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英國實習#07】在英國社區藝術策展!飛進費倫大廳(下篇)


英國實習的第三系列文章以「藝術策展實務」為主題,分享不同思維及文化交流共創出的火花;種種難關,也都成為我們重新學習的敲門磚。上篇《英國實習#06》以「有意義和目標策展」及「創作留白」兩個子題分享「飛向費倫大廳(Fly to Fearon Hall)」展覽如何產出的故事,以及籌備過程我們遇上的挑戰並如何克服*點我連結

下篇接續以第三個子題「與人高度互動」著墨展覽期間,藝術及設計思維碰撞出許多互動性的巧思,並以兩件作品為例子詳細分享。文末附上實習生團隊編輯的地方小誌《巢報》(
NEXUST)線上閱讀網址,裡頭有更詳細的展品及觀點介紹(還有人物採訪喔!)。


▍與人高度互動


實習的最後一週,我們依然是多頭馬車進行展覽空間規劃、展品創作、籌備台灣美食外交(煮家庭料理給二十位英國親友們),從產出內容、編輯到送印地方小誌《巢報》等等。回想起來真不可思議,我們竟然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英國藝術家、實習機構的協力完成了上述所有任務。


由於費倫大廳有些時間會租給不同團體、或課程使用,我們的籌備空間除了宿舍以外,常常處於流動狀態;就連開展當天「飛進費倫大廳」的展覽空間直到下午三點咖啡廳還在營業,最後只有三個小時可以佈置超過十五件藝術作品。過程壓力及挑戰伴隨,有一點戲劇性(比如風把佈置好的東西又吹跑了),直到開展的前一刻每個人都還在喬東喬西。就像在業界裡,我們也會遇上沒有充足的預算去完成一個人想做的所有事情,時間、資源、人力是常會面臨的限制條件,但除此之外,周遭的一切都是我們能自由發揮空間!

當設計遇上藝術


在英國藝術實習的日子裡,我們都在向不同領域學習。杰奎老師作為藝術家、策展人、計畫的大家長,她談起藝術領域是「有機生長(Organic)」,而從規劃設計學院出生的我們無意中不斷重複的整合方式是「安排組織(Organzie)」一語精闢道出「藝術的有機、設計的組織」兩種思維,它們既相同又相異,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飛進費倫大廳」展覽本身正是兩種思維的共同創作。

五位來自台灣的跨領域藝術實習生背景不同,卻要快速合作產出成果,本來就很有挑戰性,但團隊人數少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和自由度很高。我喜歡「有機生長」能恣意發揮讓我很快樂;然而到了後期事情變複雜時「明確分工」有其必要,如同縝密規劃、龐大組織,清楚責任並各司其職、各取所長。我常常說我是團隊裡那個「救火的」,我們也不斷地接住彼此。

說到展覽裡最設計思維、又或者藝術及設計融合的部分,莫過於「床單企劃」和「火鍋詩籤」,因為兩者更加著重觀眾參與、互動、及體驗。接下來就讓我來一一說明。


床單企劃


研究顯示「創意的想法,常常發生在非正式談話裡」,床單的概念也出自於此。不只呼應展覽主題「飛進費倫大廳(Fly to Fearon Hall)」也與英國藝術家米菲・萊恩(Miffy Ryan)合作的錄像作品「白翼(White Feathers/ Dragon)」十分契合。

然而,在展覽當日的應用,出自於我好麻吉兼學習對象,史黛西,她過往豐富的活動籌辦及工作經驗,並以發稿人的角色看待展覽本身。
擁有很多想法及藝術作品是不夠的、相當瑣碎,就像骨頭需要「脊椎」把一切拼湊成完整模樣,我們才知道骨頭不是獨立的石頭,組合起來後可能是魚、可能是恐龍、可能是人。所以向大眾溝通傳達內容時,我們需要一個「亮點」作為核心,像書籍封面、像主打單歌串連所有單曲敘事。

「床單企劃」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下誕生。我們
在床單上寫下展覽子題,同時也是團隊所編輯地方小誌《巢報》(NEXUST)的三個核心:鳥巢(Nest)、連結點(Nexus)、下一個(Next),邀請來看展覽的大眾在觀展前寫下、或畫出他們的想像。


靈感更出自於我們習以為常的台灣文化,每次品嚐傳統老店時,牆壁滿是大家用奇異筆簽名或「到此一遊」的留言。開展當日先放在門口,站在一旁介紹和遞上筆,好像大家來參加婚宴簽名,只差我們沒收禮金了(笑)所幸英國民眾十分捧場,留言相當有創意,更為我們打開了許多話題,設計界的術語中我們稱之為「破冰活動」讓氣氛活躍的起來。


但在籌備階段,我們對細節也著墨不少,無論是床單材質、面積大小、奇異筆書寫效果、文字佈局及布料整燙,不只考慮觀眾的操作體驗,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但常常被人疏於注意——就是照片紀錄的效果。相比時間有限的實體展覽,照片會永遠留存。當參與者留言完後,我們邀請眾人一同高舉、上下擺動著床單,一起帶著大家「飛進費倫大廳」!展覽便正式開始!


展覽體驗規劃像俄羅斯娃娃一樣一層一層、循序漸進。我很喜歡這次策展經驗中「有機生長」及「組織安排」的共同創作,由於人數少,所以一個人承擔的責任及發揮空間很大。例如在我所負責的展間,原本只是用來遮住洗手台的移動板子、減緩嚴肅氣氛的枕頭,此時宛如「準備好存在於那邊一樣」,床單被高掛於那個地方、更成為展覽的一部分。「飛進費倫大廳」展覽不只是英國藝術家、FCA機構、與台灣實習生的共創,同時也包含我們與羅浮堡、在地居民的合作。

陳列於室內的床單,來來往往的觀眾除了看看別人寫了什麼,也能拿起筆再寫些內容。身為藝術實習生能獨立作業、也能打團體戰,但合作過程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看見彼此的付出、好上加好,做超乎一個人預想的事情,實踐彼此想法的過程都讓都讓我很開心自己參與其中。


火鍋詩籤


「火鍋詩籤」的設計結合我們與英國藝術家贊內塔・米德爾頓(Zanetta Middleton)在「生態染色紙及手工製作日記本」藝術工作坊的成果。在英國及台灣的文化差異之下,如何與當地民眾有效對話,無疑是策展中最常面臨的難題;但在另一方面,也是我覺得最能激起火花、最有價值的地方,因為「共同創作」(Co-creation)常常會變成嶄新的模樣。


例如我們特別有感的植栽花藝,在英國普通不過;我們覺得與「對話相關」的辦桌文化,在英國可能第一次聽說。達成共識前,都會有個讓人感到緩慢或泥濘的討論過程。跨文化策展及創作的時候,團隊裡有當地引路人(就像我們有英國藝術家杰奎老師)讓我們能個貼近地方,尤其在直言說出不同想法時,才能進行深入討論、不停溝通來了解彼此。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與外國藝術家專案合作,但經歷多次的對話過程我更能體會「藝術思考」的價值。創業顧問若宮和男(Kazuo Wakamiya)在著作《令人腦洞大開的藝術思考法》寫道:「碰到新奇、難以理解的想法時,不要用自己已知的想法去解釋。碰到價值觀和自己不同的人,也別想辦法去改變對方想法。不要試圖抹去事物的差異性,製造和諧的假象。唯有多樣化的思維才能刺激創新。」


當然手段有很多種,例如尋找圖片、試著在兩國差異文化中找到彼此能理解的甜蜜點,都是有效溝通的辦法之一。最終才有了「火鍋詩籤」的展現,也很像西方文化「幸運餅乾」的概念。我們常常都是藉由不同人的眼睛,發現習以為常的事情對他人特別有價值;就像詩籤裡的手寫句子、除了英文還有中文版本,都
讓我想起自己曾經費心選交換禮物,卻沒想到自己的手寫字條對對方來說是比禮物更值得珍惜。我無意中在這些經驗裡學會——「表達你的讚賞或想法」對一個人來說,是拓展眼界、有正面影響,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火鍋詩籤」的鍋子重現我們植物染的體驗,鍋子底部放洋蔥皮打底、上層放乾燥薰衣草、最上面是我們的手工詩籤,邀請觀者拿筷子夾起來、打開看看裡頭的訊息(殊不知英國人各個夾筷子都比我標準);除了紙張本身具有年代和溫度(杰奎老師過往創作留下來的材料)也結合在森林裡的採集,將紙條、樹枝、薰衣草用繡線捆綁起來。


這是整個展場中對話、互動最多的設計。我們說明作品,連結台灣辦桌與火鍋文化,呼應在英國及藝術工作坊的體驗,其中的相似相異之處,常常會邊聊天並延伸到不同話題,尤其打開詩籤的時候最驚喜!互動體的的訣竅在於「讓一切感到很容易」就像我們舉辦兒童藝術工作坊一樣,娛樂性也不可或缺。每個實習生寫的方向都不同,有介紹這個作品的幽默巧思文案、有的是喜歡的歌詞詩句、當然也少不了心靈雞湯囉!


雖然在展覽期間我一直走來走去,手拿玻璃杯裝汽水(入境隨俗「把酒當水」我先暫時PASS)遇見實習期間認識的朋友、或是初次見面的當地居民就閒話家常,每一段對話都讓展覽及作品本身更有人味,我曾經以為遙不可及的藝術殿堂,在這樣的社交文化裡像日常一樣自然。我還是會好奇是誰命中註定拿到了我的紙條,偶然得知他們閱讀後的反應有被鼓勵的、有的表現對這小紀念品的珍視,我都感到十分開心。

在策展過程裡為觀者著想,我們試著在嚴肅議題的縫隙給予一些正能量,有的紙條寫著「你的存在值得世界美好的一切」,我感知到在分享的同時,往往也激勵了自己,而這些坦承的交心交流都跨越了文化及語言。

意見回饋箱的紙條,有小女孩寫著對媽媽的愛

|結語|

在英國藝術實習的經驗,會發現:原來在英國的「藝術」是這麼一回事!理解「藝術思維」與「設計思維」的不同,然而我們又何嘗不能兩者同時擁有呢?


礙於篇幅,無法細談我們那些超過十五件的作品與「飛進費倫大廳」展覽的每個細節,例如團隊成員在實習過程裡蒐集了每個人的手寫字,製作了「羅浮堡字體」,實習至今已經過了一年,依然被費倫大廳在文宣海報設計上使用。希望我們共同編輯的地方小誌《巢報》(NEXUST)可以讓讀者一窺其中的故事。

我們下一屆實習生隔年的展覽海報。可以見標題繼續使用了「羅浮堡字體」

未來有機會再發表英國不同主題的文章(素材小本本能量已蓄滿),歡迎讀者閱讀完後與我分享你的回饋,無論是簡易感想、還是未來期待的內容等等,都會是我持續透過文字分享所見所聞的一大鼓勵(也歡迎左方目錄欄*請我喝一杯珍奶喔!)。


我的所有學習及啟發,多虧陳明惠教授(Ming Turner)在英國及台灣的長期耕耘和付出,我才能有與藝術、自我探索的機會;我也在英國藝術家杰奎・蓋倫(Jacqui Gallon)身上學習到許多智慧;費倫大廳(Fearon Community Association)、羅浮堡藝術家們、所有計畫參與者的付出與照顧,我對每個人的感激永遠說不盡。還有一起實習的四位台灣夥伴「津津有味」團隊
支持互助,才能共同有如此豐碩的經驗及成果。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彙總結英國藝術實習的這些日子,那會是——「慷慨」。我真的好愛這段時光遇到的每個人,謝謝你們所做的一切。最後也希望這些分享,也能讓讀者感到最溫暖的擁抱,就像我在英國感受40度熱浪來襲沒有冷氣一樣。

追蹤更多消息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