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奔走公園裡的遊戲場,一下滑溜梯、一下攀爬、一下在設施上高速旋轉,跑著跑著在顆粒磨人的地板摔了好大一跤,抬起頭,一臉燦爛笑容。拍拍屁股,一溜煙的又不知跑去哪了?」而這正是一年下來在創產所我的寫照。
即將進入學期尾聲,因為疫情,迫不得已只能在家進行;捨不得見面總是暢談的同學、還有一定要吃上兩小時的午餐時光。為期四週的遠距課程,談適應的心路歷程,可說充滿轉折;但依然在學習中收穫珍貴情誼、能量補給。課程以「your OWN journey, OWN your journey」為題,回歸學生自己,更體悟到了「人際網路中的自我定位,是數位化浪潮的不變」。
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數位化和零工經濟
我們預習了兩篇論文,一篇衡量二十一世紀創意產業專業人士的數位技能,研究結果提供四個明確指標「資訊、批判思考、創意、問題解決的能力」。另一篇是設計專業者在數位自由工作者平台上,關於有意義工作的研究;身為接案設計師,面對業主與評價總是戒慎恐懼,而文中「意義感」較大者——差異在於具備「經營者」思維(一人公司主理人)。
兩篇分別從個人及環境面切入。根據ddiy.co分析,截至2020年底美國勞動力將有48%來自自由工作者,零工經濟崛起已勢不可擋,而疫情也使它加劇發展。「在家工作、自由工作者經濟、專案聯網」也成為創意工作者必備技能。
然而,有人會偏好傳統方式,排斥新型態的工作方式,而錯失機會與創新可能;有人跟隨新型態模式,喪失最根本的價值。面對這般數位化浪潮,也會有股反作用力存在,但這些變化是否能成為一個人的助力:皆取決於我們「看待它的方式」,才能洞察其中的變與不變。
如同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當中的一句話「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主動接收新資訊,保持好奇與學習心態;在自身判斷裡,找到與他們最自在的合作模式。
維繫人際關係(Networking)
回顧一年在所上盡是「團隊項目」,我們反思自身在之中的角色、貢獻、與收穫學習。在具備創意天份的自由工作者中,我們會是「開創者、連結者、溝通者、破壞者、促成者、提供者」,也有可能同時具備多項角色技能。更進一步分析合作項目的人際網路,在職業技能表格裡評比出自己的技能排名。
隔週以「特質差異化、彼此從未有合作經驗」分組。所上同級生二十多人,我們或多或少都已有習慣的合作對象,也會與有些人相識、卻沒機會更深入相處,在這項目中看得出教授凝聚學生群體的用心良苦。
簡報上的四張圖歷歷在目,綜合「人格特質、知識、技能」的交集線,不同色塊拼圖相依,一群相近色再加一點紅(外部資源),以及自己的天賦是什麼?
在這些自我評估中,認識自己;去「發揮優勢」而不是彌補短絀,效果來得強多。——入學以前在《獻給容易受傷的你的「厚臉皮」學》悟得這個道理,但也時常忘記好好肯定自己。遠距的第三週基於前述的作業,教授讓我們主動從以前合作過同學裡,「回饋」對方。
每每一人電話下至半小時、上至一個鐘頭,我們都對這「能深入交流彼此」的機會覺得滿意;更從中對自己產生多一點了解。遠距不見彼此,卻在對話裡減少一些孤寂,特別開心。數位化浪潮我們必須更主動創造人際網路,因為無論傳統行業、或一人公司皆從未離開團隊項目。
線上討論時同學對於我的自媒體很是好奇,因為想與朋友分享而開始經營,教授問我怎麼看待「粉絲與朋友」?我答:領導者都是有一群支持者成就而來,然而粉絲、朋友、家人(Fans, Friends, Family)其實分三類、同時也是一體,角色也會重疊,記得自己的真心留給會善待的人。了解不同工作角色、就像了解不同人一樣,能夠產程多樣化的應對與相處方式。
肯定自我價值
我發覺,是環境給了我機會。自我評比在團隊項目的貢獻,我的特質技能首三名是「社交和人際關係,文字、口語溝通」,我們都不覺得意外。同學回饋裡不外乎都有「似暖陽」的共同點。「溫暖陽光的人格特質,營造一個心理安全感的環境、能鼓勵每個人表達自身看法;同時積極聆聽、充分理解、還能好好回答。」
這些能力無法被證書、分數評量以致常常忽略它的力道,如今可以坦蕩表達這是自身的一大亮點。偶爾思慮周詳、過度思考而焦慮,卻不被人發覺,還能給予一種安定,也是大學時察覺人情緒易互相影響,刻意調整後的一大進步。
原本對於「創意」不在前面幾名略感失望,但來自國外的同學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說,創意並非侷限於繪畫設計技能。來自宏都拉斯的同學說:「每天的穿著打扮,顯示自己一天的態度,是一種創意。勇於和別人闡述自己的想法,是一種創意。更別談部落格的文章發表,也是創意。」來自蒙古的同學說:「有一次在圖書館的創新服務裡,想要提供消費者休息的地方;而你當下回饋——為何不試著以如何讓學生更有精神去發想?」「想法跳出框架,看很多書,不同的意見觀點,都是一種創意」創意有很多解釋,原來它並非遙不可及。
結果顯示自己在「不同國籍、不同團體」裡,自己的表現哪部份能刺激、放大發揮,也會因為人的差異有不同理解。是這短短三堂課的最大收穫;而能穿梭多樣化的群體中,我也引以為豪。
我們常常懷疑自己,在社會上「找不到框框」塞進去就擔憂到一個不行,卻也代表我們「哪都可以」。肯定自我價值,能使人相信自己可以適應社會變化無常。在付出時,適時彼此回饋對方,建立雙向的交流學習系統。
最後一週我們在網路上舉辦一個「社交活動(Networking Event)」,準備一頁履歷,互相問問題、回答問題。我被分到專案經理的角色,教授請我們談談自己喜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奇形怪事、新發現從不嫌少總是充滿樂趣。
回饋與自省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同學問我如何處理回饋?首先先分辨有意、無意(包含對象)的回饋,才不會喪失自己的定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當我們能判斷回饋時,就會擁有珍貴的學習機會,更全面的自省與精進了。
【結語】
「人際網路中的自我定位:是數位化浪潮的不變」是我用二十字談一堂課所學。分別以「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數位化與零工經濟、維繫人際關係、肯定自我價值」三個標題,融合課程內容,也談它們為何重要、以及下一步怎麼做。
想要「與人有連結」不單是數位世代下,對親密關係的渴望、社交媒體發展的唯一原因。也代表我們需要「被聽見、被看見、被在乎,渴望公平、和善、尊重的對待」。在諾瑞娜・赫茲《孤獨世紀》一書中指出,「我們為了『不』感到孤獨,需要拿取也需要給予,需要被照顧也需要照顧人,需要善待、尊重身邊的人,也需要別人給我們同樣的回應」,才能成為永續長存的循環。
數位化浪潮、科技興起,人際網路息息相關。曾經對自身經理人角色,在維繫關係與溝通,聆聽與相處中,皆對周遭人事物保持敏感,是否會迷失自己?帶有懷疑;然而久了就理解,身為團隊的一份子,「闡述自己想法、分享觀點、差異」——已經有保持自我了,並沒有抹滅自己的存在。互相「交換(exchange)點子」一詞同時涵蓋他人與自己。
最後分享一分鐘的影片(原本最後一堂課,大家都是實際相聚,搭配滿盤餐飲甜點,一同回顧影片的)創意產業體驗的課程裡,團體項目很多,之後有機會再逐一寫文。「我與主題、同學在一起都過得很開心」正是這一切的共同點!
*點我連結:https://youtu.be/XxQMzKGxVvw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