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英國實習#01】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自我探索篇


|前情提要|

2022年夏天,承蒙教育部及國立成功大學學海築夢計畫支持,我跟著指導教授的腳步來到了英國羅浮堡(Loughborough)當地社區機構 Fearon Community AssociationFCA)進行為期五週的藝術實習及文化交流。


FCA位於小鎮中心,透過咖啡廳、社區藝術活動及輔導計畫等等,作為「社區開放交流的身心靈場域」連結羅浮堡在地居民——就連遠道而來的我都能感受自己在這空間裡備受支持。多虧英國藝術家杰奎・加倫(Jacqui Gallon)的安排及照顧,我們有幸與多位羅浮堡藝術家進行共同創作、舉辦兒童藝術工作坊、以及從企劃到執行面的「飛進費倫大廳(Fly to Fearon Hall)」藝術策展實踐,並成功在開展日發行了地方小誌《巢報(NEXUST)》。

延伸閱讀
圖 / FCA咖啡廳的英式早餐和報紙印刷的《巢報》

作為我初訪英國、離家超過一個月的海外生活,藝術實習及文化交流就像夜晚捨不得睡(但常常拿出洪荒之力過完一天後又倒頭入睡)醒來後又捏又拍自己的臉頰,用疼痛和響亮的聲音證明這不是場美夢,接著滿心歡喜的展開新的一天。

#英國實習 系列文章將分為三個主軸:第一篇分享我參與英國藝術家的工作坊、進行共同創作後的成果和啟發。第二篇結合前篇的學習,與我在英國身為教育者、促進者帶領兒童(親子)藝術工作坊的規劃要點及與人的互動細節。第三篇則透過「藝術策展實務」分享不同思維及文化交流共創出的火花。

當然英國文化帶給我的新奇(例如英國夏天一日見四季,怕冷的南部人衣服怎麼帶?或什麼菜單能讓五個實習生在「台灣之夜」做台菜給二十幾個英國人享用?)之後有機會再繼續連載,歡迎大家敲碗實習番外篇囉!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第一篇主題《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探索自我篇》正文

-

摘要|過程裡我學習藝術思維,向藝術家學習看世界的方式,並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合;我從英國文化中找到多元的價值,用新的眼光看待習以為常和不理解的人事物,進一步自我省思;更不斷驗證、挑戰我對藝術的淺見和個人想法,不停打破再重新建構。

每場藝術工作坊體驗都承襲藝術家的技術專業、價值主張,更多的是他們——坦然無私的向我們分享所有,才能有後續成果及此篇文章的產出。謝謝他們的付出、慷慨和善意,滋養了這一切。

本文將由三個面向(1)自我探索(2)藝術思維、塑膠與環境議題(3)向大自然學習的文化交流,記錄與藝術家共創的成果,以及從中獲得的反思與學習。

一、我從藝術向內觀看自己


▍面對年華老去

Puppet Animation Workshop by Nenagh Watson 


藝術家尼納・沃森(Nenagh Watson 的「人偶表演藝術(Puppet Animation)」工作坊裡,透過觸及球體的重量、好壞雨傘的感受,連結到我們成為操偶師。如同我們為何需要著衣低調輕便,因為適時淡化自己能讓出焦點,將重心放在感受對方的同理心培養——而這正是學會「支持」的根本。


我們想像自己是不同形體的能力是否隨著長大成人而消逝了?我化為充滿空氣的塑膠袋、有展翅高飛的鳥、在水流裡載浮載沈的枝葉⋯⋯閉起雙眼屏除過多的感官刺激,便會發現這些事物有新的轉譯,自我投射使我有了全新體會。在台灣找到適合的對象、談及傷痛和死亡總是敏感話題,但在這裡稀鬆平常,能透過上述表演藝術、感受不同物件、和對話中獲得解放。

圖 / 喚醒人偶時,需要帶入人的思維「醒來的第一件事人會幹嘛?怎麼爬起來?」操偶師同時也要有堅實的身體、臂力和指頭力,因為人偶的重量可不簡單

與為孩童表演的印象不同,這些都是為「大人」、又或者說年長者的人偶演出。

台語有句話說「老人小孩樣」我對尼納・沃森提出與長輩互動有時會有頑固不配合、情緒化碎碎念的困境。他告訴我「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希望』長輩達到我們的期待,而忘了他們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身為獨立長輩的個體性。重點是『不要期待(expect)』他們達到我們的預期」就如同他的藝術工作坊教會我的一樣:支持從不是我為對方好,而是對方覺得他自己好嗎?


尼納・沃森當然不只是玩偶表驗藝術者,他創作出來的玩偶作品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大師傑作,製作過程從蒐集素材、到發展成作品更是令人聽的津津有味的史詩篇章,就像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釋放了石材裡的靈魂。

我們除了在他的指導和排演下,親自操演了兩場人偶表演,也動手做了玩偶頭顱(驚訝這些媒材出自日常生活也與永續議題相關)。工作坊的每個階段都有其意涵、循序漸進、引發思考,我從搞不清楚狀況但先做對了,到最後理解尼納・沃森想透過藝術告訴我些什麼——人們都能在同理及支持的同時,重新拾起面對生命和世界的力量。



▍失去和獲得,碎片和完整

Fragments of Memory Workshop by Jacqui Gallon


藝術家杰奎・加倫( Jacqui Gallon),同時也是我們英國藝術實習的主計畫人,在「回憶碎片(Fragments of Memory)」工作坊中我們穿梭於實習機構、蒐集眼前物件、並用不同紙筆媒材將這些發現拓印下來。過程彷彿回到童年時光,試著躲藏在最獨特的角落(而大人總是找得到我們),還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和臉用的都是顏料。不只找回了我失去已久的玩心、單純的快樂,也用不同方式去認識這裡。

費倫大廳(Fearon Hall)的對面是教堂,我的同學向逝者致意後拓印了路易莎的墓碑、也有同學拓印上面的字母重新排列,死亡在這裡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成為另類的地方互動。

建築無法移動、但人可以,透過漸漸遠離建築體本身,我們也能打破地域限制、用不同角度觀看,在具像轉向抽象表達過程我談及「費倫大廳不只是個建築」後,也打開了另一種思維格局。

圖 / 導覽觀眾跟著我們的旅程足跡,進入費倫大廳

最終五個實習生各有成果,杰奎・加倫給我們三十分鐘自行討論、運用這些元素進行成果策展。我們不只受杰奎・加倫的藝術創作、理念所啟發,也想與他的作品在展間融合。如同機構主理人曾言「費倫大廳不只是建築,有的是許多在這空間發生的故事」更與回憶、過去的想法相連。我們將各自拓印下來的物件,以物理距離到心理距離的旅程地圖方式引導到椅子。

椅子的概念出自於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湖濱散記(Walden)》說的:「我的屋裡有三把椅子,一把方便獨處,兩把供促膝談心,三把為社交需要」到學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其著作《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談及的與人對話、開放這件事情,與我在這實習機構發現的不謀而合,所以引用進策展敘述之一。

圖 / 正在解說梭羅「三把椅子」的概念,到比四把椅子還多的想法連結費倫大廳的價值

我也訝異「拓印」作為一個從兒童到長者都能入門的技術,帶給我不同角度、想法去看待習以為常的一切人事物。當時間和記憶串聯,我們體會了失去及獲得,就像英國伊莉莎白二世曾說的:「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

歲月的每次體驗都是未來的養份,「我們不是活在過去,而是與過去並存」杰奎・加倫說。在英國文化中說出悲傷回憶如此自然,過去成為現在自己的一部分,帶著它繼續往前走,而脆弱的一面也是能與人產生共鳴之處,因為誰又沒有不如意的時候呢?

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其政治諷刺小說《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曾寫道「誰控制了過去,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控制了過去。」雖然講的是極權主義、何為歷史,但套用於一人漫長的歲月中,「當下」依然是最關鍵性的角色。



▍來自何方?地方與身份認同

Place and Identity Workshop by James Chantry


藝術家、羅浮堡大學美術系副主任詹姆斯・錢特里(James Chantry 不只帶我們參訪藝術及設計學院(設備環境真是讓人看的好快樂),我們在「地方與身份(Place and Identity)」工作坊的成果在校園一隅舉辦快閃展覽。


敞開被捆成卷狀的白紙是星光大道紅毯、一支炭筆行走之上,我感知到「寬敞的空間和白紙」讓我們能毫無限制的一邊移動身體、一邊進行創作。長大不經意的畫地自限藝術高門檻、忘記創作能夠沒有規則順序和既定方式,其實「身體」先動起來、做就對了。我久違的享受繪畫帶給我的樂趣、一掃世俗所帶來的壓力,感受到藝術確實療癒了我自己。


我們也結合以油畫進行的「抽象畫(Abstract Painting)」及影片剪輯創作,思索自己的地方與身份議題。過程中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各自在意的事情及老天爺給的課題,現階段我面臨的人生探索期、追尋心中的熱情在何處,都在作品中呈現一覽無遺。

我很欽佩詹姆斯・錢特里的指導整合了我們所有差異性成快閃展覽,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不抹滅任何獨特性。展出透過多元觀點和視角、豐富了定義,讓我們的內心及世界更加開廣。

圖 / 展示我們「地方及身份」的物件,我是在倫敦永續商店買的書和一頁部落格文章架構,隔壁是同學的植物、石頭和筆記本

工作坊中讓我思考,當社會期待及壓力,與個人風格產生矛盾、衝突時,這樣氛圍的轉變。

我十分喜歡雪莉・特克在《重新與人對話》裡訪問ReadyLearn管理者時,對方以迪士尼動畫《超人特工隊》舉例說「裡頭的壞人為什麼要消滅英雄?因為當每個都很特別,也顯得每個人平凡無奇。」所以我認為打開自己的想法、表達差異,如同我們透過藝術和策展詮釋時、並與自我及大眾溝通的表現就是在「培養對話」,讓生命中的一切都值得存在。而我也感受到藝術對多樣性的包容。

圖 / 影像為我在羅浮堡住宿的窗外風景、有車緩緩駛過,特意旋轉影像成「車子向上爬」象徵自己的心境。左方為同學的抽象畫作品投影。


▍投入的興趣各各不同,初生之犢的熱情人人相似

Parkour Workshop by Jemain Duberry


透過羅浮堡藝術家介紹開啟我對新領域的認識,是「跑酷(Parkour)」、滑板及街頭塗鴉的年經藝術家傑曼・杜伯里(Jemain Duberry)。我對跑酷及背後文化的理解過去僅有聽過的程度,但我們能透他親自表演、說明、對話多認識了一點。

例如跑酷作為西方起源的城市運動,為何會有中國文化的太極圖符號?原來呼應太極的「陰陽」哲學,跑酷的俐落流暢動作是「陰」、衝擊性動作是「陽」,玩家在其中尋找適合個人的平衡點。

而跑酷不只是個人追求、與地方場域的互動,遊樂場時常聚集附近居民,在傑曼・杜伯里對(不知什麼時候出現的)英國弟弟示範教學和一起操作,也能感到人際互動交流的樸實快樂。

圖 / 跑酷過程為跳躍到單槓上,前後晃幾下再身體轉向左邊、向前盪單槓移動到隔壁平台上的成功合影(隔天手臂痠痛)

雖然在體驗跑酷的過程中玩到扭傷腳(真是連疼痛和受人照顧都體驗得徹底?)稍微認識了跑酷和它的精神價值。就像每個長時間投入自己愛好或感興趣事情的人,都值得被尊敬,不知不覺被不畏懼新事物、不停嘗試和學習的態度激勵。事後得知,原來當我們展現興趣和好奇的同時,也激勵了藝術家本身。就像漣漪一樣彼此蕩漾。



|小結|第一章節「我從藝術向內觀看自己」能發現事情常常一體兩面(或更多面),生命有好多對比,我們能在之間擺盪,找到最舒服的平衡點和互動方法。接下來的第二、三章,讀者也會發現概念上的異曲同工之妙,這重複出現的啟發就是我們能向藝術思維、又或者美感體驗學習取經的地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