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歡迎參考左側文章分類 #哇系研究生,或者是 *點我連結
《不及格的專案管理人》上下篇是透過「教練式領導的平衡、衝突之下溝通、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感」談談如何化解團隊磨合危機,學會與雜訊共處,在跨域團隊的鏡子迷宮找出口。
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感
為什麽不開心
課程需要不少校外實地考察,凡舉藍曬圖文創園區、台灣設計展,或是主動一起頓吃飯,都是刻意「被創造的課外時間」,同時希望能作為一個引路人讓只來臺灣半年的交換生進入當地人的生活圈,我也樂此不疲。然而投入時間,但似乎沒有被好好利用;餐桌上見手機成了注意力吸塵器,不免有些挫折;四個月相處,卻覺對得彼此不夠了解。
記得我曾引述民主理論家約翰・杜威說過:「人是經由連結而獲得個性,也是經由連結展現個性」,人際網路、團體生活本身像面鏡子,時而反應了自己。如同在意別人的某處,潛意識可能是討厭自己的某個特質,在卡通網站《沙維奇的雞》寫出了一針見血的對話:「萬一你只是在投射呢?或許我讓你想到你不喜歡自己的地方。」
如果自己因為不同文化的隱私考量,不好意思詢問太多個人問題;反之也表現出自己也是個十分注重隱私的人、沒有對對方展現更多的好奇。下一次可以試著為自己的小劇場找個停損點,主動出擊、關心、去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如果還是有些卻步,可以想著人際關係本來就有些冒險,也可以在對話中補上「我無意冒犯」、或是「不勉強答覆」,讓回答的決定權交予對方,畢竟沒有開口詢問,怎麼知道行不行?
我個人就特別喜歡在開會時間、上課時間提早到目的地,如果恰巧有人提早到、或遲到了,剛好是很適合閒話家常的愉快時光。
開門見山
團隊的挑戰常常離不開溝通與執行面。時而會面臨在冗長的會議裡積極傾聽、整合眾多內容,但會議結束後,作為最熟悉所上內容的本科生,我時常抽出個人時間整理上述內容紀錄。但也是會有各自訊息不回、資料不讀的處境。此刻最首要的心態調適是——不要急。
不論作為團隊領導、或其中的一員,都無法身兼所有事情。如同前期發現主導談話的成員,會隨著討論階段流動,各自在擅長的領域發揮。其實在寫文章的途中我也豁然開朗:一個報告討論的階段性(如研究、分析、創意發想、執行)也是整個課程結構安排的階段,頓時理解為何在後端自己付越來越多的責任,而又該如何在後期讓每個人自己找到能發揮的地方,也是面對「流動性角色」的挑戰。
幸運地,我們在一次線上開會時,得到了以後能做得更好的啟發。由於這門課剛開始有遠距上課、確診請假、後來進來加選等等因素,每個人參與這門課的起頭都不一樣;基於理解落差、座位每次變動,初期建立團隊關係的人,並非最終被分配的組員。
所以即使第一堂課我們已經分享過彼此對課程的目標,面臨新的團隊成員,應該再一次確認、或坦承詢問彼此的目標,去理解對方在意的地方、找到團隊共識,這對快速建立心裡安全感、成員關係相當重要。除了確立共同目標,對於執行長期專案在初期就確認分工職責,能避免後期的混亂(這裡不單包含執行工作,也有抽象的「六頂帽子」思維模式)。
例如在《領導者的試煉》一書中軟體公司歐特克的前執行長說過「在每一場會議的一開始都會說清楚,這次的決策最終要由一個人定奪,或是要透過討論達成集體共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們試過在團隊成員裡決定一位討論促進者(Facilitator)與一位決策者,整體流程也變得順暢許多。他也提醒在明確地討論規則中「領導者的主要角色之一,是在會議過程中盡可能聽取多方意見。另一方面,你也必須清楚理解,當你向其他人徵詢資訊時,並不是要把決策權交給他們。」必須先思考各自的定位在哪。
找回情緒彈性
探討「要帶多少自我來工作的地方?」《人脈風格》一書以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用「分隔者」、「整合者」作為光譜的兩端,就像休假不收郵件、或公司內部設立健身房,我們會意識到人們傾向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而一個兩方彼此搭配的地方,相較制定政策——是人們在工作時體驗到的「控制程度」會影響、降低個人生活與工作之間的衝突和憂鬱。
曾經在團體合作中精疲力盡,卻無法向成員展現真實情緒,基於前面兩小節的「理解自己為何不開心、開門見山的對話」培養一個尊重、信任、開放的氛圍後,研究顯示這樣設身處地,透過彼此、互惠的方式進行適度的「自我揭露」能促進人際間的親密。
長期而言,對於跨域跨文化的合作,建立深入的關係,組織心理學家說,這取決於人們是否坦露自己的私生活。因為為了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刻意走出舒適圈、與不同人連結,是值得一試的冒險。但面臨打擊而氣餒時,我覺更得需要的是學會切割自己與任務的議題——還有不怕受傷的勇氣。
這樣深度的建立能更加坦承,但有時候距離感也能使人自我修復。我很喜歡《領導者的試煉》對「建設性的自私」提出的觀點,書中是這麼寫的:「為了滿足工作的需求,你必須恢復你的情緒彈性,並清楚知道你在修復過程中想要與需要做哪些事。這代表你得空出時間,全心全意和家人相處、與老朋友保持聯繫,藉此提醒自己,這份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你全部的人生。」
藉由投入對自己重要的其他事物中,擱置煩惱、充電自己,將能更坦然的接受混亂、客觀面對、準備好解決眼前的所有難題。一點一滴找回自己的心理安全感,在團隊合作中如魚得水,同時知道自己的需求,為自己好好加油。
|結語|
喜歡是培養而來的
綜合整個團隊專案,就像做沒人做過的事,自然有失敗的時候。但過程中我將失敗想成測試——可能成,可能不成。即便不成,我也學到東西,知道下次要朝哪裡走。
偶爾會有另一個聲音,說我花太多時間、花太多精力在這個團隊專案上。然而我實踐兩年研究所累積的經驗,獲得的反倒是各種困惑,我用好奇及興趣回應困惑,我也告訴那個聲音說:「我需要時間解決困惑」。方式是透過閱讀,以及向其他組的同學請教,獲得很受用的建議和心理支持。
團隊裡本來就沒有人能始終如一地滿足我們的需求,反之我們應該省掉不必要的時間、精力、注意力和痛苦,只需隨時感恩每個人提供我們的一切就好。常常人們追求團隊合作而趕走了團隊合作,原因可能是太忙於評判,而不曾真正體驗它。
當我們真正去體驗它時,理所當然不輕鬆,卻也如同這門課的宗旨「在專案過程中反覆實驗,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領導風格和個性,給我們機會向他人學習」我也意外拾獲標題所寫的「與雜訊共處的方式,跨域團隊的鏡子迷宮裡找出口」希望這篇文章的產出能對讀者受用。
但要提醒的是:沒有一個經驗可以被完全複製,面臨不同的產業領域、成員、情境,每一次都需要調整。相信我們每一次都能盡力做到最好,並努力學習,等我們懂得更多以會,就能做到最好。在一個「學習、檢驗、省思、教導」般的循環週期裡成就更好的團隊一份子!
青春是浪費而來的
最後我想以Discover 21出版社創辦人干場弓子說過的話做為結尾。
他說「若只是不犯錯、有效率的完成任務,那只是會是一時的工作,日子久了便會忘記;曾經一度徹底深化的,則會變成我們的一部分,今後與之有關的一切,都再也不需重來一遍。長遠來看,這樣其實更有效率。」
校園與業界最常被提起的差異——在於「速度感」。我們常常被效率所綁架,快狠準的風格被推崇。但此刻也需要考慮到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人生階段,那些看似浪費掉的力氣,並不會消失,他們會實實在在地留在我們身上,成為下一次成長的基石。
不論事情多麼無關緊要,也要隨時抱持著學習心態,就能比原本的自己更進步一點,對未來產生更多期待。「長大真是一件迷人的事」我說。
歡迎讀者在Youtube頻道搜尋「Nicolai ID」,影片「Day In A Life Of An Design Exchange Student At NCKU In Taiwan」透過尼可拉的視角紀錄期中提案浴血奮鬥的VLOG *點我連結
再次謝謝教授的用心、與藍曬圖文創園區的產學合作機會、台南「京都奈口金包」品牌主理人作為我們業界的大導師、團隊成員及每個同學的給力支持,在每次互動中延續共好共學的精神,在交流中我也深受啟發。
▍台南藍曬圖文創園區 臉書粉絲專頁 *點我連結
▍京都奈口金包:台南最有人情味的禮物,一期一會的生活美學 品牌網站 *點我連結
▍酣呷餐酒(提供我們美麗的期末發表場所) 臉書粉絲專頁 *點我連結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