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2021 UNIQLO漾學堂: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



前言:如何成為「UNIQLO漾學堂」學員?


UNIQLO漾學堂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含碩博生)開設三堂線上課程,活動已經舉辦第二年,也在各校交流版、校園大使的社群平台上擴大宣傳。鑑於網路上對於「成為學員」少有資料,在文章開始以前,我先來簡短分享報名過程。


表單除了填寫基本資料,主要分為三大主軸「活動經歷、工作經驗、申請動機」——需要敘述活動/工作經歷中自己的職責與貢獻,申請動機則分為兩題「為什麽UNIQLO該錄取你為漾學員?做為台灣的一名消費者,你期待UNIQLO能為台灣再創造什麼價值?」


上述皆為書面審查,僅需花些時間填寫表單即可(當然越詳細越好,可以幫助UNIQLO認識申請者)。按下送出鍵等待結果,就完成報名囉!


UNIQLO的人才育成不僅針對社內員工,也擴散到在學中的莘莘學子之間。漾學堂能讓學生近距離對UNIQLO提問、了解企業的價值與成功心法;無論是否加強學生入社的嚮往,但也幫助我們探索自己、面對未來職場搶先佈局。這機會很難得,雖然課程不對外公開,但希望能透過「輸出就是輸入」的概念,課後反思,互相學習,隨著UNIQLO進步成長。


*文章接下來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天心態、經營者怎麼做、人才定位」及總結。



DAY1,第一天心態



堅持目標,不停改變


第一堂課《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十分契合亞馬遜貝斯佐「第一天心態」的概念。牢記自己的初始價值觀(為何開始?)並聚焦於目標。維持在第一天心態需要「耐心實驗、接受失敗、播種、保護幼苗,滿足顧客時感加倍努力」。


每一個人都代表一個世界,有著自己對圈外的認知;然而,現實中很多「證據」會衝撞我們既有思維,我們需要隨時準備拋棄錯誤的想法和信念,這比從直覺或本能下的結論更加可靠。「學習心態」與辨別能力,能協助我們敞開心胸、接收新事物與更多可能,同時也是「不停挑戰與創新」的另一個代名詞。


經營者思維


UNIQLO全球儲備菁英因為「重視現場」的核心精神,每個人都需要以成為店長為初始目標。講師張育綺店長提到:「最基本的基準與章法就是關鍵,越是稀鬆平常的日常業務,越是未來成為經營者的『累積』」。重點不在於成為未來經理人前,自己在做什麼事,而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經營者思維」讓平凡無奇的事情,賦予另一種解讀,能切換不同觀點。


例如在店鋪中一個人可以同時具備很多角色「供給者、消費者、經營者」還有自己本身,會發現不同人的購物習慣、身為店員或消費者面對的困難、自身能如何解決改善等等。不僅切入核心並互相「同理」,才不會迷思在自己的想像之中。


我們可以從書中學到不同人的想法、經歷不同的人生,這些知識的流通,減少們一次次犯相同錯誤。向「過去」學習依然重要,但有些事情是文字無法教會我們的,唯有身體力行、親自體會、從中觀察,產出自己的洞見。將每一次失敗,也視為一種機會;每一次的不可能,視為一種改變;每件小事都是成長的基石。


誰是經營者


張育綺店長用「通才」來比喻經營者,非常好懂;在店舖裡需要達成「顧客滿足、營業額利益最大化、培育部下」的目標,顧及「商品、賣場、人事、損益、營業額、業務」六大管理。經營者具備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能夠整合,並在客觀分析評估中下決策。


有人具備將一件事物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有人能統合許多複雜瑣碎的人事物。經營者的概念:是我們「不限縮」自己,從萬物中提升自己經驗值(可能會有金融、人資、設計等等),每件事情皆能成為與其他人事物的「基礎和接觸點」。不僅協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助於理解他人、與不同領域溝通——好比「要人聽自己說話,要先成為能傾聽的人」。成為「經營者」不論喜歡、專注的事物有多少,每個人都能挑戰自己的無限可能!



經營者怎麼做?



先做「人」,再做店長


生活裡不凡聽過不少長輩談論著,現在主管一個一個比自己年輕;身為全台最年輕(24歲)的張育綺店長,面對「較年長、較資深」的團隊成員,如何使人信服、並帶領團隊呢?他將他的領導風格「構足信賴關係」分為三個類別:專業信賴、個人信賴、動機信賴。


專業上,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謙虛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而且有意願「想要知道」;個人方面,要清楚「自己帶給團隊」的感覺是什麼;動機則是面對問題對事不對人,主動協助解決同事的困擾,定期面談了解每個人、賦予一個互動的窗口。


帶領團隊、與人相處的方法百百種,但道理皆相同:「帶人要帶心」——去年漾學堂《成功店舖的經營哲學》*點我連結 也提過,「年紀、生活經驗、跨國文化」雖然有差異,但本質上「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先懂得做一個「人」,和每個「個體」相處,那些看似是框架的認知,就不會是令人擔憂的事情了。


組織分工


20人到60人的團隊,課堂雖然沒有案例分享,但「組織分工」的概念是意識到——當事情越來越多,人是無法獨立工作的,透過團隊分工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其實不僅經理人,連國家成長都雷同:《長岡賢明與日本》一書中寫道,過往設計過於集中東京,失衡會越來越嚴重,唯有不同區域也跟著發展,才能帶動國家整體水平的提升(也與「地方設計」一詞有些關聯性)一群很厲害的人,與一個很厲害的人相比,雖然走得慢但能使「大環境、群體」一同成長。


圖片引用自《地方設計》。作者蔡奕屏,果力文化出版。(我今年最喜歡的書!)

校園中一個班級也是一個小型組織(雖然沒有賺錢的壓力),就我個人經驗:160人並不容易,但在觀察周遭後,可以發現團隊中會有「各自較要好的小群體」,當班代交付小圈圈裡其中一人(不論是否為核心人物),他們都能再帶來一群人、甚至做事效果更好。不必強行分開他們,而是在最有默契的情況下安排。釋出自己的權利給他人(也會從旁協助支持、成為他們的依靠),一個人的重擔得以分擔,團體也能完成獨自一人無法達成的任務。


思考「計畫的可行性」


課堂中提到運用「PDCA」達成目標,PDCA循環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Deming提出,包含四大概念:計畫(Plan)、執行(Do)、審核(Check)、行動(Act)。思考「計畫的可能性」,也是「職場與校園」之間的差異之一:


2010年有篇論文談論著《學術圖書館的創新,顧客放哪裡?》寫道,顧客相較身為資訊來源、使用者,成為「共同創造者(co-creator)」比較困難。即便我們能與經理「直接溝通」,但上面還有決策高層,經理除了蒐集、塞選,花費更多精力在使點子有「更高的有效性」才能使說服高層、落實計畫。


雖然結論在此案例中,消費者的角色在創新部分只佔20%,間接點出我們有「Why」、也有「What」,卻少思考到「How」,就是落實。點子沒執行,永遠只是點子,雖然「怎麼做」的方法也能充滿創意,但PDCA的概念不僅能運用在管理,也適合在就學期間將自己的想法有「更多、更遠的延伸」。



人才的定位



UNIQLO想要的人才


這是繼去年人資長論壇*點我連結 、全球儲備菁英招募說明會後,第三次聽見人資長分享。評估方向很明確,可以從柳井正社長的《經營者養成筆記》一探究竟:其中圍繞四個重點「變革、獲利、建設團隊、追求理想的能力」。由於日本總部有意將台灣人才送去不同的市場發展,加上世界很大、只待在台灣有些可惜,能夠全球移動、適應不同文化與生活——「國際發展的能力」也涵蓋其中。


追求理想


人資長最重視「追求理想的能力」。理想能賦予人「使命感」,認為失敗只是減速丘、是讓人如願以償的挫折;有理想支撐,遇到困難就不會輕言放棄。


過往比較容易劃分工作與生活,如今這道界線已經變得模糊。現在我們能隨時隨地獲取資訊、沒有工業時代機械式的固定作習;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轉向「彼此整合」,不再用時間劃分、而是心態上的調整,當「正在做的事情與個人目標」結合,我們能賦予行為意義。「不是為工作生活,而是為『生活』工作」,使命感使工作有新的價值,賺錢不再是唯一目的。


談到「高目標」就不能遺漏因為困難而放棄的情況:放眼「遠大目標」能促使人成長、督促人不斷挑戰自我,倘若能將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降低達成門檻的難易度,便會離理想更靠近、願景就有成真的可能。外界濾鏡下看到成功模樣,偶爾會忽略當事者過程中的艱辛與累積,無論「追求、或是理想」都要腳踏實地。


過去與未來


追求理想中涵蓋著——「堅持」這項特質。然而面試中,面試官要如何「評判一個人堅持?」我很好奇。在研究所的兩次面試之中,過去就是過去、是不變的歷史,對於學生「未來」的發展與可能性更為重視(從動機、研究/讀書計畫中也能推論)


然而職場上,能夠說一口夢的人不勝其數,在短短幾分鐘內,那些「過去的經驗」成為了認識一個人的基礎與依據,每個過程都是個體的累積,它們也會產生自己未來夢想的藍圖。所以不用爭論面試應該著重「過去還是未來」的兩難,而是皆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展現出來。過去是我們的歷史,端看現在如何解讀它,我們也有能力創造未來。



不是找到答案,而是發掘問題



2021UNIQLO漾學堂的第一堂課,給了我的反思能總結成一句話:「不是找到答案,而是發掘問題」。課後產生更多疑問與好奇,還有一股自信、能繼續向前努力的衝勁。


答案是句點,問題是逗點;只要是對的問題,便自然而然能帶領我們找到答案。上野千鶴子教授在《成為知識生產者》一書中提到:「問題,就是緊緊跟隨自己的的東西」,我們每次的提問,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問題,因為問題也代表我們的觀點、因為各自不同的環境和經驗而產生。有了問題之後,設立假說(自己的預想)、去求證。


上野千鶴子教授「將學問定義成可以傳達、學習的智慧公共財」。有著完全原創性、無人能模仿的獨特表達或作品,是藝術家或創作者。「能夠簡單明瞭地透過模仿來學習」,正是我在UNIQLO漾學堂中發掘的事情。學員能靈活運用、重新解讀、排列組合或扭轉——「經營者」的概念不侷限在UNIQLO職場,而是「能存在我人生中的任何地方」。



  • 第二堂:建構深植在地的商品構成課後心得*點我連結
  • 第三堂:共好共學團隊提案競賽課後心得*點我連結

備註:2020UNIQLO漾學堂的課後心得,歡迎參考文章分類「服裝人說穿搭」喔!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