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

【台南設計獎】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上篇)


2021年由台南文化局籌辦的台南設計獎,揮別以往文創商品徵選,轉為以《簡法臺南:老巷新弄》命題的概念案——使一群暑假因疫情取消計畫的研究生們,集結參賽。

如今從「準備——提案競賽——到後期活動宣傳」已經過了半年,相較長時的討論及準備過程,獲獎本身宛如一夜美夢。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正驗證了這項計畫本身、以及它帶來格外精彩的求學生涯

這篇文章將娓娓道來一路心路歷程與《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不論嚮往團隊合作的歸屬、還是參與地方設計的懞懂和好奇,期許讀者在這篇章能找到一絲實踐心法。本文章將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說明團隊組成到計畫本身,和報名動機。第二段,分享學習「在團隊內部整合、向外溝通中提升自我價值」,並附上練習參考。第三段進入結語。

地方園叮!疫情線上創業,到「認養行動」蝸蝸落地



「地方園叮」由在台南念書的新竹人、高雄人、台南人、宜居台南10年香港人組成——為什麼「丁」要加上口部首?因為,除了當個耕耘地方的園丁之外,期許我們像「小叮噹」般拿出很多法寶(創意的點子)解決周遭問題,又如按門鈴聲「叮咚!」喚起大家對生活土地的關注。當我們詢問其他人對「地方園叮」的想像時,還有「蚊子很多叮一下」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呢?

地方園叮之一史黛西在台南蝸牛巷經營著點心店,身為幸福的同學,從籌備期(吃肉桂捲)到現在常常串門子,與「台南、蝸牛巷」有了更深的情感連結。加上對比賽命題有感,想透過計畫實踐並分享我們的想法,一同尋找「化繁為簡」的初心。

插畫設計:TOMI兔米/Instagram @tomilifestyle

《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從鬧中取靜的心靈綠洲、文學地景、微型創業者聚落的「台南蝸牛巷」出發。它也有著其它街區可能面臨的問題:如2018年的裝置藝術破損至今無人維護,該透過誰、什麼方式來說文學地景的故事?以及身為住商共用街道的遊客教育……

計畫本身涵蓋「認養、虛實整合、遊戲化」三個關鍵字,「認養」為核心——並以平台設計將過去「消耗高溝通成本、時間成本、空間成本、預算」的複雜過程簡單化,達到「簡」的目標。而「認養」相較贊助及捐款,能產生責任感、使命感,並透過機構產生連結、成就感,打造夥伴關係。《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希望結合「關注議題、認養行動、線上關心及線下體驗」建立有效的善循環。

*刊登在我們研究所網頁的計畫內容 連結點我


即便成員四人有著不同參賽動機,但對我們想做的的事情「懷抱熱忱」無疑是一切的共同點。即便疫情造成我們直到列印企劃書、把它載去台南文化局時,才真正見到「螢幕外」的彼此。所幸過往密集討論的團體課程經驗,線上開會、雲端共享早已成日常。

在團隊內部整合、向外溝通中提升自我價值



▍團隊內部合作及整合


我們都希望自己集結「創意、邏輯、批判」等特質為一身,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相較突出」的特質,地方園叮發揮每個人擅長之處,在整合、認同、批判、細節中多面向審視提案。如六頂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人人隨時更換不同顏色的帽子!我們時常一起腦力激盪,實踐過程透過「明確分工」有效率、避免細節遺漏;與此同時,別人的事也如自己的事般重視,一起討論與解決。身為一個TEAM理所當然互相幫忙(團隊意識)。

也因為我們創造出「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有話直說,上述才能有效發揮。即便意見相左,也不必擔心傷害到對方或問題不好。受訪時「團隊如何化解衝突、磨合?」是常見的提問,我們透過對彼此專業、想法上的信任互相說服,但關鍵還是每個人有著「開放不同想法」的心胸、願意傾聽、換位思考——最終不陷入對錯與抉擇兩難,走出結合彼此共同點的方案。

以往我習慣排除萬難也以團體討論為首,不喜歡更改計畫;但脫離控制無法避免,因為現實充滿變數、有著許多事情要顧及,我忘了一項計畫並非生活的唯一。身為領導者不必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因為私人原因變動、偶爾想放假是被允許的,成員彼此互相包容、給予彈性,我也逐漸從怕給人添麻煩的心態慢慢解脫。

具備平等、尊重的關係下,過程中想法「支持及衝突」相伴,在發散、收斂裡緊扣共同目標,綜合上述三個段落成為一個健康且舒心的環境。


【練習參考】時常與不同領域的人事物交流體驗,透過這些外部資源「刺激不同想法、為池子尋找突破點」;同時有趣的是,在學習當「好組員」的同時,也學會當個「好領導」,為其他人設想、更重新省思自身領導風格。不論自己在角色、領域是否擅長,將每次視為一種學習,皆能有所收穫。

續篇 連結點我 《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下)》 將公開在「簡報提案、後期合作」向外溝通的經歷與發現喔!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