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3持續篇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共分為三個篇章,記錄我參與其中的第一手觀察,談談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並進一步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如果錯過前兩篇的讀者,歡迎參考下方連結:【#01 開始篇】把人聚再一起,故事在這土地發生【#02 發生篇】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 這份交流經驗如何在學員心中發芽、持續也很重要港口倉庫過去囤滿待出口貨品,如今轉化成一個個藝文空間;鹽埕區過去是沒落的商業中心,如今再活化成文創觀光基地;高雄原本以重工業加工出口區聞名,如今在成為智慧科技城市的路上。「永續城市」的命題,是地方隨著時代轉變,一次次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包括我們自己也是。人們太容易讓重要的事情過去,忘記去關注、或為它慶祝,常常在事後才明白它有多重要。所以這份交流經驗如何在學員心中發芽,讓結束作為下一個階段的延伸,都是「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過程中一層層堆起、埋藏「持續」伏筆的必要考慮。保持關注每天一起跑行程、朝夕相處的「高雄學員代表」也是國際學員認識台灣的一種方式。「夜市」往往是我們迫不及待想向國際學員分享的文化特色,有如美食街呈現最多元的選擇,但在面對周遭一切陌生的情況下,就像跨年夜結束散場只能跟著茫茫人潮推擠向前,不知道哪裡值得停留、哪裡可以錯過。所以「高雄學員代表」成為了移動聚光燈、更貼近當地真實的高雄引路人,帶著國際生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一起熟悉高雄。分享自身故事,可以讓眼前的事物更立體鮮明;表達個人見解,可以是拼湊高雄全貌的一小角。然而,城市的變化無法就眼前而定,除了當下努力耕耘也放眼未來,我們能將「時間軸放長」來回顧過去,或將「視野放廣」把不同地方納為考慮,用來彌補自己不足的生命經歷,就能發現自己只是時間洪流的小蝦米,更客觀比較、理解一座城市的面貌。但「注意力」本身就有文化差異(包含著個人背景信念、知識、感知能力),取決於人們注意什麼,使每個人對同樣事情有非常不同的體驗。只有持續對土地保持關心、對周遭人事物感到好奇,我們才能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媒體所下的標題。實際走訪每個地點,與人互動中交換意見,在對話裡不斷學習;比起傳遞高雄印象,協助每個人產出屬於自己對一座城市的理解,這或許才是高雄引路人在「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裡面能夠深化體驗的關鍵。給予空間,讓自媒體發揮凡走過必有照片,參訪過的每個地點都有我們舉著標旗的團體合影;對於學員來說,是眾多行程的其中之一,但對單位來說卻唯一能與所有學員交流的機會。對於媒體宣傳來說「畫面感」最重要,我們也很高興能將回憶透夠影像更具體的記錄下來。在這資訊鋪天蓋地擴張時代,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隨時與網路連線,被鼓勵去製作內容、推廣內容,經營個人品牌,把所有事物往外推、把自己的身影投進到這個世界來建構自我。小組任務是一起協作結業晚會播放的短片,但如果只停留內部播放的程度,可能會忽略學員作為自媒體的外部影響力——因為宣傳高雄這件一事情,早已從獲選參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學員不只是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內容創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網路、自己的話語權,只要有社群帳號,人人都是自媒體。同樣也會像記者或編輯一樣思考,在這個體驗中有什麼「亮點」值得我分享在社群?亮點可以由學員主動挖掘,也能由主辦單位來設計。然而「設計」一詞,並非如木匠去雕刻成果面貌,而是像園藝師營造一個肆意生長的有機環境。鼓勵學員在玩樂中創作內容來宣傳高雄,就像父母養育小孩,提空間給孩子們玩,讓他們把自己用的髒兮兮,主動學習如何揮灑創意。所以滿滿的行程之間,需要一些短暫呼吸,有時間讓學員去留心和拍照。跟著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的導覽,大家也期待在漂亮的空間留影、玩互動裝置、彈戶外鋼琴,尤其在最後一天;這可能代表我們要承擔一些規劃之外的不確定性,但時間留白是鼓勵人們去行動,有餘裕去觀察和思考,去深度體驗當下和眼前的一切。延伸閱讀:第四組隱藏版影片 *點我連結其實「歡迎來高雄」的任務關鍵字,背後有諸多提問,探索我們為什麼要來高雄?有什麼強烈誘因使高雄與我們有關?除了可以從「...

2023年8月23日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2發生篇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共分為三個篇章,紀錄我作為學員的第一手觀察,談談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結合設計思維,以個人出發來實踐市行銷。如果還沒有看過第一篇「#01 開始篇:把人聚一起,故事在這土地發生」的讀者歡迎 *點我連結 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透過參與「高雄市政府」舉辦的活動,讓我理解政府想宣傳的高雄魅力;對於在高雄生活長大的自己,也能重新反省自身對土地的了解是否與高雄市現今發展有所交集。如果有落差或有著不同想法也沒有關係,都會是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市府、與居民的溝通渠道等等議題。雖然「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看起來是一個大群體,但團隊中每個人的「個體性」能讓交流面向更加多元,尊重、歡迎不同文化意見加入,才能收穫不同觀看角度。偶爾也會面臨政府想宣傳的內容,與學員期待有落差,找到彼此間的「甜蜜點」也是課題之一;也可以藉由邀請每個人發表自己的觀察和看法,讓我們重新認識一個城市,發覺他人眼中的亮點和潛在需求,創造更多符合人性的發展可能。邊走邊讀出城市的理解「棧二庫文化遊艇遊港、哈瑪星人文導覽」是我最喜歡的行程。以「港都」聞名的高雄,透過搭乘船隻把學員的身體移動到海上,同樣也改變了我們的視角去理解高雄;還能暫時脫離高雄夏天時而炎熱、時而下雨的天氣,順便休息一下。這安排十分契合主題且富有記憶點(如果搭船有英文導覽會更加分)也是我未來帶朋友參訪的口袋清單!由於前陣子我剛讀了陳柔縉的《大港的女兒》——是一本以真實人物為藍本的時代小說,在哈瑪星人文導覽的時候,也給了我對高雄過去、現在更立體的感受。(我真希望這本書能像《茶金》一樣拍成時代劇,光是文字就加深我對高雄的自我認同,如果變成影視作品,在另一面對於外部溝通、增加能見度都有被延伸的潛力)哈瑪星導覽經過的場域,往往都是我們搭車、騎車會路過的地方,卻不曾好好停留;我也藉此機會把注意力放在這裡、細細品味場域生命力。導覽的姊姊也會透過提問與我們互動、引導我們思考眼前事物、找找細節在哪;因為日治時期的淵源,對話也很容易重新與不同國家找到連結。延伸閱讀:「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臉書紛絲專頁論壇作為「公共空間」泰國研究生和我最期待「2023永續城市國際青年論壇」的行程,與日本學員一起吃早餐的時候,我們對論壇的流程規劃也提出諸多好奇,但都可以發現「能將人們聚在一起、聽聽別人想法、鼓勵彼此交換意見的活動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即將步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們XD)」主辦單位將高雄國際夏令營的學員分組到不同議題,包含「青年公共參與、數位浪潮改變生活的可能、跨國境文化交流模式、海岸線的放與管、對接國際的減碳模式、以及AI化的交通趨勢」。活動被定義為圓桌會議(Round-table...

【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如何從個人實踐城市行銷? #01開始篇

|前情提要|由高雄市政府行政暨國際處舉辦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邀請姊妹城市的國際學生來到高雄,與在地青年互動,開啟了為期六天五夜的文化交流,整體行程規劃以多元面向切入城市永續發展。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大港兒女,我非常高興能參與其中,並以「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來註解我的學習。高中到大學有六年的英語夏令營經驗,讓我從一線隊輔、到外師助理、管理整個志工團隊,擔任過不同職位;也在台南就讀研究所時期持續跨文化、跨領域進行專案合作,挖掘問題、共同產出以人為核心的服務設計。這都讓我想起一句話「離開家鄉是為了回家」,雖然只有短短一小時車程的距離,在我對台南有了深刻的情感連結後也開始好奇:「高雄對我來說是什麼地方?我又能為他做些什麼?」第一次參與「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與我預想的目標導向不同,反而是讓我重回「學員」角色去體驗活動,給予我個人非常大的空間去交朋友、去建立關係、去分享高雄;讓我回歸初心,再次理解自己真心喜歡做這件事情。(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歡迎善用左方目錄欄搜尋)|關於文章|然而「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作為疫情後重啟的國際交流活動,面臨的挑戰也包含以「高雄」為核心,需要協作三個主要群體「高雄人、國際生、高雄市政府(不同單位等利益關係人)」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詳細請參考下方「建立關係互動圖」。由於我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這篇文章會著重「高雄人與國際生」的面向,來分享我的第一手觀察;也討論如何透過外力協助,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讓遠道而來的國際生不只是作為短期觀光遊玩的「交流人口」,而是能進一步建立與土地、與當地人更強列的情感連結(這可能出自於在高雄居住過、求學過、或有親友),並在未來有機會能成為高雄的「關係人口」,達到城市永續發展的目標。文章將分為三個主軸:第一篇「開始」是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第二篇「發生」討論多向交流,邀請不同意見加入來創新。第三篇「持續」著墨如何讓交流經驗在學員心中萌芽和發酵,作為永續城市的一部分。除了紀錄「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的點點滴滴,文章也討論如何「用國際交流建立關係,也增加高雄人的地方認同感」,提供一些行動方案。期待讀者能從閱讀中獲得一些靈感,創造一個能夠支持「個人實踐城市行銷」的環境來建立關係、加深人們對土地的認同感。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正文吧!把「人」聚在一起,故事在這片土地發生國際生來自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和美國,與台灣人的比例近一比一,活動期間皆住在高雄七賢二路的「窩飯店」。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減少了台灣人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通勤時間,也給了每個人活動之外更多的相處機會;讓看似一天的行程結束,其實在夜晚才剛正式開始。「2023高雄國際夏令營」將分散世界各地、毫無交集的人聚在一起,是件不容易、卻十分重要的起頭。因為深刻的情感連結與友誼關係,往往都是從小小的事情建立起來。這次活動也成為許多國際學員「第一次出國、第一次來台灣」的經驗。同理人類作為群體動物,小組分配能減少我們對新環境的不確定感,抵達集合現場便能看見無人落單,也因為人數漸多不停地輪流自我介紹(但面對的可能是同一群人?),兩隻手臂的距離對於內向人說,簡直要用在山上吶喊的力氣才能讓聲音傳到另一個人的耳朵裡。晚餐後的破冰環節透過繪製自畫像,將自我介紹視覺化,確實有助於突破語言隔閡、也更有記憶點。每個人互相認識的方式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營造助於交流的環境;雖然我們各自有組別,但也都屬於夏令營這個大團體。在管理學中「拔河遊戲人越多,動力越低」,指團體中個人比較難受到注視,可能會有搭順風車的問題(又稱為林格曼效應)。套用到破冰情境,認識一個人,也比一次認識一大群人容易;我們可以在一大群人面前打招呼,但一對一對話更能好好的把重心放在眼前對象;生活中也是一個一個累積,最後才會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將屁股離開椅子,站起來走動!破冰環節可以像「遊戲」一樣更好玩、氣氛更歡樂、有個機會和不認識的人對話。首先不同國籍的人會拿到不同顏色的紙(如果有五個國家,就會有五個顏色),學員需要互相自我介紹、問一些基本訊息才可以換到對方的顏色。最後在時間內換到所有顏色的人是贏家(此時可以想想有什麼獎勵、或作為下個階段鋪陳)。假設現場只有一個台灣人,那在這個環節,他就會變得最受歡迎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想換到他手上的顏色。來自相同國家的人本來就會形成一個大群體、也是永遠都會接受我們的人。但要照顧到人數相較偏少的國籍,其實在一開始透過這個機會與每個人打招呼,降低彼此交流的門檻,有助於之後更容易對談、更自然的融入其中。書籍《史丹佛設計學院:把好奇化為點子的81個創意練習》在〈我最愛的破冰三部曲〉章節中提供許多實用的工具,讓問題不只停留在天氣等安全話題,例如「名字的由來、僵屍末日準備、第三回合」等設計皆讓我們更留意別人分享的事情、思考自己如何回應這樣的交流,協助我們聽見重要的言外之意,成為更深思熟慮的合作者(詳細內容歡迎參考這本書!)破冰環節的目標,是要讓氣氛活絡、輕鬆自在,最重要的是「讓人們開始對話」。遊戲可以有很多種,需要幾個、何時結束才夠,都依現場時間狀況決定,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活動正題了。如此一來,就不會在離別之際,聽到有人懊悔自己沒有機會與感興趣的人有更深的對談。回想自己在酒吧裡與陌生人開啟話題,是五六個人看起來關係緊密的群體容易?還是一、兩個人的小群體聊天容易?延伸閱讀:【研究生日記EP1】成為促進者!設計思考工作坊 提高參與度正式開始的第一天,除了開幕儀式裡為高雄做簡單的背景提要,也有生活會話、文化課程,協助國際生快速了解台灣,例如放筷子、拿碗的方式,在台灣、日本、韓國看似相近的亞洲國家還是有文化差異,對於「一起吃飯」在不同國家又有什麼意涵,都是很有趣的討論。老師也樂於點名問問學生看法,我也時常思考會議室空間設計的目的,的確它讓我們困在位子上、更系統性的輪流發言、只能和左鄰右舍對話,但要時時顧及台上講者。如果時間允許,能延伸老師所準備的話題(不論學中文、還是飲食等文化差異)、提供短暫能夠移動的自由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後在輪流發表看法,會讓每個人在課程裡有更高的參與度。不可或缺的自由時間每一天我們都跟著行程跑,雖然時間被塞得滿滿的,但整體規劃十分流暢。直到吃完晚餐回到飯店,不論點名時間前後,都試著把握這短暫的自由時間。行程之外預留的空白,因為我們享有充分的自主性,需要溝通、了解需求、想辦法,反而成為彼此最有記憶點的時光。位於七賢二路的「窩飯店」選址很方便,附近有六合觀光夜市、鄰近愛河,步行十分鐘初頭就能抵達鹽埕區鬧區享用「高雄婆婆冰」的芒果雪花冰和蕃茄切盤,肚子餓還有「鴨肉珍」依然營業。作為鹽埕區地頭蛇的一份子,也順路去逛逛大溝頂、高雄市公有市場、銀座市場等富有歷史與新規劃融合的場域,雖然星期一店面基本上都休息,但卻碰巧遇上文昌帝君生日,夜晚的廟宇在綿綿細雨裡開PARTY,害我誤以為自己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看燈光秀,帶著國際學員參訪行程之外的「台灣廟宇文化」非常熱鬧。點名前的空擋,我們也會順道去全聯或家樂福採買伴手禮、晚上串門子的點心,由於台灣進口商品也十分豐富,一起逛大賣場的時候還能藉機交流,讓人想起那些很久沒吃、卻充滿兒時回憶的經典零嘴。談起最有夏令營感的,莫過於睡前大家洗完澡相聚一個寢室聊天玩牌。如果不預先說好就寢時間,可能沒有人會捨得回房間上床睡覺。每天早晨都會用「你昨晚做了什麼?」開啟對話,就這樣一群一群的,到後面就集合變成一群人了。甚至到了國際學員回國的前一晚,因為有學員最早四點半就要離開飯店,大家最後還是跑去超商買啤酒、洋芋片,在房間滿臉通紅、忍住睡意、捨不得道別。白天被填滿的行程,因為晚上的空白,大家才能慢慢建立情感。我發現人會有兩個面向,一個是白天對外需要樹立的形象、一個晚上放鬆自在的模樣,如果能看見對方的另一面,似乎能從最原始的狀態的開始認識對方。當然人數只要過多,沒有共同遊戲連結,話題很容易拆成數個小群聊天,但這時間不會因為其他外在因素隨意中斷,反而能減少干擾,更專注於當下。也可以說夏令營的把人們聚在高雄,我們觀光、我們吃吃喝喝、我們晚上不睡覺(?)還有許多出乎預料的趣事,那些鏡頭沒說的話,卻讓心更靠近一點。開始,是將人們聚在一起、讓故事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也是透過一點小小的推力讓人們的關係可以展開。|重點整理|除了組內,也要有整體營隊破冰遊戲。好的開始決定一切,記得在活動最一開始展開行動。椅子不會黏住你的屁股,當覺得互動有些疲乏時可以試著站起來走一走。參與度就是鼓勵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即便是附和認同也是看法的一種,一個人也不要跳過。台灣人說感情是吃飯而來,那夏令營的感情是自由時間而來。未完待續,歡迎參考下方連結:【#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