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

2021UNIQLO漾學堂: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

*全文閱讀約15-20分鐘


在《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的主題裡,抓住議題,貫穿品牌核心能為商品與行銷策略提供「新的切入點」。科技日新月異並非要擋人財路,而是為了提供人們更美好的生活——這學期講座的啟發格外刻骨銘心。對象永遠是人,人過的生活、更與環境息息相關。舉例來說,疫情隔離期間卻訴求積極外出,宛如平行時空沒有同理,會產生反效果。


「抓住議題,貫穿品牌核心」又可說是一個企業與消費者維繫的關係。這次將以「LGBT、多元性別」議題為例,以品牌觀點闡述企業抓住文化矛盾議題的利與弊,並提出問題與具體建議。(*由於是共好共學,文末彩蛋也會分享組員與我的企劃和學習)



不當品牌,當一個人



妥當的議題運用,可以讓目標客群切身相關、產生連結和共鳴,感受到自己與品牌共享相同價值、被支持;加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與身份定位。



▍與他們有關


抓住年輕人的「痛點」,與目標群眾「產生關聯」。例如什們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有什麼煩惱還未解決?如今以年齡區分目標客群已經不夠,包含經濟來源、消費習慣、地域文化,更少不了「特質」。在這裡簡單定位在1829歲、樂於分享生活、社群驅動力強、接受度高的族群,但當定位越詳細,越能清楚目標客群的輪廓(專業術語稱「人物誌、Persona」),以便我們換位思考、契合目標族群需求,進而產生符合人心的設計。


例如一九九三年Always Coca Cola廣告是成功的案例,當時年輕族群對「迪斯可」為之瘋狂,「迪斯可音樂、享樂」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可口可樂以社會與文化內容基礎傳遞了品牌訊息,同時符合世代、族群所需。


從一般日常生活情景的具體表現,了解不同世代的價值觀,才能觸動到人心最柔軟的地方。當議題是目標個群所在意的,便會主動作為、被市場接受;更感到有人理解、也解決了自身煩憂。仔細想想我們喜愛的品牌、願意行動或賦予關注的事物,是否都與我們存在著共同點呢?



▍助人表達自我


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在《孤獨世紀》裡提到:自一九六零年代開始,諸如「屬於、職責、分享、共同」這類集體主義詞彙,越來越被「成就、擁有、個人、獨特」等個人主義詞彙取代。就連流行音樂的歌詞,也在這四十年來走向個人主義,這世代所創造的歌詞中,代名詞由「我們」變成「我」。


如同現代市場分額越來越小,不再以擴張市場佔有率為目標,轉向品牌自身的獲利能力,去中心化。面對不同的市場、文化的差異,我們無法再以一貫的模板去設計,使大家都滿足統一標準——而「人」也是相同的。工業時代已經遠去,品牌需要與社會、與人有關,不是抱持「支配」的概念,轉而成為「『支持』消費者表達自己」的存在。


「品牌的價值」與「消費者的價值」共存,在過程裡互相尊重,去中心化、不支配。在這個世代,「與消費者有關」、「支持他們表達自己」已是品牌顯示與社會、人們連結,並得以存在市場上不可忽略的事實。



▍加強品牌的身份定位


當朋友的朋友,問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個好人」並不會是我們樂於聽見的答案,因為這個形容看起來人人都能套用又缺乏印象。如果換成「貓咪愛好者、擅長分享教導、社群經營專業」的描述,是不是比較好呢?身為獨特的人,都有著「真實好惡、奇特興趣、驚人執念」,有著一個人的個性,品牌也是同樣道理。


道格拉斯・B・霍爾特指出:品牌忠誠度是社交網路的產物,將與品牌有緊密關係的消費者區分三類(Followers, Insiders, Feeders)。第一個是追隨者,又稱品牌磁鐵、是品牌神話的展演者,而品牌致力維繫與目標客群的關係,滿足他們的需求。第二個涵蓋在追隨者裡面的一小群人,稱為圈內人,來自相關領域,比起消費者或旁觀者、更視自己為參與者;如同意見領袖,對大眾擁有強烈影響力。第三個是文化食客,追隨潮流,品牌成為他們與人們社交的媒介。


調性符合的議題運用,能加強品牌的身份定位、個性更鮮明。從品牌知名度,消費者如何記得我們;到品牌成果、文化印象、消費者的反應和感受;最後到產生共鳴,創造忠誠度與喜好是品牌的長期目標。我們無法討好所有人,卻能夠打破地理框架,聚集與品牌身分定位相同的每個人。



風險評估與反應



議題更像反應了「文化上的矛盾」。有支持的聲音,也會有反對的聲音。道格拉斯・B・霍爾特將「文化知識」分為四個面重點:記錄品牌文化與政治權威、識別新興的文化矛盾、品牌團隊彼此沈浸平民化的世界中、對追隨者認同的事情發揮同理心理解,最後匯集上述四點,成為文化品牌策略。


然而「文化矛盾」的運用需要謹慎評估,運用得當除了有上段所述的優點;運用不當,除了會流失顧客、也會對品牌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訊息傳遞與轉換的方式


首先,議題是否清楚表達「品牌的核心價值」,在不同的市場溝通管道上、消費者所接觸到的訊息是否「一致」十分重要。宛如真誠的朋友,我們渴望對方表裡如一,假如發現對方言行不一致,則會產生異樣感、並抨擊為人的可靠程度;俗話說的建立信任困難,毀滅容易。而訊息的傳遞都是要以「消費者接收到」的立場考量,我們是否有效傳遞、他們是否確實理解,才算是達成目標。


這裡指出「品牌行動主義」的案例,NIKE在議題、文化矛盾上的運用,雖然消費者反應兩極,但最終營收相較去年成長了31%,成功強化了品牌身份定位:2018年,NIKE三十週年的廣告與運動員Colin Kaepernick合作,2016年時Colin Kaepernick曾在美式足球聯盟(NFL)球賽開始前,唱國歌時單膝下跪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成為全國話題。


NIKE的焦點比起2016年當下發生的事件,更巧妙地轉向他們「JUST DO IT」的品牌核心精神。廣告標語寫著「相信一件事情,即使這意味著你要犧牲一切」。接著發表宣傳影片,畫面出現傑出的運動員,裡頭的口白例如「別試著當學校裡跑得最快的,當有史以來最快的」等等都扣合想傳達JUST DO IT的理念。將議題、文化矛盾點轉向品牌更宏觀的訴求與理念。



▍對立派的觀點


品牌需要細想自身的「消費客群花費佔比」。假設議題的關注者多數為年輕人,但品牌的「主要客群、盈利來源」是以持不同或中立觀點的成年人佔多數,就該審慎評估。議題下年輕客群短時間的人數增加、消費金額增加;但礙於預算考量的目標客群,是否可以彌補所流失的主要客群呢?因為心想討好所有人的同時,也存在失去的風險,尤其品牌的忠實顧客。


然而,中間市場是流動的,他們會年老、年輕的會長大,但道理相同:品牌需要注意不要餵養文化食客,而忽略創造收益、不斷回流的消費者。雖然追隨潮流、接受度高的目標定位,能夠短期創造受益與話題,但品牌還需多以「長遠的視角」維繫與消費者之間的長期關係。


引述詹姆森・哈金《小眾,其實不小》裡的真實案例:一九九九年,紐約和舊金山等地購物中心的GAP,發現近爭對手A&F在店內播放震耳欲聾的電音舞曲,表明拒絕三十歲以上的顧客、更成功吸引年輕族群。GAP為了挽回年輕族群的青睞、仿效A&F的方法推出符合年輕族群喜好的商品。但結果不僅被年輕族群識破他們的刻意拉攏的伎倆,更惹惱了GAP裡頭三十五歲以上的消費族群,原本是GAP死忠顧客,轉向光顧其他品牌。


GAP意識「討好年輕族群,會趕跑三十五歲族群」想挽回他們的心,最終也回天乏術了。(*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小眾,其實不小》前言章節)重點在於定位「自己的主要客群,利基是誰」。



好的壞的都想過了,才是全部都思考過了



我手拿一個球體、正方形、還是三角錐,總會有看不到一面。可以嘗試轉換手上的物體、看清每個細節,才叫了解;卻也同時表達了「我們的視角代表我們」,總會有被遮蓋到的視線死角,需要旁人協助、才能破除盲點,彼此看得更加全面。


對我來說「好的壞的都想過了,從每個立場都經得起考驗,才是真正全面的思考過了」。幸運達成預期結果、又或者意外之喜,然而當遇到問題與挑戰時,也能夠試著去排解。



▍每個差異,都是多元的聲音


寫到這裡,我不經思索著:品牌「接受創新、展現包容(LifeWear Made for ALL)」的作為——應該是中立?還是表達對特定議題的支持?LGBT議題為例,少數民族、外籍配偶是否也是該成為被賦予關注的對象呢?(然而兩極化差異確實存在,社會上需要關心的事情更不深枚舉)世界是「多樣化」的——「在某些聲音能被聽到的時後,也要意識到他的背後、是否還存在某些人的聲音被壓抑了」。


其實人們不支持LGBT,並不代表:不支持的人反對多元、包容或爭取權益。王德爾說過「純粹和簡單的真相,很少純粹,也從不簡單」在古倫姆斯《反智》闡述他的觀察「人類在解釋其他人的行動時,老是過度強調對方內在特質(揣測對方的意圖與個性),而非仔細思量外部因素與情境因素」,容易犯下心理學家所稱的基本歸因錯誤。


我們需要懷疑複雜問題,被過於簡單解釋,更不該受限於二選一兩難的謬誤裡。不成熟的情緒,會將微妙的情境扭曲成誤導人的非黑即白狀態,將複雜人物扭曲成默劇裡的英雄或惡棍。所以人們在面臨議題時,要小心提防直覺式的本質論。書裡更指出「人與情境天生就很複雜;就像善、惡、好、壞這樣單純的概念,並不能完整勾勒出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種想法」。



▍實踐多樣化


面臨文化矛盾點時,一個持開放態度的品牌,不站在一方,卻可以鼓勵不同立場的人保持交流、溝通。一個「包容差異、接受創新」的品牌,應該成為一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化的平台。


對於LGBT議題,UNIQLO「可以與有相符立場的設計師跨界合作、品牌聯名」,就像品牌曾經有穆斯林、英國、法國風格的設計師聯名,展現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多樣性一樣,而LGBT議題可以是其中的一份子,其他也是。同時也代表著不同立場的我們是可以並存的。也可以進行一家實驗性店舖,「擁有不分男女裝的店舖陳列」,例如男女裝T恤都放在同一區;人們不被性別區分,而是因為喜好聚集一起,擁有享受各式設計的權利。


要旨也從不希望增加社會的分歧與對立,即便有各自喜好,尊重也不強求接受,不同路或許離開——但永遠保持對話的空間。而「議題」,以及對周遭環境、人事物的關注,更讓品牌與人們有著靈魂,才能相安存在這世間,創造無法想像的可能與進步。



—全篇完—




*彩蛋【關於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

這次是我第二次參與UNIQLO漾學堂,進化版的它,一樣讓我有新的收穫與啟發。尤其「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的課程安排有機會與不熟悉的夥伴交流想法。在討倫中無論「馬拉松、野餐、服裝改造、移動車」的靈感皆十分有趣,我們在這些點子中取得平衡、成為最終的提案:UNI FUN!


而且從提案者身份轉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很喜歡自己的提案(我們的小寶寶啊!)。



我也藉此完成人生中的第一項行銷企劃,尋求外部資源、學習到企劃撰寫的注意事項,並為主管閱讀時設身處地著想。例如在廣大提案中,是否能在最少的時間力氣下明暸重點的「標題設計」、與企業「量身定做」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以及發想主題與執行面的「一貫呼應」。都讓我感激身旁同學朋友的慷慨,也藉此機會以行動學習。


然而在最終發表會,我們不是五組之一,但也覺得很幸運能多聽一組的提案!觀摩學習,而且,未來我們會比提案前的自己更進步一點。


在這競賽中可以「很大膽、創意去嘗試各種想法」也是評比重點。我發現或許「我們以理性、邏輯判斷,最後大家都會得到一樣答案」——沒有不好,但我們努力下來的提案成果也不缺少遺憾,也很高興意會到感性與曖昧的感覺裡、新意是被接受的。



UNIQLO漾學堂」是我看過全球企業最親民的活動設計。未來若要促進更深入的對談、產生「雙向交流」,很適合以企業與學生族群的「論壇方式」進行(當然還需要一位主持人)——來自不同領域的雙方在「業界經驗」與「學生創新」對話,彼此都可以問問題、也能回答問題,透過「討論」激盪更多火花、解決問題、產生新的洞見。而且收穫是即時回饋雙方的。(當然我也樂見明年UNIQLO漾學堂有機會如此安排)


無論身處這領域內外的人,都能裡從自己的領域或專業上在「UNIQLO漾學堂」找到一些寶藏、一些啟發,也給了我們機會了解UNIQLO和企業文化。而這之中的學習,是未來任何地方都可以運用的儲備能量;剛剛好幸運的話,找到彼此、成為UNIQLO的一份子不再是想像。謝謝在疫情時期,我們依然互相照料。


雖然這篇文章有點長、足足涵蓋兩篇的文字量,最後文末也希望你帶走了些什麼。


  • 第一堂: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課後心得*點我連結
  • 第二堂:建構深植在地的商品構成課後心得*點我連結

備註:2020UNIQLO漾學堂的課後心得,歡迎參考文章分類「服裝人說穿搭」喔!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