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不寫論文的日子(上)

女孩推開六樓辦公室大門,沙發遞上最溫柔的邀請,一坐下,便迫切一吐論文壓力排山倒海,宛如擱淺的魚終於碰到水,唯有獨自哭泣才能呼吸。教授滑鼠點開了桌面word檔,是一張對照研究階段的人生表格:「文獻探討,如同了解求新求變的世界……」話語聲在空間裡擺盪著。


那個女孩,也是我們,一個離畢業不遠的研究生,論文成了最愛也最恨的行囊。

這篇文章紀錄了碩二上的自己,與四個月為了論文提報的種種發生。雖然就讀的系所,總是超乎一般人想像,但希望文章在未來有人問起、或面臨相同階段時,能有著共飲咖啡的輕鬆感、說起那還沒被時間帶走的記憶。

*全文透過時間軸貫穿,以前、中、後期分段,並加碼附上過程中的解憂書單


之前,不倒翁跌倒再站好


▍尋找題目


在指導教授的關愛下,意會到「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十分重要。東京奧運結束後,每日試著在過往論文中「找到缺口」——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卻時常發現自己的疑問早已被解決。過程中換了不少研究領域,藝術與時尚、插畫、視覺陳列、美學、共居……即便興趣廣泛,假如對一件事情缺乏「更深入理解的慾望」,便容易陷入停擺,無法再下淺。


連日夢到牙齒斷掉或搖晃,半夢半醒中還不忘確認自己牙齒完好,據說這是壓力的寫照,雖然當下並不知覺。八月剛好能與同學準備《台南設計獎》暫時抽離自己。開學日將近,我們討論更加頻繁,不乏談起對論文題目的苦惱,試著說出我那模糊概念。問題接二連三,即便是「研究這題目了無新意」也總是能為我輸氧,持續努力不在未知汪洋裡沈船。


不是面有難色,只是在陷入苦思,直到某天接到同學的電話:「有時候,旁觀者看得比自己清楚」。我才注意到「自己持續做的事」寫文章和閱讀,刊物與地方設計說不定才是真愛——即便中途放棄過,但總是會被找回來。於是它成了我第六個探索領域。

結合我們在《台南設計獎》的想法,以「圖解葉石濤作品,拉近與台灣文學的距離」為題的創作型論文,但過於龐大及抽象,這是論文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思索題目的日子,更常造訪書店,佇足社會學及文化研究分類之前,或許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哲學分類在哪裡。化不掉夾雜酸梅的麥芽糖,正是我想法掙扎的面貌。

夜晚,我向家人提起在書店不經意的發現:一本奇特的書《小說藥方》,還有我從未聽聞的「書目治療師」。聊起了這本書更多內容,爸爸說「這很有趣、很特別、沒聽過」我便網路下訂了它——而這正是我與書目療法的初次相遇。


沒有模板;靈光乍現,其實是由一路拉扯一邊攀爬堆疊。同學告訴我「尋找論文題目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我們皆在尋找題目中自我對話,為「喜歡」抽絲剝繭,認識我們是誰。

|找題目,遇到的書單|

  • 《哲學解剖圖鑑》小須田健著,楓書坊文化出版——和傳統時間軸的敘述不同,以「主題式分類,連結日常疑惑」並給予人生一點小建議,讓哲學初學者不經意愛上哲學、應用在生活之中。
  • 《社會學超圖解》田中正人、香月孝史著,野人文化出版《圖解心理學大全》田中正人著,商周出版——以圖解方式快速理解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的工具書。
  • 《共享經濟如何讓人變得幸福?》三浦展著,時報出版——借鏡日本,了解消費文的改變,以及當代「人們」追求的是什麼?

  • 《剛好,才是最好》甲斐薰著,臉譜出版——「剛好」以「製作量與價格、重新與顧客連結、改變運送方式」切入案例,讓人體會在這事事易取得、爆炸的時代,找回屬於自身(品牌)的價值。

  • 《小說藥方》Ella Berthoud &Susan Elderkin著,麥田出版——對文學有幽默的解讀,也提供「閱讀時會遇到疑難雜症(例如:閱讀半途而廢、無法專心閱讀等等)」的解決方法。
  • 《說書人和他的閱讀處方籤》Michael Uras著,商周出版——我透過這個故事了解、想像「書目治療師」,卻意外的在無形之中被這個故事給治癒內心。十分推薦!


▍接受挑戰


10月中旬,距離論文計畫書口試發表只剩兩個月。「什麼!?怎麼突然從圖解葉石濤文學變成書目療法?」「兩個題目看起來沒有關聯」「不能因為教授一句題目太大就換題目」。我大概嚇壞了讀書會同學,畢盡時間步步逼近,其他人都在調整研究問題了。

多虧他們,即使對書目療法有所不解,透過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協助我梳理了論文所需的脈絡。「這會是很符合我們系所、創意的題目」在指導教授與
共患難的研究生們鼓勵下,我充滿信心,熱情洋溢(如《緋色天空之下》裡神父所言)雖然過程不缺曲折,自我懷疑每日配菜


每週一次讀書會持續到發表前一天,討論「不是別本書,正是我們即將撰寫的曠世大作(答:論文)」。巷弄小店成了讀書會固定據點(每次還充滿默契的點海鮮酸辣河粉),待到打烊很正常,若還沒結束討論,會在榕園樹散步消化個十圈一邊討論,又像另類心理諮商。有次和修習《設計研究方法》的同學討論,他說「你怎麼問都問不倒」,「因為我平常都一直被問」我回答。


在讀書會(團名叫:機智的研究生們)對任何想法、說出來的話、與書目療法種種挑戰之下,每次提問都能讓我以不同眼光覺察自身疏忽的地方,以便尋找更多證據說服。在這裡「有挑戰,有支持」。那一陣子,我吃了很多頓晚餐、下課時也說了很多話;即便指導教授不同,在同學的題目裡、不吝嗇的對話分享中,學會如何理解自己的論文——每個人都帶著我走到比獨自一人更遠的地方。


設計背景跨入學術領域,充滿徬徨。或許,曾希望懞懂時能先修論文寫作、多一點且快速的原文論文閱讀培養。但我卻不後悔,那些碩一時光適應、探索周遭新奇的人事物,有玩樂蓄能,都是生命最好的安排。雖然東補西補的一路跌跌撞撞,終究會抵達設下的目標,然後——開始另一階段。

*下篇點我連結 將以「排解壓力」開始,接續分享中期的論文準備、發表,及後期的點點滴滴。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