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

Miecz Przeznaczenia《命運之劍》書評

身為奇幻文學愛好者,發現閱讀《獵魔士》系列短篇《最後的願望》、《命運之劍》相較困難與複雜,並非屬於能一目了然的類型——但換個方式想,會很想研究、討論其代表的「寓意」。《最後的願望》起初因為名字繁多(加上怪物的名稱)需要特別集中注意力,雖說是不連貫的短篇,也交叉回憶式(獵魔士傑洛特與女巫葉妮芙的相遇)、與當代兩個支線。*以下涉及劇情內容*個人偏愛《命運之劍》每個章節主軸,透過傳說帶出其背後的核心。在「可能的極限」敘述以「金龍」為主。大家貪婪想獲取寶藏或權利,唯有傑洛特主張怪...

2021年6月28日

2021UNIQLO漾學堂: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

*全文閱讀約15-20分鐘 在《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的主題裡,「抓住議題,貫穿品牌核心」能為商品與行銷策略提供「新的切入點」。科技日新月異並非要擋人財路,而是為了提供人們更美好的生活——這學期講座的啟發格外刻骨銘心。對象永遠是人,人過的生活、更與環境息息相關。舉例來說,疫情隔離期間卻訴求積極外出,宛如平行時空沒有同理,會產生反效果。 「抓住議題,貫穿品牌核心」又可說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維繫的關係。這次將以「LGBT、多元性別」議題為例,以品牌觀點闡述企業抓住文化矛盾議題的利與弊,並提出問題與具體建議。(*由於是共好共學,文末彩蛋也會分享組員與我的企劃和學習) 不當品牌,當一個人 妥當的議題運用,可以讓目標客群切身相關、產生連結和共鳴,感受到自己與品牌共享相同價值、被支持;加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與身份定位。 ▍與他們有關 抓住年輕人的「痛點」,與目標群眾「產生關聯」。例如什們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有什麼煩惱還未解決?如今以年齡區分目標客群已經不夠,包含經濟來源、消費習慣、地域文化,更少不了「特質」。在這裡簡單定位在18~29歲、樂於分享生活、社群驅動力強、接受度高的族群,但當定位越詳細,越能清楚目標客群的輪廓(專業術語稱「人物誌、Persona」),以便我們換位思考、契合目標族群需求,進而產生符合人心的設計。 例如一九九三年Always...

2021年6月13日

【創意產業體驗】人際網路中的自我定位,數位化浪潮下的不變

「宛如奔走公園裡的遊戲場,一下滑溜梯、一下攀爬、一下在設施上高速旋轉,跑著跑著在顆粒磨人的地板摔了好大一跤,抬起頭,一臉燦爛笑容。拍拍屁股,一溜煙的又不知跑去哪了?」而這正是一年下來在創產所我的寫照。 即將進入學期尾聲,因為疫情,迫不得已只能在家進行;捨不得見面總是暢談的同學、還有一定要吃上兩小時的午餐時光。為期四週的遠距課程,談適應的心路歷程,可說充滿轉折;但依然在學習中收穫珍貴情誼、能量補給。課程以「your OWN journey, OWN your journey」為題,回歸學生自己,更體悟到了「人際網路中的自我定位,是數位化浪潮的不變」。 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數位化和零工經濟 我們預習了兩篇論文,一篇衡量二十一世紀創意產業專業人士的數位技能,研究結果提供四個明確指標「資訊、批判思考、創意、問題解決的能力」。另一篇是設計專業者在數位自由工作者平台上,關於有意義工作的研究;身為接案設計師,面對業主與評價總是戒慎恐懼,而文中「意義感」較大者——差異在於具備「經營者」思維(一人公司主理人)。 兩篇分別從個人及環境面切入。根據ddiy.co分析,截至2020年底美國勞動力將有48%來自自由工作者,零工經濟崛起已勢不可擋,而疫情也使它加劇發展。「在家工作、自由工作者經濟、專案聯網」也成為創意工作者必備技能。 然而,有人會偏好傳統方式,排斥新型態的工作方式,而錯失機會與創新可能;有人跟隨新型態模式,喪失最根本的價值。面對這般數位化浪潮,也會有股反作用力存在,但這些變化是否能成為一個人的助力:皆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方式」,才能洞察其中的變與不變。如同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的一句話「There...

2021年5月30日

2021 UNIQLO漾學堂:建構深植在地的商品構成

生活風格設計師山田節子說:「有的流行真的是時代所需,重要的是必須看透這點。設計師也應該親臨賣場,擁有自己的顧客。製作者應該了解產品的未來所向。」 以往大眾對「流行」一詞總帶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然而它更反應了社會變遷、以及對人們的影響;品牌一面了解世界局勢、也積極與消費者對話。同時也意識到,一昧迎合地方的話,會無法有創新的產生;但若不顧地方狀況,只是一昧地往前衝,也無法產生由下而上的成長。因此「調和」兩者成為了關鍵角色。 UNIQLO圍繞著品牌價值「LifeWear」,透過簡約、高品質、具美學意識的服裝,滿足消費者,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帶著這份心,築起與顧客之間的橋樑,沿途的花草地景都涵蓋其中。事實上,並不是設計師揮毫創造力就能被市場買單,有個多數人不曾聽聞的「商品計畫部」連結眾人、扮演商品決定性的引導指標。 大解密!商品計畫部(Merchandising) 關於商品計畫,我認為它是這樣的過程:「研究、調查、驗證、解體、編輯、再建築、輸出」,與人們常說的「做設計、做研究」雷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概念,運用在輸出以前的六個步驟,將其中被隱藏的、看不到的部份,賦予具體的形狀。在商業中則以「年度、季節、月份」三個面向,計畫商品販售:首先必須維繫到「品牌價值與目標」,產生短、中、長期策略,計畫三年男、女、童裝商品,以及裡頭的預算和成果,最終完成商品構成(*意指考量到「整體搭配」需求,販售不同品項例如上衣、褲子、外套等等)還有季節行銷推播,計畫商品在發售前期、後期要賣多少百分比?並從過程中不停修正,發現新東西、再提案——是一個週期性「循環」。月份販賣計畫,上篇文章有提到PDCA(Plan/Do/Check/Act),也是裡頭常用的工具。 商品計畫像「溝通者」聯繫著大家,它連貫了「實體/網路店舖、市場、海外事業體、設計師生產部、日本總部、陳列」,包含「市場活動連動、設計師溝通、合作款選貨、實體/網路店舖銷售聯動、供應鏈連動、世界團隊合作與海外出差活動」。 看似繁瑣的作業項目,也間接印證了未來人才需具備「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全球企業「標準化」裡如何尋找「個性」呢?對我來說,全球化是一個「集結許多在地化」的收藏箱,皆來自我們如何理解周遭世界,下一段會詳細分享之中的Know...

2021年5月10日

2021 UNIQLO漾學堂: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

前言:如何成為「UNIQLO漾學堂」學員? UNIQLO漾學堂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含碩博生)開設三堂線上課程,活動已經舉辦第二年,也在各校交流版、校園大使的社群平台上擴大宣傳。鑑於網路上對於「成為學員」少有資料,在文章開始以前,我先來簡短分享報名過程。 表單除了填寫基本資料,主要分為三大主軸「活動經歷、工作經驗、申請動機」——需要敘述活動/工作經歷中自己的職責與貢獻,申請動機則分為兩題「為什麽UNIQLO該錄取你為漾學員?做為台灣的一名消費者,你期待UNIQLO能為台灣再創造什麼價值?」上述皆為書面審查,僅需花些時間填寫表單即可(當然越詳細越好,可以幫助UNIQLO認識申請者)。按下送出鍵等待結果,就完成報名囉! UNIQLO的人才育成不僅針對社內員工,也擴散到在學中的莘莘學子之間。漾學堂能讓學生近距離對UNIQLO提問、了解企業的價值與成功心法;無論是否加強學生入社的嚮往,但也幫助我們探索自己、面對未來職場搶先佈局。這機會很難得,雖然課程不對外公開,但希望能透過「輸出就是輸入」的概念,課後反思,互相學習,隨著UNIQLO進步成長。*文章接下來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天心態、經營者怎麼做、人才定位」及總結。 DAY1,第一天心態 ▍堅持目標,不停改變 第一堂課《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十分契合亞馬遜貝斯佐「第一天心態」的概念。牢記自己的初始價值觀(為何開始?)並聚焦於目標。維持在第一天心態需要「耐心實驗、接受失敗、播種、保護幼苗,滿足顧客時感加倍努力」。 每一個人都代表一個世界,有著自己對圈外的認知;然而,現實中很多「證據」會衝撞我們既有思維,我們需要隨時準備拋棄錯誤的想法和信念,這比從直覺或本能下的結論更加可靠。「學習心態」與辨別能力,能協助我們敞開心胸、接收新事物與更多可能,同時也是「不停挑戰與創新」的另一個代名詞。 ▍經營者思維 UNIQLO全球儲備菁英因為「重視現場」的核心精神,每個人都需要以成為店長為初始目標。講師張育綺店長提到:「最基本的基準與章法就是關鍵,越是稀鬆平常的日常業務,越是未來成為經營者的『累積』」。重點不在於成為未來經理人前,自己在做什麼事,而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經營者思維」讓平凡無奇的事情,賦予另一種解讀,能切換不同觀點。 例如在店鋪中一個人可以同時具備很多角色「供給者、消費者、經營者」還有自己本身,會發現不同人的購物習慣、身為店員或消費者面對的困難、自身能如何解決改善等等。不僅切入核心並互相「同理」,才不會迷思在自己的想像之中。我們可以從書中學到不同人的想法、經歷不同的人生,這些知識的流通,減少們一次次犯相同錯誤。向「過去」學習依然重要,但有些事情是文字無法教會我們的,唯有身體力行、親自體會、從中觀察,產出自己的洞見。將每一次失敗,也視為一種機會;每一次的不可能,視為一種改變;每件小事都是成長的基石。 ▍誰是經營者 張育綺店長用「通才」來比喻經營者,非常好懂;在店舖裡需要達成「顧客滿足、營業額利益最大化、培育部下」的目標,顧及「商品、賣場、人事、損益、營業額、業務」六大管理。經營者具備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能夠整合,並在客觀分析評估中下決策。 有人具備將一件事物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有人能統合許多複雜瑣碎的人事物。經營者的概念:是我們「不限縮」自己,從萬物中提升自己經驗值(可能會有金融、人資、設計等等),每件事情皆能成為與其他人事物的「基礎和接觸點」。不僅協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助於理解他人、與不同領域溝通——好比「要人聽自己說話,要先成為能傾聽的人」。成為「經營者」不論喜歡、專注的事物有多少,每個人都能挑戰自己的無限可能! 經營者怎麼做? ▍先做「人」,再做店長 生活裡不凡聽過不少長輩談論著,現在主管一個一個比自己年輕;身為全台最年輕(24歲)的張育綺店長,面對「較年長、較資深」的團隊成員,如何使人信服、並帶領團隊呢?他將他的領導風格「構足信賴關係」分為三個類別:專業信賴、個人信賴、動機信賴。 專業上,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謙虛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而且有意願「想要知道」;個人方面,要清楚「自己帶給團隊」的感覺是什麼;動機則是面對問題對事不對人,主動協助解決同事的困擾,定期面談了解每個人、賦予一個互動的窗口。帶領團隊、與人相處的方法百百種,但道理皆相同:「帶人要帶心」——去年漾學堂《成功店舖的經營哲學》*點我連結 也提過,「年紀、生活經驗、跨國文化」雖然有差異,但本質上「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先懂得做一個「人」,和每個「個體」相處,那些看似是框架的認知,就不會是令人擔憂的事情了。 ▍組織分工 從20人到60人的團隊,課堂雖然沒有案例分享,但「組織分工」的概念是意識到——當事情越來越多,人是無法獨立工作的,透過團隊分工才能有效達成目標。其實不僅經理人,連國家成長都雷同:《長岡賢明與日本》一書中寫道,過往設計過於集中東京,失衡會越來越嚴重,唯有不同區域也跟著發展,才能帶動國家整體水平的提升(也與「地方設計」一詞有些關聯性)一群很厲害的人,與一個很厲害的人相比,雖然走得慢但能使「大環境、群體」一同成長。圖片引用自《地方設計》。作者蔡奕屏,果力文化出版。(我今年最喜歡的書!) 校園中一個班級也是一個小型組織(雖然沒有賺錢的壓力),就我個人經驗:1對60人並不容易,但在觀察周遭後,可以發現團隊中會有「各自較要好的小群體」,當班代交付小圈圈裡其中一人(不論是否為核心人物),他們都能再帶來一群人、甚至做事效果更好。不必強行分開他們,而是在最有默契的情況下安排。釋出自己的權利給他人(也會從旁協助支持、成為他們的依靠),一個人的重擔得以分擔,團體也能完成獨自一人無法達成的任務。 ▍思考「計畫的可行性」 課堂中提到運用「PDCA」達成目標,PDCA循環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Deming提出,包含四大概念:計畫(Plan)、執行(Do)、審核(Check)、行動(Act)。思考「計畫的可能性」,也是「職場與校園」之間的差異之一: 2010年有篇論文談論著《學術圖書館的創新,顧客放哪裡?》寫道,顧客相較身為資訊來源、使用者,成為「共同創造者(co-creator)」比較困難。即便我們能與經理「直接溝通」,但上面還有決策高層,經理除了蒐集、塞選,花費更多精力在使點子有「更高的有效性」才能使說服高層、落實計畫。 雖然結論在此案例中,消費者的角色在創新部分只佔20%,間接點出我們有「Why」、也有「What」,卻少思考到「How」,就是落實。點子沒執行,永遠只是點子,雖然「怎麼做」的方法也能充滿創意,但PDCA的概念不僅能運用在管理,也適合在就學期間將自己的想法有「更多、更遠的延伸」。 人才的定位 ▍UNIQLO想要的人才 這是繼去年人資長論壇*點我連結...

2021年4月26日

【創意產業體驗:翻轉台南日常】研究生,不是都一個人嗎!?跨領域x團隊合作(下)

這是《【創意產業體驗:翻轉台南日常】研究生,不是都一個人嗎!?跨領域X團隊合作》的續篇。上篇*點我連結 著墨於課程作業說明,以及「溝通理解、行動」兩大主軸。下篇第一部分是「好上加好」的核心概念,講述衝突的化解、團隊組員的分工;第二部分「總結」,有作品呈現,以及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樂趣。 ▍好上加好 史丹佛大學正念實驗室創設者,史蒂芬・摩菲在著作《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中分享,團隊中有個人覺得「自我主張強烈,無法與人好好合作」,想要脫胎換骨成另一個人。然而「自我主張強烈」屬於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的人格特質當成不好的東西、加以否定。 我發現身處「團隊」之中,就和個人成長一樣。書中寫道「與其否定現狀、勉強去『改變』,反而應該從現狀中找出潛在、些微的可能性,掌握及運用它,以引起『變化』,才是真正的改變」。就像「琢磨長處會比彌補短處的效果好很多,做起來也開心」——枡野俊明《獻給容易受傷的你的「厚臉皮」學》。 眼下拍回來的影片沒有太大變化,皆是三個人在不同地點、重複一樣的動作。可以想像一下,在電視劇裡看到主編對編輯破口大罵:「取材都沒有用!」的畫面。但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使成果不同反響?」與其否定現狀,不如思考怎麼把它「變得更好」(自行腦補剪接師或編劇起死回生的功力)。「好上加好」使想法更積極,對於困難、乏味的事情,因為具有「挑戰性」而變得有趣。 第一步、先綜觀全局,第二步、尋找內容的「共通點與差異性」。接著我將動作流程,拆解成三個部分:「人曬衣服、衣服、拿下衣服」。覺得依照習慣步驟、平鋪直述很乏味,想起電影、小說常營造的懸疑氛圍,所以影片架構以「倒敘法」呈現。 我正為能貢獻、發揮所長「好上加好」心滿意足,即便需要討論後才能定案,但沒想到在溝通、設計剪片時,一度因為彼此理解認知差異,產生一些起伏。我也是後來才意識到的,如果談起團隊裡的「小衝突」,這或許算一個吧: 想法爭執,不如退一步再向前 影片分為三個段落,原先預想每人分工剪一個段落,最後再併起來。但經過討論後,擔心三人剪片風格差異、會缺乏一致性,於是「主要由一人來剪、另一人從旁協助和最後修改、一人做音樂和視覺」。對於「倒敘法」的影片設計,透過白板圖解,組員皆贊成這樣的設計。 然而,在剪輯的過程,組員所提出意見,還是圍繞著「順時間軸」的想法(奇怪?不是已經都說好要「倒敘法」了嗎?)我試著表達「對方的點子正與剛剛達成共識的規劃恰恰相反」,卻很徒勞、也不知道怎麼辦。如今我還依然記得另一個組員,在我沈默不語的時候對我說:「Har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