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不寫論文的日子(下)

*上篇傳送門點我連結

越消沈的時候,越要學會笑得開懷|Photo by @rockleonaz


排解壓力


打開車門的第一句話是「我論文卡住了,我想去廟裡拜拜」但在車子抵達前,我的煩惱又煙消雲散。我們習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來排解壓力,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都能這麼順利;有時候,即便休息,論文在腦海裡依然停不下來。於是這裡整理了同學與自己的各種舒壓方法。

在寫論文的過程,每次我都會定「兩小時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通常又會拖個半小時才停下手上的工作);會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漫畫」大概半個小時。然後睡個40分鐘的午覺(綜合休息時間約一個半小時)之後繼續寫。晚上吃完晚餐,會再寫一點點等消化,然後跳個35分鐘的有氧瑜珈,洗完澡之後偷懶一下睡覺。

|私房清單,有氧瑜珈|
20 MIN FULL BODY WORKOUT,Pamela Reif  *點我連結
15分鐘全身解壓拉伸瑜伽,周六野Zoey  *點我連結


史黛西騎車到了有小湖、有柳樹的巴克禮紀念公園,戴上耳機聽著古典音樂,找個地方坐下來,閱讀一本不過於艱深的書——「我感覺我好多了」他告訴我。珍妮佛按下確定鍵,預約了小南天裡的一個房間,在浴缸裡泡上暖呼呼的澡,如果有杯熱紅酒或許更好;仰躺床上什麼都不想,讓明天的太陽叫醒自己——換個環境,告訴自己「今天沒論文,可以好好休息」。

費莉絲蒂在睡不著的夜晚,會聽《Relaxed Rachel 放鬆瑞秋》podcast入眠,他私心推薦《引導睡眠|15分鐘內快速入睡解壓療癒高效催眠》,在五秒倒數到三或二的時候就已沈沈睡去。李奧和盧辛還會透過「寫code」(令人折服的高產能)舒壓,我猜想就像車縫衣服、打毛線織東西的感覺吧?

「專心做一件能夠轉移注意力的事」是每個人紓壓方式的共同點。當無法慢下來、靜下來時也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喔!

|看了很快樂書單|

  • 《從前從前,某個地方有具屍體》青柳碧人著,新經典文化出版——將「日本民間傳說」改編成推理故事,集合五個短篇,內容精彩、富有寓意,沒有時間看書的人也能快速沈浸其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 《24個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故事》John D.Hogan 著,漫遊者出版——以說故事方式閱讀「心理學」歷史,了解過去知名研究,寫得很~好看(每天早上固定看一至兩篇,零碎時間也容易閱讀)
  • 《書頁中的永恆》Irene Vallejo著,究竟出版——基於我對書目療法的興趣,了解書籍的歷史,也引起我對過去文學的好奇,如伊里亞德。
  • 《看不見得影響力》Jonah Berger著,時報出版——透過日常生活舉例,讀起來很輕鬆,了解自己如何被影響。
  • 《幽靈社團》Leigh Bardugo著,悅知出版——因為這部作品,我更喜歡這個作者了!(著有《格里莎三部曲》、《烏鴉六人組》等奇幻文學作品)


之中,一些不夠好的勇氣


▍準備


如教授提醒的,近六十頁的書面計畫書送出後才著手簡報製作;雖然比預想耗時,但參考過往聆聽學長姐提報的照片紀錄、教授給的「自我檢查」大補帖,能事先知道口試要求。將研究計畫10分鐘內報告給「從未聽過」的口試委員並不容易。例如真正進入重點前,需要快速破題書目療法為何,才能引導後續內容。


不論簡報內容或口頭報告,機智的研究生們還是會一起練習、互相檢視彼此的簡報。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還沒準備好」而缺席共同練習,雖然自認口頭準備進度只到百分之六十,但與同學練習中卻能「快速調整」說法、減少錯誤。聽眾反應不僅能破解「自己以為簡單易懂」的迷思,也提升自信心。


提報裡時常希望聽眾專注內容,研究動機「匆匆帶過了自己」但其實無須避諱——因為這正是「身為我」的題目。參考同學的回饋,簡報加上了「個人動機」一頁,闡述自己與這題目的連結、讓口試委員清楚研究者處於其中的定位。整個彩排、與同學互相練習的過程,無疑對我打了一劑強心針,下了一陣消彌自我懷疑的及時雨

過往常常有練習過頭的經驗(不是感冒,就喉嚨沒聲音,或過分緊張)。所以這次更加注意「身體狀況」例如衣服穿得特別多,早點上床睡飽睡好,吃B群身體保健。而這正是最好的考試狀態。

▍發生


新生自我介紹以後,我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作品——這反倒不像考試了,或許也因為無需與他人競爭,更像「將自己分享出去」、歡迎各種建議。我能窩在床上自言自語練習超過一小時,多虧室友的體諒與包容;早晨在樓梯間模擬練習過一次,便封嗓到正式發表。


籤運和往例頭香擦身而過,抽到倒數第二,難得沒有越等越緊張的情況(同學都把我緊張的份緊張完了?)為了熟悉場域氛圍,我從頭聽到尾,試著不多想(偶爾恍神),輪到我時也收到口試委員具有建設性的回饋及鼓勵,那天就在豆腐村大吃一頓下落幕。


回想起來,這是我最自在的簡報經驗。因為前日大家一起練習,因為當日所上御用攝影師幫大家側錄不少、一一招呼拍定裝照(誤以為自己來到婚禮現場),因為台下有熟悉的臉孔(比起加油團,更像家長在台下看孩子成果發表?)……我沒有了以前「應該能更好」的遺憾,反倒是「我已經盡力」的滿足。當然,我們都順利通過第一關了!

|信心補給書單|

  • 《莫守成規》Francesca Gino著,天下財經出版——在準備提報的過程裡,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心理建設與自信(有趣的是,也發現伴侶之間維繫關係的秘訣)


之後,只是剛開始而已


▍大玩特玩


準備口試的日子,不停告訴自己「我不是緊張,那是興奮」,而這「興奮」更延續到口試之後……或許是被論文壓抑太久,一連好幾個約,也一起吃了好多頓晚餐(靜不下來)。


和同學搭火車去嘉義設計展,當作去日本自由行、迪士尼在玩般瘋狂走路;緊鑼密鼓的參加一場聖誕派對,明明在台灣,在所上的開放空間完全像個偽留學生聚會(雖然只是單純訂不到餐廳);馬不停蹄地迎來了團體畢業照拍攝;在期末將近,趕火車般完成令人滿意的《互動設計研究》期末報告等等。

至於過年假期,好好的給了家人,也慢慢找回獨處的步調,讓未完待續的論文休息了一陣子。

▍放開心胸


雖然碩二上的研究生生活,並非單純的只有論文獨自跳舞,但無疑是以它為首要目標。途中有很多《台南設計獎》的宣傳籌備、與地方園叮團隊為台南知事官邸做了一份品牌企劃提案、入選絕對空間藝廊的藝術評論計畫……。是時間緊迫激發,同學互相扶持,才理解自己原來可以承受比預想還多的重量。那跟不上計畫、力於追求的精彩,感覺也不賴。


疫情看似錯失了什麼,卻又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彌補了我們。半年來雖然辛苦,充滿挑戰,但也因此而有趣好玩;感謝身旁出現的每個人,你們都是我的貴人。拼命學習(或工作)拼命玩——依然是心中嚮往的目標,即便研究生的日子才真正開始,希望新的一年也能夠有出乎意料的發生,讓我再次提筆而寫。

謝謝學弟妹等我們口試完才辦導生聚會,圖片是同學彈鋼琴、一起伴唱開心到模糊XDD

不寫論文的日子(上)

女孩推開六樓辦公室大門,沙發遞上最溫柔的邀請,一坐下,便迫切一吐論文壓力排山倒海,宛如擱淺的魚終於碰到水,唯有獨自哭泣才能呼吸。教授滑鼠點開了桌面word檔,是一張對照研究階段的人生表格:「文獻探討,如同了解求新求變的世界……」話語聲在空間裡擺盪著。


那個女孩,也是我們,一個離畢業不遠的研究生,論文成了最愛也最恨的行囊。

這篇文章紀錄了碩二上的自己,與四個月為了論文提報的種種發生。雖然就讀的系所,總是超乎一般人想像,但希望文章在未來有人問起、或面臨相同階段時,能有著共飲咖啡的輕鬆感、說起那還沒被時間帶走的記憶。

*全文透過時間軸貫穿,以前、中、後期分段,並加碼附上過程中的解憂書單


之前,不倒翁跌倒再站好


▍尋找題目


在指導教授的關愛下,意會到「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十分重要。東京奧運結束後,每日試著在過往論文中「找到缺口」——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卻時常發現自己的疑問早已被解決。過程中換了不少研究領域,藝術與時尚、插畫、視覺陳列、美學、共居……即便興趣廣泛,假如對一件事情缺乏「更深入理解的慾望」,便容易陷入停擺,無法再下淺。


連日夢到牙齒斷掉或搖晃,半夢半醒中還不忘確認自己牙齒完好,據說這是壓力的寫照,雖然當下並不知覺。八月剛好能與同學準備《台南設計獎》暫時抽離自己。開學日將近,我們討論更加頻繁,不乏談起對論文題目的苦惱,試著說出我那模糊概念。問題接二連三,即便是「研究這題目了無新意」也總是能為我輸氧,持續努力不在未知汪洋裡沈船。


不是面有難色,只是在陷入苦思,直到某天接到同學的電話:「有時候,旁觀者看得比自己清楚」。我才注意到「自己持續做的事」寫文章和閱讀,刊物與地方設計說不定才是真愛——即便中途放棄過,但總是會被找回來。於是它成了我第六個探索領域。

結合我們在《台南設計獎》的想法,以「圖解葉石濤作品,拉近與台灣文學的距離」為題的創作型論文,但過於龐大及抽象,這是論文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思索題目的日子,更常造訪書店,佇足社會學及文化研究分類之前,或許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哲學分類在哪裡。化不掉夾雜酸梅的麥芽糖,正是我想法掙扎的面貌。

夜晚,我向家人提起在書店不經意的發現:一本奇特的書《小說藥方》,還有我從未聽聞的「書目治療師」。聊起了這本書更多內容,爸爸說「這很有趣、很特別、沒聽過」我便網路下訂了它——而這正是我與書目療法的初次相遇。


沒有模板;靈光乍現,其實是由一路拉扯一邊攀爬堆疊。同學告訴我「尋找論文題目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我們皆在尋找題目中自我對話,為「喜歡」抽絲剝繭,認識我們是誰。

|找題目,遇到的書單|

  • 《哲學解剖圖鑑》小須田健著,楓書坊文化出版——和傳統時間軸的敘述不同,以「主題式分類,連結日常疑惑」並給予人生一點小建議,讓哲學初學者不經意愛上哲學、應用在生活之中。
  • 《社會學超圖解》田中正人、香月孝史著,野人文化出版《圖解心理學大全》田中正人著,商周出版——以圖解方式快速理解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的工具書。
  • 《共享經濟如何讓人變得幸福?》三浦展著,時報出版——借鏡日本,了解消費文的改變,以及當代「人們」追求的是什麼?

  • 《剛好,才是最好》甲斐薰著,臉譜出版——「剛好」以「製作量與價格、重新與顧客連結、改變運送方式」切入案例,讓人體會在這事事易取得、爆炸的時代,找回屬於自身(品牌)的價值。

  • 《小說藥方》Ella Berthoud &Susan Elderkin著,麥田出版——對文學有幽默的解讀,也提供「閱讀時會遇到疑難雜症(例如:閱讀半途而廢、無法專心閱讀等等)」的解決方法。
  • 《說書人和他的閱讀處方籤》Michael Uras著,商周出版——我透過這個故事了解、想像「書目治療師」,卻意外的在無形之中被這個故事給治癒內心。十分推薦!


▍接受挑戰


10月中旬,距離論文計畫書口試發表只剩兩個月。「什麼!?怎麼突然從圖解葉石濤文學變成書目療法?」「兩個題目看起來沒有關聯」「不能因為教授一句題目太大就換題目」。我大概嚇壞了讀書會同學,畢盡時間步步逼近,其他人都在調整研究問題了。

多虧他們,即使對書目療法有所不解,透過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協助我梳理了論文所需的脈絡。「這會是很符合我們系所、創意的題目」在指導教授與
共患難的研究生們鼓勵下,我充滿信心,熱情洋溢(如《緋色天空之下》裡神父所言)雖然過程不缺曲折,自我懷疑每日配菜


每週一次讀書會持續到發表前一天,討論「不是別本書,正是我們即將撰寫的曠世大作(答:論文)」。巷弄小店成了讀書會固定據點(每次還充滿默契的點海鮮酸辣河粉),待到打烊很正常,若還沒結束討論,會在榕園樹散步消化個十圈一邊討論,又像另類心理諮商。有次和修習《設計研究方法》的同學討論,他說「你怎麼問都問不倒」,「因為我平常都一直被問」我回答。


在讀書會(團名叫:機智的研究生們)對任何想法、說出來的話、與書目療法種種挑戰之下,每次提問都能讓我以不同眼光覺察自身疏忽的地方,以便尋找更多證據說服。在這裡「有挑戰,有支持」。那一陣子,我吃了很多頓晚餐、下課時也說了很多話;即便指導教授不同,在同學的題目裡、不吝嗇的對話分享中,學會如何理解自己的論文——每個人都帶著我走到比獨自一人更遠的地方。


設計背景跨入學術領域,充滿徬徨。或許,曾希望懞懂時能先修論文寫作、多一點且快速的原文論文閱讀培養。但我卻不後悔,那些碩一時光適應、探索周遭新奇的人事物,有玩樂蓄能,都是生命最好的安排。雖然東補西補的一路跌跌撞撞,終究會抵達設下的目標,然後——開始另一階段。

*下篇點我連結 將以「排解壓力」開始,接續分享中期的論文準備、發表,及後期的點點滴滴。 

2022年2月13日

【台南設計獎】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下篇)


這篇將接續《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上)》,還沒看過上篇的讀者先可以 點我連結 了解地方園叮的組成到計畫本身,以及團隊內部整合的學習秘辛。

▍向外說服、溝通合作


簡報提案
台南設計獎除了書面審查,也需要提案簡報。比起向人說明自己的作品「多好」,若對象無法理解,反倒成了無效溝通。舉例來說,對會玩遊戲、與沒玩遊戲的人,因為理解不同,說明方式也會不同。在無法理解評審背景之下,我們透過生活周遭的案例(例如寶可夢)比喻、切入,使「第一次聽到這想法」的對象能快速「聯想及帶入」。

準備為了轉化成評審能理解的語言,我們也試著對周遭親朋好友說明;為了確保內容邏輯是否循序漸進、有說服力,我們不只換位思考、假裝自己是老闆自我挑戰,也向有評審經驗的師長尋求建議;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提案,我們互相練習、調整,同時建立信心。

在第二階段決選開始前,在隔壁咖啡廳消消暑氣


上場|提案當日採「實體、線上同時進行」,我們帶著耳罩式耳機發表(宛如遊戲實況主播?)當60頁的企劃書要用10分鐘講完,我們以圖像式整理簡報,口述針對理解脈絡說重點;最終Q&A時間,從評審好奇的地方更詳盡、完善的回答(PPT避免過於簡潔,兼顧內容深度及細節能輔助記憶和Q&A回答)。當日透過三人輪流提報,更改節奏、變化保持觀眾聆聽專注度。

在初次面對面商業提報裡,我發覺不必隱藏「自己是誰」,因為這樣更顯「人味」。無論我們來自哪裡、念什麼學校皆能很快使聆聽者有親切感,開啟共同話題、一個人的心,進而理解內容。評審能對於想法產生共鳴,我們十分欣喜也感激;更在不同領域的評審立場中,理解在意的點不同,學習未來該如何溝通。雖然時間一如繼往緊湊,但在這輸出的過程也獲得預料之外的心得。

後期合作
獲獎後,因爲台南設計節相關宣傳、籌備、活動而與不同承辦有聯繫。雖然溝通十分瑣碎、也需要為《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重複說明。過程中我們理解市府單位的期望,同時也學會辨別現階段的「先後順序」表達身兼論文口試的研究生角色。

政府單位|最大的困難是面臨短期目標不同:身為「創作者」偶爾會對內容被失焦忿忿不平,結合「認養模式的遊戲化平台」也無法一夕完成。然而向組員學習的過程中,「現實社會」遠比所想的還要複雜——試著以市府單位的不同立場思考,能夠部分妥協、另尋方法、提供他們需要的素材。

有個小朋友主動將他繪製的蝸牛作品留在蝸牛巷,除了能帶親朋好友一同欣賞,還實踐了公共參與。(我們激動地喊「他們懂我們的理念!」)

在蝸牛巷的愛意特點心店裡,可以看見泰國同學所繪製的蝸牛裝置藝術

例如,平台無法快速建立,那換個方式「先從能著手」的後期計畫進行(如修復工作坊),用不同說法呼應認養概念。還有,比起校園,職場需要「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但深入發現的是單位對「蝸牛巷」最初原創單位的尊重和用心——點出為人處世的道理格外重要。



不同媒體|我們經歷了不同媒體的採訪,上了漢聲廣播電台。對於單一媒體,雖然有提供新聞稿,但首要確認記者的採訪「有多少時間」,在時間內有重點的講完整個企劃(有提案簡報輔助),如果記者有不理解或好奇的地方、會再詢問,通常這過程只有約10-15分鐘。

不只展覽文宣、內容設計,就連整個空間(木製牆面、地板、門及蝸牛門把)都是由團隊成員企劃及製作


後期面對一群媒體時,著重「設計話題」並具體呈現,例如在點心店有一個「蝸牛巷的8個為什麼」小展覽符合與當地共享的概念等等,幫媒體尋找能報導的內容和亮點,我們不斷向大眾溝通、傳達。

在公共關係裡——「免費的最貴」因為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比預想的多用心、多做一些是關鍵點。相較起來,廣播台的經驗就比較輕鬆,與主持人像聊天一樣。


【練習參考】著眼細膩的「溝通方式」宛如三明治,以婉轉的語言與為人著想的同理心佐料。傾聽能理解對方,對話過程像他人與自我拉扯;而團隊的好處,在於有夥伴、有支持,我們結束開會還會再討論,除了是個體的一種抒發、思緒整理、也能以不同面向去反思,別人總是帶著我看見不一樣的眼光。

台南設計獎的頒獎照片出自團隊御用攝影師李歐之手,現在也是地方園叮成員之一喔!/Instagram @rockleonaz

▍自我調適


面臨課業、計畫兩頭燒的ONOFF開關切換,時常身心俱疲(也還在學習調適);但真正的ONOFF開關,其實是面對他人耳語的暫時抽離,試著應對不經意的玩笑,把椰榆當作一種問候,畢竟有時這是一種尋求共同點的入門版關心。

除此之外,生活中不乏有對事情發牢騷的經驗吧?在《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裡自覺——「唯有發自內心喜歡、想做,才有感」。看似享受、且喜歡自己正在做事的人,其實是善於把無趣、排斥的事情融入一些自己喜歡的元素,變成感興趣的事情!即便自己不是特別突出,在積極尋找自身能貢獻、發揮的地方途中,「意義」在產生歸屬感扮演了重要角色。

【練習參考】這些自我調適,我都是透過「與人討論、看書和寫出來」等外部力量疏通內心想法。例如有次活動與長輩溝通讓我很氣餒,結果跑去看了《哈佛法學院的情緒談判課》——當找到一個自身能接受的說法時,就不會糾結,自己也能重新啟動。



尾語:慢慢來比較快


雖然企劃一個月完成,但無人知曉我們耗時多長時間醞釀,呵護心中的想像、陪著它發芽。地方園叮並非突然從竹子裡冒出來,為期一年的同儕課外相處、交流分享,成為相聚契機。謝謝台南市府團隊及所有參與者的提攜、研究所課程的機會、教授的指點迷津、同學的支持鼓勵、家人的包容諒解。

希望這篇文章,揭開了獲獎以外的成長歷程,能一起與周遭後輩同儕窺探校園外的世界。

成為大人是一輩子的事,永遠不要泯滅對未知的好奇;當面臨挫折及壓力時,想起蝸牛的智慧,「慢慢來比較快」一步一步向前。如今《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還在進行,期待未來很快能誠摯邀請讀者成為「地方園叮」的一員!下篇文章再見囉!


*媒體採訪報導

【台南設計獎】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上篇)


2021年由台南文化局籌辦的台南設計獎,揮別以往文創商品徵選,轉為以《簡法臺南:老巷新弄》命題的概念案——使一群暑假因疫情取消計畫的研究生們,集結參賽。

如今從「準備——提案競賽——到後期活動宣傳」已經過了半年,相較長時的討論及準備過程,獲獎本身宛如一夜美夢。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正驗證了這項計畫本身、以及它帶來格外精彩的求學生涯

這篇文章將娓娓道來一路心路歷程與《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不論嚮往團隊合作的歸屬、還是參與地方設計的懞懂和好奇,期許讀者在這篇章能找到一絲實踐心法。本文章將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說明團隊組成到計畫本身,和報名動機。第二段,分享學習「在團隊內部整合、向外溝通中提升自我價值」,並附上練習參考。第三段進入結語。

地方園叮!疫情線上創業,到「認養行動」蝸蝸落地



「地方園叮」由在台南念書的新竹人、高雄人、台南人、宜居台南10年香港人組成——為什麼「丁」要加上口部首?因為,除了當個耕耘地方的園丁之外,期許我們像「小叮噹」般拿出很多法寶(創意的點子)解決周遭問題,又如按門鈴聲「叮咚!」喚起大家對生活土地的關注。當我們詢問其他人對「地方園叮」的想像時,還有「蚊子很多叮一下」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呢?

地方園叮之一史黛西在台南蝸牛巷經營著點心店,身為幸福的同學,從籌備期(吃肉桂捲)到現在常常串門子,與「台南、蝸牛巷」有了更深的情感連結。加上對比賽命題有感,想透過計畫實踐並分享我們的想法,一同尋找「化繁為簡」的初心。

插畫設計:TOMI兔米/Instagram @tomilifestyle

《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從鬧中取靜的心靈綠洲、文學地景、微型創業者聚落的「台南蝸牛巷」出發。它也有著其它街區可能面臨的問題:如2018年的裝置藝術破損至今無人維護,該透過誰、什麼方式來說文學地景的故事?以及身為住商共用街道的遊客教育……

計畫本身涵蓋「認養、虛實整合、遊戲化」三個關鍵字,「認養」為核心——並以平台設計將過去「消耗高溝通成本、時間成本、空間成本、預算」的複雜過程簡單化,達到「簡」的目標。而「認養」相較贊助及捐款,能產生責任感、使命感,並透過機構產生連結、成就感,打造夥伴關係。《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希望結合「關注議題、認養行動、線上關心及線下體驗」建立有效的善循環。

*刊登在我們研究所網頁的計畫內容 連結點我


即便成員四人有著不同參賽動機,但對我們想做的的事情「懷抱熱忱」無疑是一切的共同點。即便疫情造成我們直到列印企劃書、把它載去台南文化局時,才真正見到「螢幕外」的彼此。所幸過往密集討論的團體課程經驗,線上開會、雲端共享早已成日常。

在團隊內部整合、向外溝通中提升自我價值



▍團隊內部合作及整合


我們都希望自己集結「創意、邏輯、批判」等特質為一身,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相較突出」的特質,地方園叮發揮每個人擅長之處,在整合、認同、批判、細節中多面向審視提案。如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人人隨時更換不同顏色的帽子!我們時常一起腦力激盪,實踐過程透過「明確分工」有效率、避免細節遺漏;與此同時,別人的事也如自己的事般重視,一起討論與解決。身為一個TEAM理所當然互相幫忙(團隊意識)。

也因為我們創造出「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有話直說,上述才能有效發揮。即便意見相左,也不必擔心傷害到對方或問題不好。受訪時「團隊如何化解衝突、磨合?」是常見的提問,我們透過對彼此專業、想法上的信任互相說服,但關鍵還是每個人有著「開放不同想法」的心胸、願意傾聽、換位思考——最終不陷入對錯與抉擇兩難,走出結合彼此共同點的方案。

以往我習慣排除萬難也以團體討論為首,不喜歡更改計畫;但脫離控制無法避免,因為現實充滿變數、有著許多事情要顧及,我忘了一項計畫並非生活的唯一。身為領導者不必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因為私人原因變動、偶爾想放假是被允許的,成員彼此互相包容、給予彈性,我也逐漸從怕給人添麻煩的心態慢慢解脫。

具備平等、尊重的關係下,過程中想法「支持及衝突」相伴,在發散、收斂裡緊扣共同目標,綜合上述三個段落成為一個健康且舒心的環境。


【練習參考】時常與不同領域的人事物交流體驗,透過這些外部資源「刺激不同想法、為池子尋找突破點」;同時有趣的是,在學習當「好組員」的同時,也學會當個「好領導」,為其他人設想、更重新省思自身領導風格。不論自己在角色、領域是否擅長,將每次視為一種學習,皆能有所收穫。

續篇 連結點我 《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下)》 將公開在「簡報提案、後期合作」向外溝通的經歷與發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