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英國實習#05】從教育到如何相處互動?英國兒童藝術工作坊(下篇)


在英國舉辦兒童藝術工作坊的文章分為上下篇。本篇將著重於「舉辦過程、活動結束」的經驗紀錄與自我學習,聊聊面對小朋友、跨文化舉辦工作坊時會遇到的挑戰和克服方法(文末附上「重點整理懶人包」)。

如果還沒看過上篇《英國實習#04:英國兒童藝術工作坊,結合台灣文化的靈感提案》討論「內容主題和事前準備」歡迎點我連結現在,就讓我們繼續回味那風和日麗的上午吧!

二、過程中與小孩相處互動



我們提早半小時預備,為提早抵達的參與者準備。
時間很適合和他們聊聊天,就像英國文化裡常說的「Small Talk」,指在正式社交場合前的閒聊。介紹一下自己,問問每個人的名字、藝術經驗、參與動機等等與工作坊相關的問題。

研究顯示,活動之初透過短暫的對話來讓周遭的人認識自己,不只了解對方狀況,也有助於提升聽眾對講者解說的注意力,讓整個活動及互動更加流暢。兒童藝術工作坊也是如此。


對比兩場工作坊有無放背景音樂的觀察,「有背景音樂」確實讓氣氛更好;團隊夥伴才華洋溢的幫所有藝術實習生、也幫兒童現場「似顏繪」名牌,是非常可愛的破冰巧思。

▍有簡入深


在「雕版印刷工作坊」中我們由模具向下壓、用筆直接畫圖開始教學,再進階到裁切保麗龍板、混色或不同色塊印刷的內容。「面具製作工作坊」則是先從用水彩筆著色,再到剪黏、製作立體造型的版本。


講解操作步驟的時候也透過白板上圖解輔助教學、彌補語言落差。通常「自己動手做」勝過千言萬語,所以我們都會帶孩子
先自己操作一遍;玩得差不多後,再把大家的注意力叫回來,示範新的創作方式。

因為參與者的年齡很廣,有四到六歲的兒童、小學生、和國中生都有,為了避免高年級學員覺得太過簡單,我們也會到旁邊告訴他們可以做除了壓模以外、任何自己
想做的創作方式。此外,作品展示區分享了我們以不同手法嘗試的成果、保麗龍模板範例,提供一些靈感。

如同英國藝術家帕夏・金凱德(Pasha Kincaid)建言:兒童藝術工作坊的訣竅在於「一開始就要讓兒童覺得很簡單,他們也做得到!」

首先降低入門門檻(Entry Barriers),並在過程裡循序漸進、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不知不覺複雜的手法也會變得不困難了,也有可能激發出意料之外的成果,與我們學習新事物的歷程雷同。


▍話不是越多越好


面臨不情願參與或過分活潑的孩童,身為教育者該如何應對?小孩有年齡差異、家庭差異,當然也有個性差異。即便有不同年齡層與領域工作坊經驗的我,在這裡也保持著「第一次」的心態去帶領活動(事實上英國文化、藝術領域、幼齡兒童還真的是第一次)

但實際情況與我擔憂的不同,當日課程已經開始,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氣氛就像眾人唱著阿卡貝拉般熱鬧⋯⋯此時有個四歲的妹妹用灰色連帽外套包裹她的不安,被媽媽姍姍來遲抱了進來,直達空間最裡面的位子,交到長著和他不一樣的台灣大姊姊身上。我的活潑外向,在她面前顯得毫無用武之地,分分秒秒都在擔心下一刻妹妹會哭出來,我的緊張肯定和她也不相上下。


直到最後我都沒有聽到妹妹的聲音,但漸漸的她會對我的問題做些肢體回應。所以相較開放式問題,我以選擇題開始,拿起預先準備好的範例作品一邊說明方法,問她「我們也來做一個好不好?」、「要選擇哪個模型?」、「紅黃藍哪個顏色?」一路從模仿範例,輔助他的小手一步一步引導,直到她能獨自在保麗龍板上畫畫。
我的關注方式也轉為在妹妹隔壁一起做相同的事情,中途偶爾詢問有無需要協助使用工具的地方。

藝術工作坊和普遍需要高度互動的團體活動不一樣,參與者需要有暫時屏蔽周遭干擾、專注眼前的能力。我們的導師,英國藝術家杰奎・蓋倫(Jacqui Gallon)在帶領藝術工作坊時,會用他的冷靜(氣場)試著抵消學生的躁動情緒或失控場面;雖然不是每次都有效,也十分值得我學習,因為情緒會連動傳遞,我們能決定自己該如何面對它。


工作坊後面我也和妹妹一起放慢步調、放鬆投入藝術創作,算是我們培養出的小默契。我發現:在一個全然陌生而且人很多、氣氛活躍的空間,對於不習慣這一切的小朋友,我能像一座大山擋住紛紛擾擾,提供一些安全屏蔽。這時候少說些話、少一點對他的關注(其實有默默觀察),在對象旁邊做一樣的事情也會有幫助。

前提是要有一群神隊友能照著全場,才能將一個人的注意力放在同個孩子身上;我非常謝謝一起實習的夥伴,我們才能各司其責、互相支援來完成這兩場藝術工作坊。


▍讚美鼓勵,還有一點挑戰


除了放暑假的孩童外,也有不少家長加入藝術工作坊,意外的變成名符其實的「親子工作坊」。因為參加人數比預料的多、時間也很短,他們的參與確保了每個孩子是自在、且備受照顧的。尤其是對著孩子說 “ FABULOUS!” “LOVELY!” “BRILLIANT!” 的讚美聲充滿在整個空間。

明明我不是那些小朋友,但在藝術工作坊裡卻感受到「正面態度」好似迎向了無法抗拒的光亮,灑落在整個空間裡越來越明亮,彷彿旭日東昇。過於習慣「做得好」是理所當然的觀念下,在這環境裡的我也備受鼓勵。當然要馬上現學現賣,讚美大方說出口!


然而我向杰奎老師學到不只有讚美,還有更進階的教學。某天午休,在咖啡廳遇到他指導的學生正在用粉彩臨摹風景畫,一段談話過後,杰奎老師對他說:「畫得很好!我們下次要不要試著直接在戶外寫生?」杰奎老師將讚美往前推了一步,給予肯定,再給一點點挑戰。不只透過問句,讓人擁有依照自己步調選擇的權利,這份鼓勵也引導學生能更進步、成長的自信。

三、工作坊結束之後


▍常常被大人忘記的事


坐在地上悠悠地幫孩子們的
面具繫上繩子時,我發現拍完孩子與面具合影的杰奎老師,身高超過170公分的他蹲下並與孩子平視,認真地詢問「我可以將照片上傳到臉書紛絲專頁嗎?」從肢體語言、問句,都能感受到他對孩子想法的重視,並將孩子視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當孩子靦腆的說沒問題,杰奎老師也重複確認說「如果你不想要可以拒絕,沒有壓力也不勉強」——一句我們很少會聽到的提問。

有時候大人要壓著自己的主觀想法,給予孩子一些自主空間和思考時間。最後孩子改口說不要,但對話沒有並因此終止,杰奎老師繼續解釋「所以我不會公開上傳,而這照片只會在我電腦裡用於記錄過程」,之後孩子便滿心歡喜地跑去吃點心了。如果沒有機會詢問孩子的意願,杰奎老師也會詢問家長、或透過家長幫忙詢問。


我對於英國在「個人隱私」、「自主權」從小培養的文化感到驚喜,也不經反思:孩子在觀察大人反應時是否會投其所好?而忘了主動思考自己本身意願?但身為本來就是容易被周遭事物影響的人類,真正的想法只有當事者知道;事實上,投其所好、或遵從自身意願也沒有絕對,唯有當下的自己想做怎麼樣的決定罷了。不論孩童,給予對方思考空間、時間、第二選項表達尊重十分重要,因為這也代表我們都能包容不同回答。

▍兒童藝術工作坊的價值


不見得大家都是「目標導向」思考,但在對話中能發現每個人對工作坊的各種期待;開放心態並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同時實踐了自己的價值,這包含埋下創意的種子、藝術學習、或是創作成果等等。我更開心地看見藝術工作方創造了親子互動的機會、玩的開心的笑臉。


英國當代藝術家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在著作《當代藝術大白話》也指出小孩子在「玩」藝術的時候態度是認真的,他強調「藝術無疑有一個很嚴肅的功用,那就是如同遊戲般幫助孩子面對生活中艱難的事情。」玩藝術,也是在學習獨處、與世界相處的機會。

兒童藝術工作坊不只是對藝術文化的啟蒙教育,如同牛津大學通識文本《美學》以「接觸一幅特定的畫作會讓你更喜歡那幅畫」來說心理學的「重複曝光效應」,讓孩子學習當下的每項經驗,當下看似沒什麼,只要持續去接觸,都是未來能支持他們成長的養分。


我在藝術工作坊身為教育者、促進者、一個外國來的大姊姊等各種角色下,在支持兒童創作的過程裡,向孩子、大人、其他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學習到不斷打破既定認知、再重新建構,去理解許多我原先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

人際網路專家安迪・洛帕塔(Andy Lopata)曾說過「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謙卑的態度,因為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往往也是在幫助自己。」我覺得自己才是收穫最多的人。

後記:兒童藝術工作坊「從準備到執行」重點整理


  1. 創作媒材對兒童來說是否容易操作、安全性兼具?如果較為困難複雜,需要安排大人協助
  2. 兒童破冰可以從對話和問句開始(我們為孩子似顏繪製作名牌)
  3. 事先準備適合兒童的背景音樂,有助於營造舒適自在的氣氛
  4. 藝術工作的設計流程是否由簡入深?循序漸進?並注意說明及讓兒童動手做的節奏
  5. 相較於說什麼話,可以思考什麼話不用說。給予孩子創作及發揮的個人空間
  6. 當整體已步上軌道時,除了可以在孩子旁邊做一樣的事情,也可以繞全場串門子給予孩子鼓勵和對話(同時蒐集靈機應變得發揮題材!)
  7. 積極讚美及鼓勵要說出口,偶爾能默默提升難度或一些想法刺激
  8. 照片如果有記錄之外的用途,需徵求兒童或家長的意願
  9. 藝術工作坊結束,作品該如何讓小孩方便攜帶回家(例如顏料未乾)

如果讀者看到色調
特別溫暖的照片,多數是英國藝術實習時的攝影擔當「安妮」的作品,歡迎點我連結她的攝影帳號(Instagram: anniephoto48)。也謝謝所有實習夥伴的照片支援,紀錄好多美麗的時刻。我們下篇文章見!

*左方目錄欄位「#英國藝術實習」看更多文章

2023年9月27日

【英國實習#04】結合台灣文化的靈感提案,英國兒童藝術工作坊(上篇)


想起兩年前的我,坐在機車咻咻經過的馬路邊、一群人吃著墨西哥料理、仰望台南夜空的聚會,來自北愛爾蘭的同學喝著第二杯啤酒,暢談著「藝術家社群」、「社區藝術」,那時侯的我無法在腦中描繪出對方口中的藍圖,直至今日自己實際參與英國社區藝術實習後,才理解同學閃閃發亮的熱情出自何方。現在我會告訴他:我懂你想說什麼!

位於英國中部羅浮堡城鎮中心的「費倫大廳」時常舉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透過「藝術」讓居民以充滿創造力的方式參與社區活動,也為公共議題提供一個對話空間(當地女警認真聆聽的樣子十分迷人,我都忍不住多看幾眼)來擴大討論可能性方案的視角。


在這樣的空間、背景下,我們藝術實習生的任務之一:是在費倫大廳舉辦兩場兒童藝術工作坊,同時分享台灣文化。在籌備期前後,我們也參與不少當地藝術家所舉辦的課程。歡迎參考文章《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點我連結,共有三篇。 

綜合我在英國的實習經驗,這篇文章將分為「前期準備、舉辦過程、活動結束」三個段落,包含我作為引導者(Facilitator)的視角,向讀者分享我們規劃和執行兒童藝術工作坊的過程,以及與他人互動中所帶給我的反思與啟發。


一、規劃和準備用具


▍藝術工作坊內容


第一個兒童藝術工作坊主題,是由英國藝術家帕夏・金凱德(Pasha Kincaid)所指導的「聚苯乙烯雕版印刷(Polystyrene Block Printing)」,聚苯乙烯又稱為保麗龍板,只要拿一支油性鋼珠筆在上面畫畫,就完成印刷模板了!或者用黏土、烤餅乾的模具向下壓,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媒材既簡單、又容易取得,更解決兒童使用雕刻刀在安全上的顧慮。同時「聚苯乙烯雕版印刷」也能做出豐富的變化,我個人很喜歡「印花」的概念,擅長透過幾何圖形、重複拼貼出作品(圖中的漢堡造型是我個人的小嘗試)。

每個人在舉辦前都先嘗試了不同表現方式,作為工作坊當日的靈感範例。將顏料均勻用在滾筒上則相較困難,如果同個模板不停重複印刷之後,保麗龍板的紋路也會越來越不明顯,所以印刷成果是數量限定的呢!

工作坊結合了台灣「鐵花窗」和「花磚」的內容,呼應在英國的鐵窗、欄杆也時常會有別具巧思的設計。但多數兒童(包括我自己)會迫不及待去嘗試媒材、玩出自己的花樣,活動開場的口頭發表有達到文化分享的效果,但創作上還是保留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另一個工作坊是「台灣面具」製作,我們以磅數高的紙作為面具基底,提供各種材料,例如水彩、蠟筆、剪剪貼貼的裝飾品讓兒童繪製面具。初次帶兒童藝術工作坊,一開始我對這個主題沒什麼把握,但事實上對兒童來說:「一張白紙、一些有限的畫材,就足夠他們天馬行空的創作。」

我們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一張白紙、一支筆,就能默默坐在桌前待一個下午。盧建彰導演的新書《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也同樣提到「創作不需要太多東西」,也呼應有時候「無勝於有」能激勵人們的想像力、產生更多創造力。


結合台灣八家將及舞龍舞獅文化,我們一樣做了些範例作品,主要是告訴兒童:面具模板之外也是他們能肆意揮灑的地方。
當日有簡報、影片,更帶入情境,拿起我的UNIQLO防風防水可攜式連帽外套、同學頭戴面具,共同賣力演出了舞龍舞獅闖進百貨公司要紅包的戲碼。雖然後來聽說兒童一臉驚恐,家長反倒笑得很開心就是了(?)


除此之外,中間有個小插曲。在製作面具模板時都用一般剪刀,
線條輪廓平整,我別有用心地用鋸齒剪刀製作了「隱藏特別款」隨機擺在桌上。結果活動當日,意外坐到那位子的孩子說:「為什麼只有我的不一樣?」我立馬使命必達地幫他換回和大家一樣的面具模板。

這經驗讓我發現每個人在創作個性的差異,也學習不要做的太滿,提供孩子多一點主動權。折衷的方式是兩個選項都提供,或選項之外讓他們做選擇;也能原則上求相同,不同的部分任其自由發揮也沒問題。

▍創造對話空間


綜合上述兩場藝術工作坊,我似乎已經想不起來自已的兒童時期。我會不停的自我提問:「這真的是兒童的想法嗎?還是我大人主觀的理解?」我甚至請教了帶兒童工作坊的藝術家,獲得教學上受用的建議,他還告訴我不必太緊張、小孩子的克服能力都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好。


解決這份煩惱,也能透過日常生活中多多與孩子相處,與他們互動、對話中觀察到。另一種最簡單、即時的方式能從身體著手:蹲下來,試著以他們的視野去反思這個藝術工作坊。

例如桌面高度在無法調整下,去考量椅子的高度及重量;工具尺寸較小的滾輪和剪刀,使用上會比較沒有負擔;常常理所當然擺在中間的共用媒材,對孩子的身高來說距離太遠會不會拿不到等等。如何提供兒童友善的創作環境、讓人能更自在的活動?平常都能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同理出他們的想法。


但有趣的發現是,即使空間上的佈局「很大人」也營造了兒童、與大人彼此的對話空間。小孩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請大人幫忙、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想法;大人也在學習如何支持、照顧並重新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遭世界。

如同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多數很難盡善盡美、或充滿限制。在兒童藝術工作坊中,我只是不斷的洞察需求(偶爾創造需求,例如「更有挑戰性的面具!」)並滿足需求;換句話說,也是發現問題,並不斷的化解這些挑戰。眼前的既定現實,皆能因為視角改變而別具啟發。

事前準備工作結束,下班跑去當地很熱門的墨西哥餐廳慶功

寫書法、中文字像圖畫的文化交流,在英國依然很受歡迎,而這次台灣文化共創的兒童藝術共作坊,希望能給讀者不一樣的提案想法。續篇點我連結,將更近一步分享我們「舉辦過程、活動結束」之中的故事經驗,協助讀者在不同文化、舉辦兒童藝術工作坊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