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心得紀錄】成大人資長論壇

Z世代,不僅在服裝上嘗試穿出『自我風格』——連未來願景、工作方式也是。」


人資長論壇,是成功大學邀請各大企業的人資長們,分享對指定題目的洞察,同學除了能傾聽不同觀點,也助於了解企業未來的選才方向。以下分為3個段落:「面對變化、個人定位、價值努力」,分享我學會的3件事!



「不是立即反應,而是面對變化」



11/15風和日麗的週末上午,人資長抵達了成大校園、車停進地下室,卻發現「沒有感應卡」無法搭電梯上樓。此時志工說「要不我從車道上去,拿感應卡下來吧!」花幾秒思考看看:這是好的解決辦法嗎?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接著,人資長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位志工拿不到感應卡怎麼辦?」回到原點。假設電梯是需要鑰匙上樓,先前應該會先配給每個人感應卡,如果沒有、換言之——這裡並不是規劃的停車地點,大家上車、把車開出地下室,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省下等待的時間,不是強求應急之道、而是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


人資長就像戰國時期帶兵打仗的將軍,面對無法攻破的城牆,並不是派一位傳令兵回堡壘討救兵,將希望、決定權賭注一人身上,過程存在風險;倘若帶領整個軍隊向後撤退,反而會發現城牆的左側有漏洞、兵力不堪一擊,大家便能直接從此處達成目的。


我們遇到困難時,普遍都急於馬上排除問題,卻忘了用更「寬廣、長遠的眼光和思考」去面對。急切並不會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重點」,面對變化、要對症下藥,才能做出最適切的決定。身為決策者,承受團隊責任並為大局設想,「不要立即反應,慢下來,快速、冷靜思考再行動」。


*下一步


然而,我們要如何培養相同的眼光?此處提供2個方法:試著找自己認同理念的公司、或向前輩們學習,「找到這領域最好的專家,去模仿他、改寫他、然後成為他。」——完全放下自己,把自己當成這領域最無知、最愚笨的人去對待,因為我們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都來自我們的參照物件雖然這觀念來自《富蘭克林寫作法》,但學習一樣新技能、一個正確觀念,不是同樣都能套用嗎?


其二是多多「閱讀」國內外新聞和書籍,試著從中「產出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我們會有「自己的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完全正確,傾聽、接受差異,和不同人討論,提問、激辯產出真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局限,透過不停吸收知識,打破自我限制的框架,就能更有「彈性」地在快速變化的世界怡然自得。



「找到自己的個性、身份」



「主流是現在,但我們真正要的是看見未來、向未來學習。」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即便收集大量資訊,預測也會失準;了解自身定位,天無絕人之路,總有空隙得以生存。


中美貿易戰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可大可小,就像班級裡有四個群體,兩個群體結盟成新興勢力,第三方威脅第四方,若不聽他的話、就要加進已結盟的團體裡孤立他。假設二對二已破局,那第四方僅能獨立當道、與其抗衡。曾經遇強則強,如今美國總統換人,中國抗衡的作為強度會降低,因為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有一部分人想要變強、也會有另一群人對現狀已經滿足,為何要加強力度?所承受的風險是否值得?身為圈外的台灣、和多數分散的獨立小國,迫不得已要選邊站。因應這樣的局勢,我們要如何超前部署?


唯有清楚「自己的個性、身份」,才能有對目標、利益做最好的判斷——就是「選擇和取捨」。例如:剛畢業找工作,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覺得什麼工作自己都可以,有什麼公司、就投什麼履歷,千萬封之後卻一個也沒有錄取;以為企業看不到這顆未來閃耀星星,其實他們找的「並不是最優秀,而是最『適合』的人才。」


*下一步


依照自己的特質和能力,選擇最適合的職涯規劃,「專注」於此,才不會繞了好大一圈還找不到自己。全球思維模式,也能幫助我們向未來學習;試著每週回顧、自省,一天五分鐘短短幾句話、寫下自己還能做得更好的地方,檢討這些行動是否對「自我定位、長期價值」有幫助?先覺察到、意識到,便會有方向可以施力改善。它是不止於現在的成長心態。



「聰明的努力」



莘莘學子,每天都在問自己「成功是什麼?」、「人生和工作的意義是什麼?」A每天工作10小時,B沒有休息日的工作,難道B一定能比對方更成功嗎?豆漿店天剛亮就開業,我們晚上回家睡覺了才關門,然而,它也不一定賺得有我們多,不是嗎?


假設「成功的人工時都很長」——因爲他結合自身「人生和工作的意義」,上班8小時回家也不斷想著工作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快樂,便不覺得疲倦、反而很享受。此時:工作不再是賺錢唯一的手段——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一件喜歡的事。


不可否認的,就連日本最受注目的跨界研究者落合陽一在《超AI時代的生存戰略》也指出「work-life balance」已經不符合現在科技、訊息傳達即時的時代,「平衡」轉為「work as life」、走向生活與工作的「整合」;人們以愛好為業、用自己的知識創造另一種收益。


既是事實,然而,我對工時長卻持不同觀點:「工作時間長」應該解釋為——對目標、理想持續努力的過程。如《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一書提到的「高手不只比一般人更努力,也更擅長休息」。我認為成功的人,是「選擇」將時間留給「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輸入和產出,有效率的達成目的。我們習慣了不斷接收新訊息、社交,用忙碌填滿生活,但留一點「空間」,屏除雜音才會有創造力和高效的產出——《天下雜誌》2020教育特刊,採訪廣告權威前奧美全球董事長楊名皓,也是如此回答。


*下一步


如何聰明的努力?其一:我們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日常生活、行為會反應我們的「價值觀」,每日記錄和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數據沒有情感,無法讀懂我們生活、心理的改變,所以永遠記得向人學習。其二:「以終為始」著重於長期目標,而非KPI(關鍵績效指標)所提升的短期績效;「結果」雖然會讓人保持動力、能再改進,但終究都是「過程」累積起來的產物,在行動、嘗試中了解自己,才不會只知道努力


追求「財富、名聲、地位」是社會告訴我們的,但對成功的定義,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不健康、不快樂,再多世俗凡物也滿足不了慾望無底洞,更無法支持一個人擁抱更高的理想。——生活及工作方式沒有對錯之分,找到他們的意義,用「適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式去選擇。


*結語

領英的CEO傑夫・韋納曾經在一篇文章上寫道:「有三個圓,分別代表你擅長、喜歡和有價值的事,三個圓相交的部分,就是你應該去做的。」在職涯的選擇方向,最終掌握權:都在自己手裡——我們了解生態、做足功課,從來不是為了變成「社會、企業」所希望我變成的模樣,而是在試錯、學習、成長裡認識「自己是誰」,找到符合自身願景的未來。

2020年10月18日

【觀後感】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常常我們欣賞『藝術』,用力地體會、試著了解。但很遺憾的:還是看不懂、感受不到藝文人士所擁有的悸動」前陣子在和同學討論,發現我們都有著相同疑惑。我的藝術家朋友說:「那是藝術家的錯,因為他們的語言沒讓觀眾了解。」但是我也發現,是我們給它的「時間不夠、用錯了方式」——而導覽、影音或文字解說,真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有些會從「策展面向」切入,注重空間與觀眾的互動、想要產生的情感連結。這次機會難得,將由「藝術家本人」親自向我們剖析——創作的細節與轉折,幫助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篇文章除了會介紹《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學會從林珮淳老師的觀點看世界,獲得的啟發與共鳴。



什麼是「夏娃克隆啟示錄」?




我們可以拆成三個單字:夏娃(女性)克隆(複製人)啟示錄(聖經),有關於「性別、科技和藝術」。展場外的圖文稿紀錄,展現系列階段性的「過程和累積」,相當值得一看背後的漫漫故事。



▍定義「美女」



在父權社會的文化下,女性從纏足、到高跟鞋、美容塑身,我們無疑一直受「美的標準」框架。曾經有個實驗:英國公司將一個胖女孩的照片發給全世界、十多個國家的設計師,請他們將照片P成最符合「他國標準」最美的樣子(點我連結)然而不同文化下的「審美」都存在著差異。


對我來說,「美」和「歷史」雷同,因為我們不在現場、需要仰賴他人的說法——我們相信「有權利的人」說的故事,但他能發聲的同時,是不是還有誰的聲音被壓抑了?


不論西方人的「濃眉、大眼、鼻子高挺」,華人傳統社會的「腰細、胸大、屁股翹」,還是再熟悉不過的「九頭身、十頭身」,雖然上述美的定義較侷限,但這也是台灣一般人對美的普遍認知:而林珮淳老師先用素描勾勒出女性的黃金比例,代表「標準美」的限制;加上「質地」,很像妊娠紋,實則展現「胚胎」和「蛹」的概念,宛如女性受限於身體的描繪。



▍「科技」反撲



新約聖經・啟示錄裡《巴比倫大淫婦》是寓言式的「邪惡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勢力遍及全球的宗教帝國,象徵他是可憎之物的母親,例如以人為祭、縱酒狂歡等淫穢不堪的醜行,最後的下場是遭受「毀滅」。然而,現在我們:不正在被「科技」主宰嗎?「無法離開網路、沒有手機等於沒有保護」林珮淳老師找了有意義的元素、符號代表——那是666」。


中文認為「666」和「溜」發音相同,我們常說「英文很溜(流暢)」之後廣泛運用形容某件事情很厲害。我在向印尼的朋友解釋時,他告訴我「666」在西方文化裡代表「打電話給『惡魔』」,聖經・啟示錄象徵控制人類的「獸印」。林珮淳老師將這符號放置於夏娃克隆的「頭和手」,影射科技所做到的「臉部辨識、置入晶片」,例如中國的天眼,讓人沒有隱私、被監視和控制——科技給我們方便、卻也帶走了部份自由和權利。


夏娃克隆結合了「3D動態全像攝影技術」,除了展現完美的女體,根據聖經・但以理書《全國大偶像》賦予不同顏色,代表歷史上不同的強盛帝國:金頭(巴比倫)、銀身(波斯)、銅腹(希臘)、鐵腿(東西羅馬)、半鐵半泥腳(基督再來之前的國家)——我們依照部位知道階級,他們驕傲統治、最終被粉碎和頂替,即便精神、文化保留傳遞,也告訴我們「權利」不會永遠持續,暗諷科技對人類來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今昔洞見



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打造的黃金比例,透過人體大字型的姿勢、在正方形和圓形上展現人們想控制世界的企圖心,更「充滿人類的驕傲」,也聯想到「以『人』為天地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與現代「桃莉羊」相互應:牠是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動物,也代表人類想透過「科技」創造生命,取代「上帝」造物主的角色;正如夏娃克隆隱喻的「AI人工智慧、機器人」,世代的演繹和《維特魯威人》不謀而合。



不同詮釋!數位藝術



設計需要建立在與人連結的基礎上;藝術是自己內心的詮釋,可以盡情展現自我思想,無須太過牽制。然而當代「寫實」不會比照片強、「抽象」不見得他人能理解,但在林珮淳老師作品之後——加強「研究」的重要,它和「創作」相輔相成,因為用大家理解的事物切入、有理論支持,才能「說服」觀眾。


這個觀念運用在《夏娃克隆系列》階段性的累積,擁有龐大故事、細節富含意義,並透過「錄像裝置、多媒體互動藝術、全像攝影、複合媒材作品」表現。以下將區分為6個展區介紹:



1.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一)



「夏娃克隆」與達文西名作《維特魯威人》對照幕前,隨著每一次轉動、演繹到下個階段。尤其影片最初「3D骨架版」的夏娃克隆,藍線交織、勾勒出立體線條,保留軟體操作時「電腦介面」錄像、十字座標漂浮立體空間——原始且「再現過程」。並透過軟體從「任一角度檢視、放大縮小、翻轉」夏娃克隆,宛如上帝般俯視,更暗諷被科技操弄的人類。


「科技媒材的特質」成為《夏娃克隆系列》與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最大的差異:從平面手稿轉成3D立體、靜止變動態、一個作品同時看到千萬個展示,「達文西鏡像字體」也換成聖經章節,為夏娃克隆定義身份與歷程轉變,在這裡形成「對照關係」。如今,距達文西逝世已滿500周年,作品在當代有新的演繹、詮釋,用另一種方式永存人們心中。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最讓我觸動的:是對「過程」的定義。最終完成品前,必有漫長創作歷程,遇過失敗、轉折、再重新來過,美麗的結果才終究誕生。所以代表「大家看膩了漂亮的東西」嗎?不是,「過程」是累積、是慢慢鋪陳的一則長篇故事,賦予更多「生命力」;即便不勝完美,卻總是能展現人「最真實」的一面,收穫心滿意足的地方。



2. 夏娃克隆肖像


《夏娃克隆肖像》有別一般畫作,直到靠近一些、才廬山真面目:



它是個以「無插電」卻能與觀眾互動的「動態全影像」(Hologram),聚光燈投射才看得見,也需要喬一下「角度和高度」(與畫面平行),否則會什麼都看不到!


夏娃克隆會隨著我們移動,身體轉換角度、但她的眼睛持續停留在我們身上;迷幻的氛圍、眼神「勾引」著我們,額前印著「666」的符號,象徵科技對我們「誘惑」,人類被操控且迷失自我,藉此反思過於依賴科技、挑戰自然原則,我們會遭遇怎樣的反撲?



看著夏娃克隆的肖像,會有《阿凡達》的錯覺。其中紅色的運用,在傳統西方國家代表著血腥、殘酷、危險和暴力(綠色代表嫉妒、情感不忠,藍色代表權威),色彩象徵有不同且多元意義,在此為夏娃克隆和科技之間的關係,賦予更多的解釋空間。



3. 夏娃克隆大偶像



這是裡頭我最喜歡的展區之一:俗話說「數大便是美」,一整面牆的夏娃克隆營造「視覺張力」,以彎曲自轉的「胎兒姿勢」,宛如進入到《移動迷宮》科幻片裡頭的實驗室、背地裡做著不可透露的人體研究,權力的飢渴逐漸逼近。


原先畫面靜止不動、呈現素描的灰色調;直到有觀眾走動,夏娃克隆會亮起來(變成泛黃紙張的顏色),接著再從「草圖、網格、金屬皮層,變成《全國大偶像》的金頭銀身到半鐵半泥腳」。這樣的互動裝置設計:「因為觀眾參與,夏娃克隆開始動起來!」也象徵著人類賦予她生命、如同「人類創造的AI人工生命科技」。



前方設置的「夏娃克隆3D立體金色頭像」,我們會忍不住觸摸她額上數字「666」,宛如人類著迷於科技,也會使原本胎兒之姿的夏娃克隆——「緩緩抬起頭來」、轉變成《全國大偶像》,象徵著夏娃克隆受人類崇拜。持續奔跑的電腦時間,正是夏娃克隆與我們一起活在同個平行時空的證明。



4.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二)



有時候在展覽中,我們只會記得一件事情:「我們做了什麼?」——那就是體驗。



林珮淳老師的《夏娃克隆》與達文西《維特魯威人》臉部合體成黑白網格,並與iphone10的臉部辨識功能結合,成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動裝置:「夏娃克隆」的表情,會和螢幕前的自己一模一樣!擠眉弄眼或開口大笑都活靈活現,離開後會保留我們最後一個表情(如圖:我試著拋媚眼的表情,但不會眨眼睛)。


這個作品彷彿《夏娃克隆》正在模仿、學習人類,複製感情的實驗過程;但我反倒覺得是「自己」在操縱夏娃克隆的一舉一動,使她喪失了她應有的生命力和自主權,所以觀看這部作品時「誰是主?」我內心是矛盾的,而且不論「控制」還是「模仿」——皆喪失了我們彼此的獨特性。林珮淳老師將其象徵為「人類想透過科技,發展『複製人類』的『AI人工生命和情感』的慾望」。


這樣的省思,讓人覺得些許恐懼。



5.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三)


「如果人類想取代上帝的角色,是否會被上帝所毀滅呢?而COVID-19是否就代表了上帝?」


科技若操作不當,則變成了「惡魔」,最終遭致毀滅——這是《夏娃克隆的創作(三)》的意涵。主銀幕放置中間、旁邊小銀幕呼應宛如「祭壇」;引用聖經《但以理書》與《啓示錄》章節投影整個空間,三面牆、字向上移動也是十分困難的技術;聽覺體驗以聖歌為樂、帶有莊嚴感,鐵與鐵摩擦的聲音、毀滅的支離破碎,兩者交融並靜靜體驗,為之震撼。


如果這是聖經的宣言,是他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也能從新的觀點、看見他與現今社會的對照關係。



6.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 BP/1-6VP/1-6


最後,照片擷取了夏娃克隆身體的不同角度,文字對應聖經《但以理書》大偶像章節、和《啟示錄》有關巴比倫女人的章節;「夏娃克隆」像被歸檔一般、印製成平面,被定義身份。



教會我的事!林珮淳老師



女性在父權社會,是被改造的。根據歷史脈絡從纏足、高跟鞋、美容塑身,到現今的「科技」。初次在美術館裡觀賞「數位藝術展覽」,將當代議題與「科技」一詞連結後,身為女性的我們——感受是新奇、還是排斥?坦白說,我感到多是一種在陌生領域的不安、與好奇。


然而「科技」是多數女性又要再向上攀爬的高塔,林珮淳老師卻使用這項「工具」創作,將束縛他的繩變成了畫筆,這樣的結果——同時給了我們嶄新的體驗。感受到「不適應」,不也對比了創新的「可能性」嗎?我們可以選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發展自己是一種方法;然而在林珮淳老師「性別、科技、藝術」中看見,我們也有機會擁抱未知,即便第一步永遠最難,深入之後才發現限制自己的——只是我們「對恐懼的想像」而已。


朋友贊同我帶有「女性主義」氣息,我自認有、卻還不曾大聲以此稱呼自己;林珮淳老師的話、鼓勵著我們,他說「正因為我們同樣身為女性,才能更貼切感受到這個『角色』的細膩」——她的柔軟、她的傷,其他性別無法體會,這能是一種使命,更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講我們自己。


這次我不談枷鎖或框架,因為其實自由、也不代表能隨心所欲,我們有自己忠於的價值、理不斷的牽掛,但那都使我們向上的心——更加強大。林珮淳老師說「唯有你生命的東西,可以持續」講自己最感動的事情,那才是創作的基底;他說「發展自己,要有自信」,提出自己的想法、被肯定,富含思想、也有批判,「跳」出來從「第三者」角度重新審視建立。


所以「做女性,做自己的角色」——我想用我的語言,分享《夏娃克隆啟示錄》這個展覽給你;不論去過與否,都能為讀者的展覽體會、增添細節,在親自拜訪後產生更多共鳴。也期待你的留言,討論對《夏娃克隆啟示錄》裡感受到的不同觀點與省思。



謝謝「林珮淳老師、陳明惠老師的規劃與解說,同學的提問刺激及教學相長」


《夏娃克隆啟示錄》——「讓我、讓女性重新找到自己,意識到科技帶給人們的影響,以及自身該如何應對、去看待它的發展與潛力。學會對世界謙卑,格外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展覽資訊


名稱:夏娃克隆啟示錄 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時間:2020.9.10 (四)~12.13(日)

地點:台南市美術館2館・展覽室KL(三樓)


*本人的Instagram限時動態「ICID精選」有展覽影像紀錄、英文文字解說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2020年10月4日

The Grace Year《純潔國度》書評

「只要不離開迷宮,迷宮的老鼠想去哪都可以。」——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1985

「或許真有野獸⋯⋯或許那只是我們自己。」——威廉・高汀《蒼蠅王 1954


《純潔國度》首頁引述了兩部經典文學的句子,能容易明白故事想訴說的意涵。如《使女的故事》架構在父權社會、專注女性視角,如《蒼蠅王》生存遊戲、野蠻與文明對立,但最可怕的永遠是:生於枷鎖中不自知,同類相殘。《純潔國度》巧妙地融合兩者、加了點浪漫元素,換成我們的語言,適合當今這個世代。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


女性擁有魔力「能誘惑成熟男性離開妻子的床、讓少年失心瘋、讓已婚婦女嫉妒發狂⋯⋯」所以,在加納郡,女性年滿十六歲時,需被動接受適婚男性挑選、參加「恩典之年」釋放魔力,屆時成為溫順的妻子。而這一切——都不是女主角泰爾妮想走的路。


恩典之年將她們隔離於一個營地,看似沒有了社會規範、卻無人能逃離。往日這群女孩,遵從掌權者所設定的標準過人生,直到感受環境艱苦、才能更珍惜別人所訂的規則,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不用為自己負責。「魔力」對男性來說,是青春年華;對女性來說,是好奇和質疑的能力——這也是體制想抹滅的地方,「奴性化」他人、更好控制。


雖說《純潔國度》涵蓋著女權主義,卻不限於此。女性多少樣貌,僅僅是為滿足男性期待:無論長髮飄逸、坐姿端正、溫柔婉約,還是台灣開始發展的除毛或牙齒美白,散播社會訂定的審美觀、與不符合大眾的「恐懼感」,僅僅是商人賺錢的手段。身為女性不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做著男性不會做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內心足夠強大,知道自身價值不止於外貌、行為不是取悅別人呢?


如同從小到大、學校到職場,不能被挑戰的師長與體制不會少;做著相同的事情、被統一標準檢視。生存於其中的我們,若無法改變生態環境,該學會看見、思考;即便受過去框架,害怕撕掉好寶寶標章,最終自己的心——唯有自己能解放。試著尋找自己的根源價值(一件喜歡的事),堅持並做到極致,分享、大膽地說出口,認同的人會相聚、不再寂寞,你會有一項自己驕傲的技能、堅不可摧的自信去面對枷鎖。


接下來我們回到《純潔國度》的故事裡。


▍人心,才是真正的野獸


在營地裡,泰爾妮試著恢復秩序,建造儲水桶、臨時廚房、砍柴;而另一票人以漂亮女孩琪絲汀為首,日日祈禱、說故事,堅信釋放魔力才是頭等大事。「魔力」讓他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而最「驚悚」的部分——是他們對其深信不疑,將想像變成現實,做出惡劣行為也渾然不知。這樣的價值觀,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可破的社會。


一個被洗腦的人,再洗腦了一群人,用威權統治、用恐懼控制他人。當泰爾妮否定他們的言論之時,已經無人相信,反而想把她這「異類」至於死地。如同《蒼蠅王》譯者在導讀文寫道:「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也難逃毀滅⋯⋯」從古至今依然如此。


社會上,對超出自己理解範疇的事物時,人們普遍會感到陌生及不適應,並近一步排斥、甚至引發強烈反彈,為了維護堅信的價值。然而這份「違和感」應該備受重視,它是一種「創新的姿態」,創造、接受違和感,不駐足不前,進步才會緊隨在後。


最初女孩們分為被賦予頭紗(能夠步入婚姻者),與沒有頭紗(進入田地工作)兩派人馬,而沒有頭紗的佔多數、泰爾妮加入了這一邊。雖然兩者對於在營地、要優先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異,但泰爾妮帶著人一步步做著維繫生活的工具,卻不敢表示:「威脅對方勢力(琪絲汀)的領導地位」,最後逐漸被排擠於群體之外。讓人不經意地想,社會很現實,比起同情弱者、大家更傾向追隨強者,「多數人」的力量多麽廣大,而有誰能勇氣抵抗?


倘若最初泰爾妮應「明擺對立」,就不會有孤身一人的處境。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爭奪」,承受重量,意指起身對抗、勇敢批判對方錯誤訊息,若非如此行動,則是「默許」對方造謠,跟隨者也無法從兩方「衝突」裡分辨是非。領導者不是被動簇擁,而是主動且積極的爭取和化解危機。——我們以為「孤傲一匹狼」能置身事外,卻也發現:與人們和世界的「連結」永遠無法斬斷。


▍有魅力的角色


「然而泰爾妮面臨欺凌,仍然勇往直前、堅定立場;當他有機會逃脫一切,也不忘善良、幫助同伴;即便世界和他唱反調,也不害怕表現不一樣⋯⋯」如我在課堂上所讀過的研究:橫向領導者(Horizontal Leaders)自身沒有權利,也能夠彰顯自己的角色去影響他人。


外表看起來很迷人,有智慧做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善於溝通、樂於分享,用情感建立連結、採取有力的行動⋯⋯但我們最受這些角色吸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充滿自信、不害怕展現自己的缺點、能對自身行為負責」,最重要的是「誠實,且不害怕去做『正確』的事情——不論泰爾妮,還是《飢餓遊戲》裡的凱妮絲,那些我們喜歡的故事角色,是不是都有這些人格特質?


泰爾妮的成長背景建立了他質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妨也想起《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裡的父親,婚姻不是唯一選擇,他指導女兒拳擊、讓他有更多自己選擇未來的權利。因為在現實社會生存的,從來不是遵守規則或沈默不語;「差異」勢必會承受壓力,但同時也能獲得框架外的自由空氣。


然而故事的結局,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走向。雖然無法馬上打破父權體制:但改變能「處處累積」成大力量,即便屈於現實妥協、尋求折衷辦法,只要堅持、不讓火焰熄滅,靜靜等待、延續氣息,總有一天風大了——薪火燎原。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結局,給了希望與想像空間,知道總會改變。不論框架,我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既然張開了眼、便試著去看見。



【尾語】


《純潔國度》描述了現實的殘酷暴力,同時也寫出女性在枷鎖裡的溫柔及勇氣。


悅知出版的字體大小、行距都讀來舒服,故事主軸明顯、對比強烈,緊湊且衝突不斷。《飢餓遊戲》的讀者肯定會喜歡這個故事,你會捨不得放下書本,直到最後一頁也捨不得闔起、韻味不散——所以我想在這裡寫篇文章,紀錄及分享。無論看過《使女的故事》或《蒼蠅王》與否,它都在這裡更貼近你我。如今《歌喉讚2》導演伊莉莎白・班克斯即將執導開拍電影,我也已經準備好要早場、最好的位子,期待這樣的故事搬上大螢幕。


男孩女孩:等著你拿起《純潔國度》,讓恩典之年不再。

2020年9月20日

我在ICID創產所!用《深度說服力》說


碩士開學過了2個星期,社群限時動態天天更新,在創產所「每天都有新的驚喜」!我會因為一個想法、一段對話,情緒處於高點而睡不著(最近還在調整作息),更不想遺留這裡人、事、物,在短短幾天帶給我的啟發——於是透過文字記錄,成為我在創產所:故事的序章。



▍獨特


這裡齊聚了「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國籍」的人,除了自我介紹、每天都想再多了解身旁的人一點。我依然記得教授在歡迎會的一段話,「我們或許會不喜歡自己的領域,但別忘了,那些經驗、滋養——皆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如果讀者看過我的備考心得,會知道我也有過「在自我懷疑裡、接受自己」的心態轉折,這段話無疑又給了我一番鼓勵及溫暖。


《快樂王子》作者王德爾說「做你自己,因為其他人的位置都被佔光了。」


當說話發自內心,便不會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身為「獨特」的人,都有著真實好惡、奇特興趣、驚人執念,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共鳴,因為「多元性」是我們彼此的共同點;也讓他人記住、認識自己,我們便更有機會分享想法、敘述自己的故事;尤其「展現完整的自己」時——我們完全無法預期哪一個部份會吸引人。


我說我是UNIQLO觀察員,UNIQLO馬上成為我國內、外的交流話題;有人從「商業策略」切入、我則從「商品設計」深入,不同專業互動像明鏡,看見他人、也看見自己。當我勇於展現品味、忠於繽紛色彩,才知道不只有我如此癡迷,Marimekko變成對談的契機,這都讓我開心好久;穿著粉紅色、帶著大耳環上課,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喜歡好多事情,不論與人相同、差異,都覺得好滿足。


「獨特」展現了自己的價值、創造與人的連結。才兩個星期,讓我「重新愛上時尚」,燃起了對創意、設計的種種熱情。


▍慷慨


對慷慨的既定認知,你是否直覺想到送禮?其實不盡然,也可以是「付出時間、注意力、耐心,建議、推薦、資訊,或是讚美與肯定」。我遇到的每個人皆出乎意料的真誠,好像認識了很久一樣、感覺終於有人懂,這樣的交流真的很舒心、並獲得互動之前沒有的寶貴東西。


在創產所的羽翼下,營造了一個樂於分享、挑戰的環境。創意產品設計的教授,鼓勵我們提出「瘋狂、愚蠢的點子,即便師長反對也無需太傷心,繼續走自己的路就對了」——因為「創新」本來就會常挑戰人們的既定認知;從古至今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總是與當今世代背道而馳。如果人們贊同這個點子,代表可能其他人都想過了!「創新」是超前部署。


這樣的想法,與Netflix的誕生故事《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That Will Never Work)》相同。起初,我是從書中學會這個道理,求學幾個年頭都照著自己想法做,但也感受到在環境中的迥異、以及所背負的眼光,卻從未真有師長如此開口,迷茫年紀有支持,相信壞球也能變成全壘打——變得更加確定「樂於改變,不害怕失敗、錯誤」才是能持續向前的動力。


▍同理心


這陣子很有趣的發現:欣賞他人專業,對方卻頻頻說自己並不是最厲害的。我不經思考著定義厲害的「分母」是什麼?過去我們和同學鑽研相同技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需要一輩子謙虛學習;當一個人活的越豐富時,被取代的可能性降低,是「差異化」消去了比較的基準,才使我們相聚一起。


宛若「小型聯合國」的創產所,很多元,我們保留自己獨特的一面,更在「與眾不同」裡尋找共通點、「注意讓每個人可以團結起來的地方,而不是凸顯差異」。將我和他,變成了「我們」。


「同理心」不代表抹滅自己的存在,而是先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


團體討論開始慢慢進行,多聆聽、少評斷,走出了熟悉圈,從「對方觀點」看事情,不僅突破各自為政的思考方式、也刺激出更多想法。和不同背景、專業的人合作,更重視把事情做好、創造有價值的成果。我還在學習如何提出有趣的問題,自然地懷著好奇心、不論對人對事,覺得什麼都很有意思。


與同學互動裡,讓我產生更強烈的想法:深耕「台灣文化」,盧建章導演《感動才有影響力》曾寫道「全球化就是在地化,和別人交換、就是要交換『不一樣的』」!探索未知的一面,每天讓我無論上課、下課都激動不已,不忘這埋於內心的小小揠苗。


▍深度


來自愛沙尼亞的同學,有段自我介紹特別深刻:簡報點開了Google地圖、他所吃過的「臭豆腐」地標遍佈台灣,堪稱比台灣人還懂的「臭豆腐專家」。臭豆腐所創造印象、對話連結很成功,例子雖然簡單,同時我也看見了另一件事情——深度。學習做「好」,追求熱愛的興趣、而非嗜好,「重視和努力提升技能」,不是輕鬆消遣、是「刻意練習」的活動。從愛好者、變成專家。


引述Muhammad Ali一段話「只要我滿腦子能想像,心能相信,就能做到。」


「琢磨技能很重要」,重視品質,會展現技能和專注力,人會認真、嚴謹、追求專業的把事情「做對最好」;不是花招捷徑的任務取向,而是培養好習慣、性格特質的技能取向。倘若結果少了過程、便會失去魅力;也正因為困難、複雜的「過程」,故事才會精彩、才能鼓舞他人。


然而,鼓舞他人不代表自己永不犯錯,我們皆為凡人,只是盡最大的努力依循個人原則過生活:站起來以行動實踐信念,提供一點有價值的東西給需要的人,重質大於量、把重心放在能產出最大效果的活動和組織。我也會將未來求學、闖蕩、實現夢想的「過程」——持續記錄於此。將想像變現實,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次感受。


開一扇窗!文化與創意產業


教授分享了一段她的故事:一場以「花卉」為主題的藝術展覽,結束之後,她和一般人一樣,滿心期待到紀念品店、預想著買到花卉的周邊商品,可能是馬克杯、 T恤、筆記本……但這些東西都沒有出現。直到在結帳櫃台上,發現了「一包包約30元不同花卉的種子」,這也是她盡所能、找到最相關的紀念品了。為什麼?我相同震驚。


路邊鮮花,你是否看過它最初的樣貌呢?買了種子的人,接下來會買盆栽、把種子種到土裡、澆水、每天觀察種子發芽變成花……這過程會讓人「真真實實地去體驗生活」、去享受美好,也是藝術展覽想帶給我們的。而這就是文化。


我不可否認一場活動,背後能創造的商業價值;結束之後,都會想「留下些什麼」——我也如此。憶起好幾年前慕夏來台展覽,他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我幾乎買遍所有紀念品,卻都存於寶盒捨不得使用;後來發覺,一本作品介紹書籍,已足夠珍藏。


教授的體會,也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背後的意義』」,我們每天打開五感、用力感受生活的細節,是否能創造出「物質以外」的「心靈滿足」。一個紀念品,雖然能喚起我們對展覽的連結;如果將物質轉換成「體驗」,能向人分享過程、體會,之中彼此收穫和共鳴,相信這也會是未來的一大趨勢。致力於成為文化人的使命之一。


*題外話:突然想到,上週我憑藉一股「沒來由的勇氣」,對所有同學、教授寄送了臉書交友邀請(換言之,內外都看得到我的文章)。但我也期待能互相衝撞出不同想法,讓自己的水池有進、有流出,而不是停滯生青苔;把彼此心中的池子越挖越大、越深。


標題所寫的《深度說服力》,是一本幫助讀者「減少對自己的懷疑,發現與人相處間的良好本質」的書。上個月閱讀之後,發現生活與裡頭價值觀相繼應驗,所以將書中所學、與兩個禮拜的碩一生感觸,匯集成這篇文章。


2020年8月28日

大學班代限定:「連任4年」養成的超能力

/ 2022.06 更新 /
這篇文章在兩年過去,不知不覺成為部落格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我相信找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對於班代都有些疑問及好奇,例如什麼是班代?班代要做什麼?在這邊推薦《你不是在當主管,你在當你自已》也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當班代以前能看過的書,相信它可以協助大家釐清「自己為什麼要成為班代?」的困惑。本書透過寓言帶入情境、很薄,閱讀起來很容易,當然也可以參考我的讀後心得 *點我連結

最後謝謝因為這篇文章而受到勉勵的讀者來信,能夠在你成長的途中盡一份微薄之力我也很高興!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正文吧:


大學當班代的誘因,不外乎是「認識同學、熟悉老師、知道最新消息」。根據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艾米妮亞・伊貝拉的研究表示「你得先像領導者般『行動』,才能像領導者般『思考』」,看似小小職位、持之以恆,它所帶來的成長及改變,是我在大一舉手角逐班代一職中、從未預想過的。

這篇文章會用3點向大家分享,「班代」會養成一個人的能力與特質,希望大學新鮮人們、也能勇敢舉起雙手說:「大家快選我當班代吧!」即便現在的你,已經錯過了當班代的年紀,也希望你依然能從我的故事裡,發覺自己曾經的身影。

▍「麻煩」一點也不麻煩

過去我是一個怕麻煩的人,總是習慣「迴避問題」,以為為人處世「井水不犯河水、便能世界太平」,殊不知「偏偏一個人不想遇到的」總是會主動找上門。前陣子學校出租學士服一事,所收取的保證金、遠遠高過商品本身的價值;身兼班級畢業委員,背負同學的信賴、也有責任去維護同學們的權益,也要對他方所呈現的資訊「永遠抱持懷疑」。

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有同輩幹部、校方師長,我們最後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替代方案(指未歸還學士服,不能沒收全數保證金,應該當作學生購買商品、並將差額退還)即便我不在校園,電話、訊息傳送都很耗時間心力,但正因為「衝突」所刺激出來的「討論」,我們才能更進一步。當然也十分感謝保持開放態度、願意溝通的同輩及師長。

大學,需要練就學生「擺脫奴性」、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一個人選擇安逸,便只能一輩子停留原地。一個人會覺得「麻煩」,是因為心理抗拒,但當我們選擇「接受它」、並將其僅僅視為「一件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們就不會感到麻煩了。也透過一次次地化解衝突,提身自我價值、累積自信,天下就不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UNIQLO儲備幹部是經營者們的夢幻職業,同時我也發現它與「大學班代」的雷同之處。起初我以為UNIQLO店長常常需要調店,是為了避免徇私舞弊、職權過大、或太熟悉環境而自成社群,其實,UNIQLO這項規定——是「為了讓店長不斷接受『新的事物與挑戰』,保持成長的動力。

連任四年大學班代,我感受到自己對周遭人事物太過熟悉,覺得乏味;也正因為更深入了解UNIQLO,才知道「周遭環境、新舊變化」影響很大,「保持熱忱、積極態度」可以透過「不斷解決問題」達成——也是「愛上麻煩」為什們重要、該如何達成的原因。

*透過解決問題,變得不怕麻煩,才能時時保持熱忱。

▍洞察需求,化為行動

畢業前夕,謝師宴(又稱慶功宴),我總是興致缺缺、也不怎麼積極,畢盡我們是一個從二年級就打散班級、分組小班制上課的科系。直到有一天,在限時動態上,看到班上同學與他人的對話,表示對於畢業沒有聚餐、感到可惜——我才得知,這份「需求」或許大家都有,只是隱藏在大家內心沒說。大學班導三次輪替,唯一不變的是我與幹部群;如果我不主動,那何人來主持?

我一如繼往地維持「快狠準」的行事風格、「逾時不候」的叮嚀總是放在消息末端,同學也一直是同系級、配合度最高的一群人。如《破框能力》一書所言:「作為一個領導者,我需要一點神秘感,有時候我可以非常親切,但有時候我也要有個班代的樣子。我的同學會希望我能融入他們,但他們也不希望他們的班代、只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比起同學、我更像「班代」:成了同學與校方的橋樑,一個為「同學發聲、服務」的角色,然而那份距離感——原來,需要我主動靠近。首先我「學會傾聽」,在收錢、登記等等班務上也變得不再匆忙,曾經的嚴謹、無形中造成他人的壓力也減少,我變得更能尋求他人幫忙,處處「保持彈性」、不忘「體諒他人」。平常多付出一點主動關心或提醒,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原本「事情的開始,只是為了盡快結束」;但其實我可以帶著包袱、一項未完成的事情,繼續前進。即便有人忘記或遲來,我們也能包容這樣的不完美,更改、或尋求補救措施。「洞察需求」能「心連心」,漸漸地能建立信任、共同解決、順利交流,在讓人們能「願意開口」之前,我也要先成為一個「讓人們願意開口的人」。學會注意細節所傳遞的訊息和意義。

*當一個人學會傾聽,便能洞察需求,彼此的心才能更靠近。

▍說「別人聽得懂」的話

大學同班同學四散各地,班會參加人數寥寥無幾,最新訊息傳遞老是很急,於是練就我一身「訊息整理、清楚表達」的看家本領。LINE群組是教室,記事本則是佈告欄。

校方給的資訊,我並不會轉貼而已,同學若不理解、我可能還會有接不完的來電。首先要先了解資訊、釐清重點,並將其「化繁為簡」,可以善用「編碼、符號、標題、空行」讓內容「格式化」。相較於聊天室傳遞訊息,「記事本」比較不會被洗版、也能善於「留言統計」。

每當調查事項變「複雜」的時候,我會為了減少錯誤、也讓同學更容易操作,而選擇「投票功能」。核對完畢之後也要做一個表格,請同學再三確認。雖然看似能加速調查的作業,事前卻需要花費時間、心力準備;但在4年的練習裡,我能消化大量資訊、用同學聽得懂的語言,透過文字方式精準表達。

偶爾也會遇到不看訊息的同學,比起告訴他們「答案」、「能夠找到答案的『方法』」更重要,讓同學知道除了班代、自己也具備能力找人(或活動處事)解決問題,效率也更高!在平台上「公開透明」接受每一個人的檢視,當有人向我提出疑問的時候,我也能察覺其他同學、可能也面臨相同問題;我們從來不是上對下的關係,讓同學知道的消息越清楚、才不會罔顧我們互相的權益,也能一同參與、理解。當一個班代,不論口頭還是訊息,都離不開「溝通」的課題。

*我們要說「他人聽得懂的話」,才能精準表達。整理資訊、化繁為簡是很好的練習。


「一日班代,終生班代」

我能在大學擔任「4年、8個學期」的班代,從來不會是靠「我一個人」擁有的成果;這一路下來,受了身旁很多同學的幫助、才有在這邊撰文的自己。

每一次,我都視同學對我所提出的「意見或話語」倍感珍惜,那些從來不是批評、而是希望能「做得更好」的期許。他們坦然直白的建言,讓我注意到疏忽掉的細節、或用另一種角度去應對事情,擁有了改善的空間、也減少我犯錯的機會,變得更謙卑地面對自己的角色。

我體會到一個人做事很辛苦,可是一群人做事,會很快樂、且能力無敵。大學期間,很多人以為我會身兼系學會或畢委會會長,還是親善大使正副隊長,但皆被我所婉拒。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這也不代表所有領導工作非自己佔有,我身旁從不缺有能力、卻還沒有機會被看見的同學,只要能做得好,「是不是我」根本不重要。只是那份重擔,偶爾有群體外的我能幫忙分擔一些,有何不可呢?

即便畢業前夕,朋友告訴我:「其實我大一的時候並沒有投你一票,因為你看起來很兇(氣勢太足?)」倒也沒關係。是大學這四年,磨平了我堅硬的稜角;當人具備一點「雞婆」的精神,不將自己放置圈外、努力的創造連結,便會覺得所做的事情,被富有了全新的意義。

這篇文章除了鼓勵大學新鮮人們:「用『搶』的也要當班代!」,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軟、硬實力;也獻給那些在我身旁的同輩們,是你們讓我有機會體會,希望我能將自己在之中所學,回饋給每個你們。能當大學四年的班代——是我最大的幸運。

2020年8月25日

【UNIQLO 20FW】秋冬新品預覽暨品牌來台十周年展望記者會


相信大家都有參加過「展覽」的經驗,第一次參與「UNIQLO 2020秋冬新品預覽會」我只有4個字可以形容——「心・滿・意・足」。不僅僅是搶先直擊秋冬新品,更是與品牌來場無距離的對話、更深入認識UNIQLO

這篇文章會對「展場設計與規劃、服裝人觀點、新的商品資訊」3個方面分享,帶讀者們用不同視角、一同逛逛UNIQLO 2020秋冬新品預覽會。至於我當日的穿搭解析:點我連結


▍展覽主題


相較於UNIQLO在東京六本木的預覽會——著重於商品全面性的陳列,提供更衣間、不同尺寸給受邀者試穿拍攝。UNIQLO台灣更著重於「訊息的傳遞」:2020秋冬系列・永續城市」,並將設計重點(主題)獨立成一個個區塊,再加上公關講解,讓我們更能了解UNIQLO訴說的價值與亮點。


展區以「口」字型規劃、靠牆陳列,中間的空地讓整體視野更為廣闊,打破空間限制、讓人們能更自在的交流。記者會使用的椅子,換成了圓形矮桌:起初我認為桌子偏低,不適合飲品或倚靠,後來發現——其實矮桌詮釋了品牌與人、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在拍攝時也能夠暫放隨身物品,是相當貼心的設計。

氣氛如圖所見,用「燈光」營造視覺層次,無論是到處跑的UNIQLO標誌、還是UUU印花式的投影,加上燈光顏色的變化,皆具美感和趣味性。根據心理學家肯尼斯‧J‧格根博士的研究,在「光線昏暗的地方,更容易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我們也稱之為「黑暗效應」;相較於UNIQLO給我們白色、明亮的印象,看得出UNIQLO台灣對於預覽會、想呈現親密感的用心。

▍設計新亮點


進化機能隨型、工匠精神高品質、實用設計美學


說到機能,UNIQLO的「輕量BLOCKTECH防風雨抗UV大衣」最為我傾心,論設計:時髦有型,更包辦所有使用需求(好攜帶、輕、防風雨、抗UV),即便沒有折扣,消費者也很願意買單(我覺得我也很需要一件)。


看見上季秋冬很熱門的「毛絨刷毛外套」再現,有種與老友相見歡的感覺!尤其胸口添加口袋設計,因為右撇子人佔多數、而置於左胸前,放捷運卡超方便;拉鍊也用繩子加長,冬天即便戴手套拉扯也更為容易。今年還添加了「禦寒保暖的防風膜材質」,兼具機能與美感,讓人忍不住想放入口袋名單。


「工匠精神」意指對設計和品質的要求。如果不說,或許你不會發現——經典的「毛絨刷毛外套」首次使用了「再生聚酯纖維製成」極具永續意識。其中的「有機蔬果色調」也是一大設計巧思。

熟悉的「毛呢外套」和「超柔棉府綢上衣」則是以70年代的巴黎學院風格為靈感,增加材質磅數、版型加大,款式設計上兼具復古、現代的風格。UNIQLO為了滿足消費者「工作與生活界線逐漸模糊的新常態」,讓每件單品同時具備「ON和OFF」兩種穿搭方式。



以「INES DE LA FRESSANGE」聯名的70年代、法式優雅風格為例:毛衣運用「高科技3D無縫針織手法」製成,一體成型更貼合身型,透過精緻的編織技術製成,非常漂亮。


INES DE LA FRESSANGE聯名系列——在這我不多做贅述,「好收納不怕皺、面料及設計創新」,裙子及洋裝市面店舖已開始販售,親自嘗試後便會被它的美麗所懾服,更受廣大女性年齡層所喜愛!

其中我最喜歡「墨綠色的大衣外套」(因為光線拍不出來嗚嗚),面料質感、領子車工漂亮的讓我陶醉,長度、顏色、設計營造出一種「妙麗知性氣質感」,根本寫著我的名字啊啊啊(穿上完全不想脫下來)。


UNIQLO除了內外衣,漸漸的也朝配飾發展,仿效GU、能在UNIQLO擁有整身的造型搭配選擇。雖然現場未擺放鞋子,但包款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

UNIQLO的價值



還記得2017年,UNIQLO在紐約的發佈會上以策展的方式、展現了他們技術上的進步。原本只能透過影片觀賞,卻在這次預覽會上、能夠更加了解UNIQLO成衣的細節,讓他們為「永續服裝」的努力——更被世人所見。


前陣子,我獲得了我的第一件UNIQLO嫘縈上衣。因為HANA TAJIMA的聯名,除了設計好看、穿在身上的舒適度也很令人滿意。出乎意料地在展區得知:這舒適的面料相當「友善森林」——從木屑取出纖維素纖維,再變成嫘縈紗線,最後成為了身上的這件衣服。

以前我很初淺的認為,「自然纖維」相較「人造纖維(化學方式提煉,例如聚酯)」更為環保,我的畢業作品(點我連結)也以棉、麻為主要素材製作。但透過與UNIQLO的對話中,我獲得了新的觀點:「其實棉麻的大量種植,對土地也是一種傷害,所以不論自然或人工纖維、凡舉世界上的每一份資源,都應該被好好珍惜。」這也是我在預覽會中最大的收穫之一。

*知識小補帖:關於自然、人造纖維 點我連結


雖然古著文化蔚為風潮,多數人仍然偏愛「新的」事物(對於舊或回收還是會排斥)。但UNIQLO不會過分強調可能會產生心理抗拒的字眼,反而透過自身的「品牌魅力」,加上「聯名設計、名人加持」,讓好看又實穿的商品——擁有「更多元的價值」。不外乎包含美感、心理滿足、永續意識。

我深信「永續服裝」非UNIQLO來做不可,不單單是因為技術層面,還有UNIQLO在時尚產業的影響力。由於再生能源需要高端的技術,成本偏高,因而商品價格高的關係、很難被消費者買單;但你是否有發現,這些「永續服裝」在UNIQLO並沒有特別昂貴呢?多虧了全球企業UNIQLO、訂單大的關係,讓消費者可以用最實惠的價格,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相信「永續服裝」這一塊,在UNIQLO未來的發展上,會變得更加鮮明。值得期待。


除了前面有談到的再生聚酯纖維,UNIQLO也減少了包裝上的浪費:例如塑膠袋、白色紙袋改為再生紙袋。現在也可以購買環保袋,但據我在店鋪的觀察中、發現很少有人使用。

而今UNIQLO日本已在販售印有圖案(UT)的環保袋,相較素色更為好看,雖然成本會稍微提高,但我認為之後會變得更多人使用!除了兼顧環保,若像我一樣、不論去哪都會想使用的話(看到很多圖案都想買),對UNIQLO品牌也是一種另類宣傳。希望未來在台灣可以買得到、或疫情結束讓我們去日本大採購吧(笑)


上一期UNIQLOLifeWear雜誌寫道:「在牛仔褲水洗、加工的過程中用水量減少99%」。我不經好奇,如何減少?「只用一個茶杯的水量就能製成牛仔褲」是什麼意思?很幸運地,UNIQLO這次給了我們更詳細的內容——例如「臭氧噴霧洗衣機、石洗、雷射設備」等等。

UNIQLO所印製的刊物《服裝的力量》裡,有詳細的介紹,搭配圖案、簡單明瞭。

2020UNIQLO台灣執行了「羽絨回收計劃」,一般都是用手工分離羽絨和布料,UNIQLO採用TORAY(東麗)公司開發的全自動羽絨分離系統,速度比以往人工快50倍,有助於改善作業環境。清除灰塵、髒汙後清洗羽毛,使用乾淨、可回收的羽毛製成「新鮮安全的羽絨製品」。透夠展示會前後比對,消費者對於品質上更能安心購買。


其中,最能體現「溝通」的展區,非「LifeWear持續進化的極致日常服」莫屬。透過吊掛、懸空視覺陳列方式,十分吸睛且富有層次;搭配服裝,下方還有小掛牌文字解說,能夠輕易了解設計重點。

這些進步和改變,再次證明了UNIQLO相當願意「傾聽消費者心聲」的企業,不斷做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細節。有「增添胸前口袋、拉鍊」的防風外套、「增強抗靜電效果」的羽絨外套、「避免過敏及友善動物」的仿毛外套;也有首次加入「萊賽爾纖維絲質」的連袖針織衫(我當日穿的 點我連結),「3D無縫立體編織技術」等等。

「看似平凡的商品,背後皆隱藏著不凡的細心。」

▍搶先報!最新消息


時尚民主化(U系列)、貼心尺寸(童裝)、居家生活(AIRism)提案


深受人們喜愛的U系列不用多說,進場直奔U展區不意外。

Christophe Lemaire一如以往:以精湛的設計打造「簡約、摩登、永不過時的衣櫥必備單品」。以往只能在網絡商店、超大型店舖(全台4家)才可購買到的U系列,今年10倍店數展開、擴至全台北中南45間實體店舖,皆能購買。(讓我先為UU狂粉們尖叫!!!)

「時尚民主化」是最貼切的比喻,讓消費者能無距離的享受高端時尚。除了可以在實體店舖購買之外,部分特殊款式也有放置樣衣,能夠先在店舖觸摸、試穿,再至網路通路購買。


這季U系列最讓人「浪漫情懷」爆棚的非「嫘縈領結洋裝(七分袖)」莫屬了。將1940年代風格的洋裝,改造為當季時尚寬版的剪裁,無疑是最適合現代的復古風格(對於要選粉咖啡、還是深藍色非常猶豫的我)。這款設計是我心目中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款(自己為服裝取名字)——詮釋了我對它的想像與情感觸動。


「以為差異不大的設計,其實『細節』皆充滿巧思。」比一般領子更大的設計,非常時髦;雙口袋寬版襯衫,將復古男裝風格襯衫、添加休閒元素,略帶光澤、洗鍊風格。「經典牛仔」更不能少,這次牛仔襯衫式大衣,還有當洋裝穿的第二種穿法;公關向我分享的白色羊毛混紡外套、配白色輕便褲,直接讓我為之瘋狂、興奮到不行(光用想像的、穿起來就好時尚我的媽呀!!!)。

內心OS:「奇怪?怎麼打起來,越來越像UU粉的U系列勸敗介紹?」


童裝則開發「160公分」全新尺寸,造福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和體型嬌小的成人。尤其童裝設計都不會太過「童趣」,反倒像是縮小版的成人衣服(例如防潑水連帽外套、法蘭絨格紋襯衫),提供給想要輕易搭配出「親子裝」的家庭;即便嬌小的成年人也能購買,價格也相較實惠。


例如羽絨外套,除了將拉鍊增長、好使用之外,衣領上也做了「拉鍊防夾設計」,憶起曾經被拉鍊夾到皮膚或頭髮的疼痛,這樣的設計貼心又安全。外衣口袋也使用了親膚的材質,衣身裡頭也有內袋。



因應台灣的氣候,一年四季皆能購買到夏季商品:「吸汗速乾的DRY-EX系列、無敵百搭T恤列、涼感舒適的AIRism例列、無壓舒適BRATOP系列、正式休閒皆宜的POLO衫系列」——這造福了一直都很熱的台灣消費者了(喜極而泣)。


而且AIRism也即將跨入居家生活,原本的單人床單即將在9月新增「雙人、雙人加大」尺寸,更首度增加「被套單品」提供全套寢具的搭配需求!備受期待的AIRism口罩,也會於10月初台販售,現在我們就好好期待吧!



UNIQLO 20FW秋冬新品預覽暨品牌來台十周年展望記者會」讓人收穫非常豐富,雖然我知道這並非UNIQLO的全部,裡頭其實深含著更多可能;預覽會與「永續城市」的主題緊緊相依,也帶給人們更多價值與期盼。

相較日本上班族必須穿西裝、皮鞋,台灣穿搭限制較小、也很勇於嘗試「新」的事物。期許在「傾聽消費者心聲」之下,我們消費者、也能與UNIQLO一同做出嶄新的設計。最後祝「UNIQLO台灣,10周年快樂!」

*更多「UNIQLO 2020秋冬新品預覽會」現場直擊影片,歡迎至我的Instagram帳號「動態精選」點我連結觀看。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繼續與讀者們一起逛逛UNIQLO、互相分享對UNIQLO的喜愛。謝謝你看到最後,也希望這篇文章有給你親臨預覽會的體驗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