反而需要刻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接觸到不同群體。如何將單向分享變成有來有往的交流,「個人」在環境裡能提供什麼價值,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以阿美族豐年祭舞蹈為例,已經是個透過「一起來做一件事情」的交流基礎,我們學習對方舞蹈、最後一起大合體跳舞——這樣滿滿的歡迎真的很開心,希望可以永遠傳遞下去。但如何進一步透過「共同創作」留下更深刻的記憶點,讓個體提供自己的價值並提升參與感呢?

從我過去參訪日本高中書道社可以擷取一些靈感。日本學生揮毫巨無霸毛筆、搭配音樂律動、書寫文字,接著邀請台灣學生,在這超大白紙上寫下自己想寫的內容、畫想畫的圖、或最簡單的蓋上手印,原本單向的表演最後它變成了我們「共同創作」完成的作品,並且被放在學校的大門口。雖然這份作品未來不會一直留在那個空間,但確實透過這個體驗設計,讓我覺得自己與這個地方有所連結,它也化作實體成為場域的一部分。



或者小至在美濃油紙傘彩繪的時候,我和室友決定為對方畫油紙傘,畫完之後交換、作為送給對方的禮物。回顧台灣早已有類似概念,不管是宛如名人堂的餐廳,還是國高中畢業拿著紀念冊跑到每個人面前要簽名和留言,就連在對方油紙傘上各畫一半,都讓原本的物品多了一份他人友誼的身影,也更能開口對話、連結情感。交流的本質是「互動」,裡頭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契機,老雞帶小雞的推一把,這些交流也能從原本的「待在同個空間」變得更深入扎根在記憶裡。


建立關係的交流從分享開始,我們眼中的習以為常,可以在他人眼中有不同的模樣,前提是我們邀請對方從被動化為主動加入其中;少些預設立場、尊重不同文化意見,給予每個人機會表達,可以是抽象、變成實體也好,當我們都被彼此「聽見」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一起「存在」當下。

|重點整理|

  • 如果講太多話,就會錯過聽到不同意見的機會。
  • 善用團隊人數分工合作,能在時間限制內最大化多元交流。
  • 透過共同創作成果,保留原本的東西、加入不同的東西來化學反應,是創新的一種。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1開始篇


|前情提要|

由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舉辦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邀請姊妹城市的國際學生來到高雄,與在地青年互動,開啟了為期六天五夜的文化交流,整體行程規劃以多元面向切入城市永續發展。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港兒女,我非常高興能參與其中,並以「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來註解我的學習。


高中到大學有六年的英語夏令營經驗,讓我從一線隊輔、到外師助理、管理整個志工團隊,擔任過不同職位;也在台南就讀研究所時期持續跨文化、跨領域進行專案合作,挖掘問題、共同產出以人為核心的服務設計。這都讓我想起一句話「離開家鄉是為了回家」,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車程的距離,在我對台南有了深刻的情感連結後也開始好奇:「高雄對我來說是什麼地方?我又能為他做些什麼?」

第一次參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與我預想的目標導向不同,反而是讓我重回「學員」角色去體驗活動,給予我個人非常大的空間去交朋友、去建立關係、去分享高雄;讓我回歸初心,再次理解自己真心喜歡做這件事情。
(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善用左方目錄欄搜尋)

|關於文章|

然而「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作為疫情後重啟的國際交流活動,面臨的挑戰也包含以「高雄」為核心,需要協作三個主要群體「高雄人、國際生、高雄市政府(不同單位等利益關係人)」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詳細請參考下方「建立關係互動圖」。


由於我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這篇文章會著重「高雄人與國際生」的面向,來分享我的第一手觀察;也討論如何透過外力協助,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讓遠道而來的國際生不只是作為短期觀光遊玩的「交流人口」,而是能進一步建立與土地、與當地人更強列的情感連結(這可能出自於在高雄居住過、求學過、或有親友),並在未來有機會能成為高雄的「關係人口」,達到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


文章將分為三個主軸:第一篇「開始」是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第二篇「發生」討論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第三篇「持續」著墨如何讓交流經驗在學員心中萌芽和發酵,作為永續城市的一部分。除了紀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點點滴滴,文章也討論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提供一些行動方案。

期待讀者能從閱讀中獲得一些靈感,創造一個能夠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的環境來建立關係、加深人們對土地的認同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正文吧!

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


國際生來自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和美國,與台灣人的比例近一比一,活動期間皆住在高雄七賢二路的「窩飯店」。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減少了台灣人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通勤時間,也給了每個人活動之外更多的相處機會;讓看似一天的行程結束,其實在夜晚才剛正式開始。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將分散世界各地、毫無交集的人聚在一起,是件不容易、卻十分重要的起頭。因為深刻的情感連結與友誼關係,往往都是從小小的事情建立起來。這次活動也成為許多國際學員「第一次出國、第一次來台灣」的經驗。


同理人類作為群體動物,小組分配能減少我們對新環境的不確定感,抵達集合現場便能看見無人落單,也因為人數漸多不停地輪流自我介紹(但面對的可能是同一群人?),兩隻手臂的距離對於內向人說,簡直要用在山上吶喊的力氣才能讓聲音傳到另一個人的耳朵裡。晚餐後的破冰環節透過繪製自畫像,將自我介紹視覺化,確實有助於突破語言隔閡、也更有記憶點。


每個人互相認識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營造助於交流的環境;雖然我們各自有組別,但也都屬於夏令營這個大團體。在管理學中「拔河遊戲人越多,動力越低」,指團體中個人比較難受到注視,可能會有搭順風車的問題(又稱為林格曼效應)。套用到破冰情境,認識一個人,也比一次認識一大群人容易;我們可以在一大群人面前打招呼,但一對一對話更能好好的把重心放在眼前對象;生活中也是一個一個累積,最後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將屁股離開椅子,站起來走動!


破冰環節
可以像「遊戲」一樣更好玩、氣氛更歡樂、有個機會和不認識的人對話。首先不同國籍的人會拿到不同顏色的紙(如果有五個國家,就會有五個顏色),學員需要互相自我介紹、問一些基本訊息才可以換到對方的顏色。最後在時間內換到所有顏色的人是贏家(此時可以想想有什麼獎勵、或作為下個階段鋪陳)。

假設現場只有一個台灣人,那在這個環節,他就會變得最受歡迎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想換到他手上的顏色。來自相同國家的人本來就會形成一個大群體、也是永遠都會接受我們的人。但要照顧到人數相較偏少的國籍,其實在一開始透過這個機會與每個人打招呼,降低彼此交流的門檻,有助於之後更容易對談、更自然的融入其中。

書籍《史丹佛設計學院:把好奇化為點子的81個創意練習》在〈我最愛的破冰三部曲〉章節中提供許多實用的工具,讓問題不只停留在天氣等安全話題,例如「名字的由來、僵屍末日準備、第三回合」等設計皆讓我們更留意別人分享的事情、思考自己如何回應這樣的交流,協助我們聽見重要的言外之意,成為更深思熟慮的合作者(詳細內容歡迎參考這本書!)


破冰環節的目標,是要讓氣氛活絡、輕鬆自在,最重要的是「讓人們開始對話」。遊戲可以有很多種,需要幾個、何時結束才夠,都依現場時間狀況決定,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活動正題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在離別之際,聽到有人懊悔自己沒有機會與感興趣的人有更深的對談。回想自己在酒吧裡與陌生人開啟話題,是五六個人看起來關係緊密的群體容易?還是一、兩個人的小群體聊天容易?


提高參與度


正式開始的第一天,除了開幕儀式裡為高雄做簡單的背景提要,也有生活會話、文化課程,協助國際生快速了解台灣,例如放筷子、拿碗的方式,在台灣、日本、韓國看似相近的亞洲國家還是有文化差異,對於「一起吃飯」在不同國家又有什麼意涵,都是很有趣的討論。


老師也樂於點名問問學生看法,我也時常思考會議室空間設計的目的,的確它讓我們困在位子上、更系統性的輪流發言、只能和左鄰右舍對話,但要時時顧及台上講者。如果時間允許,能延伸老師所準備的話題(不論學中文、還是飲食等文化差異)、提供短暫能夠移動的自由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後在輪流發表看法,會讓每個人在課程裡有更高的參與度。

不可或缺的自由時間


每一天我們都跟著行程跑,雖然時間被塞得滿滿的,但整體規劃十分流暢。直到吃完晚餐回到飯店,不論點名時間前後,都試著把握這短暫的自由時間。行程之外預留的空白,因為我們享有充分的自主性,需要溝通、了解需求、想辦法,反而成為彼此最有記憶點的時光。


位於七賢二路的「窩飯店」選址很方便,附近有六合觀光夜市、鄰近愛河,步行十分鐘初頭就能抵達鹽埕區鬧區享用「高雄婆婆冰」的芒果雪花冰和蕃茄切盤,肚子餓還有「鴨肉珍」依然營業。

作為鹽埕區地頭蛇的一份子,也順路去逛逛大溝頂、高雄市公有市場、銀座市場等富有歷史與新規劃融合的場域,雖然星期一店面基本上都休息,但卻碰巧遇上文昌帝君生日,夜晚的廟宇在綿綿細雨裡開PARTY,害我誤以為自己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看燈光秀,帶著國際學員參訪行程之外的「台灣廟宇文化」非常熱鬧。


點名前的空擋,我們也會順道去全聯或家樂福採買伴手禮、晚上串門子的點心,由於台灣進口商品也十分豐富,一起逛大賣場的時候還能藉機交流,讓人想起那些很久沒吃、卻充滿兒時回憶的經典零嘴。


談起最有夏令營感的,莫過於睡前大家洗完澡相聚一個寢室聊天玩牌。如果不預先說好就寢時間,可能沒有人會捨得回房間上床睡覺。每天早晨都會用「你昨晚做了什麼?」開啟對話,就這樣一群一群的,到後面就集合變成一群人了。甚至到了國際學員回國的前一晚,因為有學員最早四點半就要離開飯店,大家最後還是跑去超商買啤酒、洋芋片,在房間滿臉通紅、忍住睡意、捨不得道別。

白天被填滿的行程,因為晚上的空白,大家才能慢慢建立情感。我發現人會有兩個面向,一個是白天對外需要樹立的形象、一個晚上放鬆自在的模樣,如果能看見對方的另一面,似乎能從最原始的狀態的開始認識對方。當然人數只要過多,沒有共同遊戲連結,話題很容易拆成數個小群聊天,但這時間不會因為其他外在因素隨意中斷,反而能減少干擾,更專注於當下。

也可以說夏令營的把人們聚在高雄,我們觀光、我們吃吃喝喝、我們晚上不睡覺(?)還有許多出乎預料的趣事,那些鏡頭沒說的話,卻讓心更靠近一點。


開始,是將人們聚在一起、讓故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透過一點小小的推力讓人們的關係可以展開。

|重點整理|

  • 除了組內,也要有整體營隊破冰遊戲。好的開始決定一切,記得在活動最一開始展開行動。
  • 椅子不會黏住你的屁股,當覺得互動有些疲乏時可以試著站起來走一走。
  • 參與度就是鼓勵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附和認同也是看法的一種,一個人也不要跳過。
  • 台灣人說感情是吃飯而來,那夏令營的感情是自由時間而來。

未完待續,歡迎參考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