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2發生篇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共分為三個篇章,紀錄我作為學員的第一手觀察,談談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結合設計思維,以個人出發來實踐市行銷。

如果還沒有看過第一篇「#01 開始篇:把人聚一起,故事在這土地發生」的讀者歡迎 *點我連結 


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


透過參與「高雄市政府」舉辦的活動,讓我理解政府想宣傳的高雄魅力;對於在高雄生活長大的自己,也能重新反省自身對土地的了解是否與高雄市現今發展有所交集。如果有落差或有著不同想法也沒有關係,都會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市府、與居民的溝通渠道等等議題。


雖然「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看起來是一個大群體,但團隊中每個人的「個體性」能讓交流面向更加多元,尊重、歡迎不同文化意見加入,才能收穫不同觀看角度。偶爾也會面臨政府想宣傳的內容,與學員期待有落差,找到彼此間的「甜蜜點」也是課題之一;也可以藉由邀請每個人發表自己的觀察和看法,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城市,發覺他人眼中的亮點和潛在需求,創造更多符合人性的發展可能。

邊走邊讀出城市的理解


「棧二庫文化遊艇遊港、哈瑪星人文導覽」是我最喜歡的行程。


以「港都」聞名的高雄,透過搭乘船隻把學員的身體移動到海上,同樣也改變了我們的視角去理解高雄;還能暫時脫離高雄夏天時而炎熱、時而下雨的天氣,順便休息一下。這安排十分契合主題且富有記憶點(如果搭船有英文導覽會更加分)也是我未來帶朋友參訪的口袋清單!


由於前陣子我剛讀了陳柔縉的《大港的女兒》——是一本以真實人物為藍本的時代小說,在哈瑪星人文導覽的時候,也給了我對高雄過去、現在更立體的感受。(我真希望這本書能像《茶金》一樣拍成時代劇,光是文字就加深我對高雄的自我認同,如果變成影視作品,在另一面對於外部溝通、增加能見度都有被延伸的潛力)

哈瑪星導覽經過的場域,往往都是我們搭車、騎車會路過的地方,卻不曾好好停留;我也藉此機會把注意力放在這裡、細細品味場域生命力。導覽的姊姊也會透過提問與我們互動、引導我們思考眼前事物、找找細節在哪;因為日治時期的淵源,對話也很容易重新與不同國家找到連結。



論壇作為「公共空間」


泰國研究生和我最期待「2023永續城市國際青年論壇」
的行程,與日本學員一起吃早餐的時候,我們對論壇的流程規劃也提出諸多好奇,但都可以發現「能將人們聚在一起、聽聽別人想法、鼓勵彼此交換意見的活動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即將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們XD)」

主辦單位將高雄國際夏令營的學員分組到不同議題,包含「青年公共參與、數位浪潮改變生活的可能、跨國境文化交流模式、海岸線的放與管、對接國際的減碳模式、以及AI化的交通趨勢」。


活動被定義為圓桌會議(Round-table Conferences),除了有平等對話的意思,也可以聯想到中華文化「圓桌」的含義,辦桌的紅桌子不拿來吃合菜,一群人坐在傳統喜宴會出現的圓桌上聊了一圈。除了高雄國際夏令營學員,還有來自台灣各地、獨立報名的青年,一桌最少就有十三位。

然而,相比對話交流,坐在位子上聽台上發表佔了大部份時間。我被分配的「環境友善組」就讓我知道不同領域的業界需求——「公司等大單位已經有明確的減碳制度去跟隨,業主期待找出以市民個人角度落實『減碳』的方式」,引發我諸多思考。

我也觀察到拿著麥克風的長輩,如何透過簡短、停頓的發表,來抓住現場所有人的注意力;同時各個與會來賓也代表高雄現在的熱門話題,理解政府單位關心的方向,對於回頭自我學習也是不錯的破題。


讓圓圈重疊,讓交流多元


整體來說,時間非常短的論壇,不是只有專家發言、青年輪流提問而已;它讓小組進行討論,由小組選出代表五分鐘提報、再由專家十分鐘的回饋。

其實在進入到「圓桌會議」的正式環節裡,活動的前後都需要預留空白的時間各自交流;透過一些設計巧思,讓圓桌會議不只是單向發表看法,而是有機會促成話題的一來一往。相較在位子上吃著便當,能夠隨意走動取餐的模式讓人容易交換訊息,不失是一個辦法。但還是要顧及時間、人數和金錢成本考量舉辦規模。

或者將「圓桌(Round)」的形式,轉化成「順時鐘輪流跑一圈」將只坐在圓桌上說話變成一個行動。首先經歷過小組討論後,成員分成兩組人馬:一組在原地向眾人發表小組統籌的看法、另一組跑去不同組聽別人發表並給予回饋,時間到再換不同桌子(像跑關卡一樣),最後巡迴完每個議題,所有人回到原本的組別,討論彼此在過程中獲得的啟發。

這個方法有助於在時間限制裡,讓每個人討論自己的看法,更打破我們預設的圈圈,讓每個群體有交集、圈圈往外擴張的更大(又是設計思考中的「迭代」,指透過重複回饋過程的活動來接近目標)。雖然講到時間到還欲罷不能是常態,但用意在「開啟交流」,也是我在研究所課程中與不同文化、不同領域切磋學習的方式。

延伸閱讀:


高雄沙拉碗


對於初次造訪位於美濃的「客家文物館」和前鎮的「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出門歡迎的大家,讓我馬上感受到熱情、和善意像滂沱大雨將我淋成落湯雞,還帶著美濃雨過天晴景色般的滿心歡喜。


我們在「美濃客家文物館」穿客家服飾拍照、參加志工長輩的英文導覽、體驗油紙傘彩繪、享用水蓮豆漿冰。午餐是一桌讓人吃不完的美味客家菜,當然少不了美濃粄條和水蓮;遊覽車上好歌勁唱趕走睡意,下午抵達「高雄市原住民故事館」來跑關不同原住民傳統活動,包括阿美族的豐年祭舞蹈、布農族的射箭、排灣族的串琉璃珠、和館內數位設計體驗。


我很喜歡活動過程中都會有志工來分享背後的文化由來,還有一些手工藝安排,例如美濃油紙傘、琉璃珠項鍊(我拿到勇士之珠!)都能讓學員帶回去作紀念。

這一整天的安排,也都讓身為高雄人的我再次意識到「原來高雄的人口組竟然成如此多元」,也是全台唯一有16個原住民的城市。社會學以「沙拉碗」來形容多元文化的概念,不同族群、有不同價值的人都可以共存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城市包容力,每個人都能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留下共創成果


隨著科技越來越懂得我們喜好、不停向我們發送同溫層訊息,人們反而需要刻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接觸到不同群體。如何將單向分享變成有來有往的交流,「個人」在環境裡能提供什麼價值,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以阿美族豐年祭舞蹈為例,已經是個透過「一起來做一件事情」的交流基礎,我們學習對方舞蹈、最後一起大合體跳舞——這樣滿滿的歡迎真的很開心,希望可以永遠傳遞下去。但如何進一步透過「共同創作」留下更深刻的記憶點,讓個體提供自己的價值並提升參與感呢?

從我過去參訪日本高中書道社可以擷取一些靈感。日本學生揮毫巨無霸毛筆、搭配音樂律動、書寫文字,接著邀請台灣學生,在這超大白紙上寫下自己想寫的內容、畫想畫的圖、或最簡單的蓋上手印,原本單向的表演最後它變成了我們「共同創作」完成的作品,並且被放在學校的大門口。雖然這份作品未來不會一直留在那個空間,但確實透過這個體驗設計,讓我覺得自己與這個地方有所連結,它也化作實體成為場域的一部分。



或者小至在美濃油紙傘彩繪的時候,我和室友決定為對方畫油紙傘,畫完之後交換、作為送給對方的禮物。回顧台灣早已有類似概念,不管是宛如名人堂的餐廳,還是國高中畢業拿著紀念冊跑到每個人面前要簽名和留言,就連在對方油紙傘上各畫一半,都讓原本的物品多了一份他人友誼的身影,也更能開口對話、連結情感。交流的本質是「互動」,裡頭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契機,老雞帶小雞的推一把,這些交流也能從原本的「待在同個空間」變得更深入扎根在記憶裡。


建立關係的交流從分享開始,我們眼中的習以為常,可以在他人眼中有不同的模樣,前提是我們邀請對方從被動化為主動加入其中;少些預設立場、尊重不同文化意見,給予每個人機會表達,可以是抽象、變成實體也好,當我們都被彼此「聽見」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一起「存在」當下。

|重點整理|

  • 如果講太多話,就會錯過聽到不同意見的機會。
  • 善用團隊人數分工合作,能在時間限制內最大化多元交流。
  • 透過共同創作成果,保留原本的東西、加入不同的東西來化學反應,是創新的一種。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