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3日

【心得紀錄】成大人資長論壇

「Z世代,不僅在服裝上嘗試穿出『自我風格』——連未來願景、工作方式也是。」人資長論壇,是成功大學邀請各大企業的人資長們,分享對指定題目的洞察,同學除了能傾聽不同觀點,也助於了解企業未來的選才方向。以下分為3個段落:「面對變化、個人定位、價值努力」,分享我學會的3件事!「不是立即反應,而是面對變化」11/15風和日麗的週末上午,人資長抵達了成大校園、車停進地下室,卻發現「沒有感應卡」無法搭電梯上樓。此時志工說「要不我從車道上去,拿感應卡下來吧!」花幾秒思考看看:這是好的解決辦法嗎?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接著,人資長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位志工拿不到感應卡怎麼辦?」回到原點。假設電梯是需要鑰匙上樓,先前應該會先配給每個人感應卡,如果沒有、換言之——這裡並不是規劃的停車地點,大家上車、把車開出地下室,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省下等待的時間,不是強求應急之道、而是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人資長就像戰國時期帶兵打仗的將軍,面對無法攻破的城牆,並不是派一位傳令兵回堡壘討救兵,將希望、決定權賭注一人身上,過程存在風險;倘若帶領整個軍隊向後撤退,反而會發現城牆的左側有漏洞、兵力不堪一擊,大家便能直接從此處達成目的。我們遇到困難時,普遍都急於馬上排除問題,卻忘了用更「寬廣、長遠的眼光和思考」去面對。急切並不會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重點」,面對變化、要對症下藥,才能做出最適切的決定。身為決策者,承受團隊責任並為大局設想,「不要立即反應,慢下來,快速、冷靜思考再行動」。*下一步然而,我們要如何培養相同的眼光?此處提供2個方法:試著找自己認同理念的公司、或向前輩們學習,「找到這領域最好的專家,去模仿他、改寫他、然後成為他。」——完全放下自己,把自己當成這領域最無知、最愚笨的人去對待,因為我們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都來自我們的參照物件。雖然這觀念來自《富蘭克林寫作法》,但學習一樣新技能、一個正確觀念,不是同樣都能套用嗎?其二是多多「閱讀」國內外新聞和書籍,試著從中「產出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我們會有「自己的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完全正確,傾聽、接受差異,和不同人討論,提問、激辯產出真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局限,透過不停吸收知識,打破自我限制的框架,就能更有「彈性」地在快速變化的世界怡然自得。「找到自己的個性、身份」「主流是現在,但我們真正要的是看見未來、向未來學習。」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即便收集大量資訊,預測也會失準;了解自身定位,天無絕人之路,總有空隙得以生存。中美貿易戰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可大可小,就像班級裡有四個群體,兩個群體結盟成新興勢力,第三方威脅第四方,若不聽他的話、就要加進已結盟的團體裡孤立他。假設二對二已破局,那第四方僅能獨立當道、與其抗衡。曾經遇強則強,如今美國總統換人,中國抗衡的作為強度會降低,因為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有一部分人想要變強、也會有另一群人對現狀已經滿足,為何要加強力度?所承受的風險是否值得?身為圈外的台灣、和多數分散的獨立小國,迫不得已要選邊站。因應這樣的局勢,我們要如何超前部署?唯有清楚「自己的個性、身份」,才能有對目標、利益做最好的判斷——就是「選擇和取捨」。例如:剛畢業找工作,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覺得什麼工作自己都可以,有什麼公司、就投什麼履歷,千萬封之後卻一個也沒有錄取;以為企業看不到這顆未來閃耀星星,其實他們找的「並不是最優秀,而是最『適合』的人才。」*下一步依照自己的特質和能力,選擇最適合的職涯規劃,「專注」於此,才不會繞了好大一圈還找不到自己。全球思維模式,也能幫助我們向未來學習;試著每週回顧、自省,一天五分鐘短短幾句話、寫下自己還能做得更好的地方,檢討這些行動是否對「自我定位、長期價值」有幫助?先覺察到、意識到,便會有方向可以施力改善。它是不止於現在的成長心態。「聰明的努力」莘莘學子,每天都在問自己「成功是什麼?」、「人生和工作的意義是什麼?」A每天工作10小時,B沒有休息日的工作,難道B一定能比對方更成功嗎?豆漿店天剛亮就開業,我們晚上回家睡覺了才關門,然而,它也不一定賺得有我們多,不是嗎?假設「成功的人工時都很長」——因爲他結合自身「人生和工作的意義」,上班8小時回家也不斷想著工作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快樂,便不覺得疲倦、反而很享受。此時:工作不再是賺錢唯一的手段——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一件喜歡的事。不可否認的,就連日本最受注目的跨界研究者落合陽一在《超AI時代的生存戰略》也指出「work-life...

2020年10月18日

【觀後感】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常常我們欣賞『藝術』,用力地體會、試著了解。但很遺憾的:還是看不懂、感受不到藝文人士所擁有的悸動」前陣子在和同學討論,發現我們都有著相同疑惑。我的藝術家朋友說:「那是藝術家的錯,因為他們的語言沒讓觀眾了解。」但是我也發現,是我們給它的「時間不夠、用錯了方式」——而導覽、影音或文字解說,真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些會從「策展面向」切入,注重空間與觀眾的互動、想要產生的情感連結。這次機會難得,將由「藝術家本人」親自向我們剖析——創作的細節與轉折,幫助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篇文章除了會介紹《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學會從林珮淳老師的觀點看世界,獲得的啟發與共鳴。 什麼是「夏娃克隆啟示錄」?我們可以拆成三個單字:夏娃(女性)克隆(複製人)啟示錄(聖經),有關於「性別、科技和藝術」。展場外的圖文稿紀錄,展現系列階段性的「過程和累積」,相當值得一看背後的漫漫故事。 ▍定義「美女」 在父權社會的文化下,女性從纏足、到高跟鞋、美容塑身,我們無疑一直受「美的標準」框架。曾經有個實驗:英國公司將一個胖女孩的照片發給全世界、十多個國家的設計師,請他們將照片P成最符合「他國標準」最美的樣子(點我連結)然而不同文化下的「審美」都存在著差異。對我來說,「美」和「歷史」雷同,因為我們不在現場、需要仰賴他人的說法——我們相信「有權利的人」說的故事,但他能發聲的同時,是不是還有誰的聲音被壓抑了? 不論西方人的「濃眉、大眼、鼻子高挺」,華人傳統社會的「腰細、胸大、屁股翹」,還是再熟悉不過的「九頭身、十頭身」,雖然上述美的定義較侷限,但這也是台灣一般人對美的普遍認知:而林珮淳老師先用素描勾勒出女性的黃金比例,代表「標準美」的限制;加上「質地」,很像妊娠紋,實則展現「胚胎」和「蛹」的概念,宛如女性受限於身體的描繪。 ▍「科技」反撲新約聖經・啟示錄裡《巴比倫大淫婦》是寓言式的「邪惡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勢力遍及全球的宗教帝國,象徵他是可憎之物的母親,例如以人為祭、縱酒狂歡等淫穢不堪的醜行,最後的下場是遭受「毀滅」。然而,現在我們:不正在被「科技」主宰嗎?「無法離開網路、沒有手機等於沒有保護」林珮淳老師找了有意義的元素、符號代表——那是「666」。 中文認為「666」和「溜」發音相同,我們常說「英文很溜(流暢)」之後廣泛運用形容某件事情很厲害。我在向印尼的朋友解釋時,他告訴我「666」在西方文化裡代表「打電話給『惡魔』」,聖經・啟示錄象徵控制人類的「獸印」。林珮淳老師將這符號放置於夏娃克隆的「頭和手」,影射科技所做到的「臉部辨識、置入晶片」,例如中國的天眼,讓人沒有隱私、被監視和控制——科技給我們方便、卻也帶走了部份自由和權利。 夏娃克隆結合了「3D動態全像攝影技術」,除了展現完美的女體,根據聖經・但以理書《全國大偶像》賦予不同顏色,代表歷史上不同的強盛帝國:金頭(巴比倫)、銀身(波斯)、銅腹(希臘)、鐵腿(東西羅馬)、半鐵半泥腳(基督再來之前的國家)——我們依照部位知道階級,他們驕傲統治、最終被粉碎和頂替,即便精神、文化保留傳遞,也告訴我們「權利」不會永遠持續,暗諷科技對人類來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今昔洞見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打造的黃金比例,透過人體大字型的姿勢、在正方形和圓形上展現人們想控制世界的企圖心,更「充滿人類的驕傲」,也聯想到「以『人』為天地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與現代「桃莉羊」相互應:牠是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動物,也代表人類想透過「科技」創造生命,取代「上帝」造物主的角色;正如夏娃克隆隱喻的「AI人工智慧、機器人」,世代的演繹和《維特魯威人》不謀而合。 不同詮釋!數位藝術 設計需要建立在與人連結的基礎上;藝術是自己內心的詮釋,可以盡情展現自我思想,無須太過牽制。然而當代「寫實」不會比照片強、「抽象」不見得他人能理解,但在林珮淳老師作品之後——加強「研究」的重要,它和「創作」相輔相成,因為用大家理解的事物切入、有理論支持,才能「說服」觀眾。 這個觀念運用在《夏娃克隆系列》階段性的累積,擁有龐大故事、細節富含意義,並透過「錄像裝置、多媒體互動藝術、全像攝影、複合媒材作品」表現。以下將區分為6個展區介紹: 1....

2020年10月4日

The Grace Year《純潔國度》書評

「只要不離開迷宮,迷宮的老鼠想去哪都可以。」——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1985》 「或許真有野獸⋯⋯或許那只是我們自己。」——威廉・高汀《蒼蠅王 1954》 《純潔國度》首頁引述了兩部經典文學的句子,能容易明白故事想訴說的意涵。如《使女的故事》架構在父權社會、專注女性視角,如《蒼蠅王》生存遊戲、野蠻與文明對立,但最可怕的永遠是:生於枷鎖中不自知,同類相殘。《純潔國度》巧妙地融合兩者、加了點浪漫元素,換成我們的語言,適合當今這個世代。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 女性擁有魔力「能誘惑成熟男性離開妻子的床、讓少年失心瘋、讓已婚婦女嫉妒發狂⋯⋯」所以,在加納郡,女性年滿十六歲時,需被動接受適婚男性挑選、參加「恩典之年」釋放魔力,屆時成為溫順的妻子。而這一切——都不是女主角泰爾妮想走的路。 恩典之年將她們隔離於一個營地,看似沒有了社會規範、卻無人能逃離。往日這群女孩,遵從掌權者所設定的標準過人生,直到感受環境艱苦、才能更珍惜別人所訂的規則,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不用為自己負責。「魔力」對男性來說,是青春年華;對女性來說,是好奇和質疑的能力——這也是體制想抹滅的地方,「奴性化」他人、更好控制。 雖說《純潔國度》涵蓋著女權主義,卻不限於此。女性多少樣貌,僅僅是為滿足男性期待:無論長髮飄逸、坐姿端正、溫柔婉約,還是台灣開始發展的除毛或牙齒美白,散播社會訂定的審美觀、與不符合大眾的「恐懼感」,僅僅是商人賺錢的手段。身為女性不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做著男性不會做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內心足夠強大,知道自身價值不止於外貌、行為不是取悅別人呢? 如同從小到大、學校到職場,不能被挑戰的師長與體制不會少;做著相同的事情、被統一標準檢視。生存於其中的我們,若無法改變生態環境,該學會看見、思考;即便受過去框架,害怕撕掉好寶寶標章,最終自己的心——唯有自己能解放。試著尋找自己的根源價值(一件喜歡的事),堅持並做到極致,分享、大膽地說出口,認同的人會相聚、不再寂寞,你會有一項自己驕傲的技能、堅不可摧的自信去面對枷鎖。接下來我們回到《純潔國度》的故事裡。 ▍人心,才是真正的野獸 在營地裡,泰爾妮試著恢復秩序,建造儲水桶、臨時廚房、砍柴;而另一票人以漂亮女孩琪絲汀為首,日日祈禱、說故事,堅信釋放魔力才是頭等大事。「魔力」讓他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而最「驚悚」的部分——是他們對其深信不疑,將想像變成現實,做出惡劣行為也渾然不知。這樣的價值觀,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可破的社會。 一個被洗腦的人,再洗腦了一群人,用威權統治、用恐懼控制他人。當泰爾妮否定他們的言論之時,已經無人相信,反而想把她這「異類」至於死地。如同《蒼蠅王》譯者在導讀文寫道:「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也難逃毀滅⋯⋯」從古至今依然如此。社會上,對超出自己理解範疇的事物時,人們普遍會感到陌生及不適應,並近一步排斥、甚至引發強烈反彈,為了維護堅信的價值。然而這份「違和感」應該備受重視,它是一種「創新的姿態」,創造、接受違和感,不駐足不前,進步才會緊隨在後。 最初女孩們分為被賦予頭紗(能夠步入婚姻者),與沒有頭紗(進入田地工作)兩派人馬,而沒有頭紗的佔多數、泰爾妮加入了這一邊。雖然兩者對於在營地、要優先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異,但泰爾妮帶著人一步步做著維繫生活的工具,卻不敢表示:「威脅對方勢力(琪絲汀)的領導地位」,最後逐漸被排擠於群體之外。讓人不經意地想,社會很現實,比起同情弱者、大家更傾向追隨強者,「多數人」的力量多麽廣大,而有誰能勇氣抵抗? 倘若最初泰爾妮應「明擺對立」,就不會有孤身一人的處境。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爭奪」,承受重量,意指起身對抗、勇敢批判對方錯誤訊息,若非如此行動,則是「默許」對方造謠,跟隨者也無法從兩方「衝突」裡分辨是非。領導者不是被動簇擁,而是主動且積極的爭取和化解危機。——我們以為「孤傲一匹狼」能置身事外,卻也發現:與人們和世界的「連結」永遠無法斬斷。 ▍有魅力的角色 「然而泰爾妮面臨欺凌,仍然勇往直前、堅定立場;當他有機會逃脫一切,也不忘善良、幫助同伴;即便世界和他唱反調,也不害怕表現不一樣⋯⋯」如我在課堂上所讀過的研究:橫向領導者(Horizontal...

2020年9月20日

我在ICID創產所!用《深度說服力》說

碩士開學過了2個星期,社群限時動態天天更新,在創產所「每天都有新的驚喜」!我會因為一個想法、一段對話,情緒處於高點而睡不著(最近還在調整作息),更不想遺留這裡人、事、物,在短短幾天帶給我的啟發——於是透過文字記錄,成為我在創產所:故事的序章。 ▍獨特 這裡齊聚了「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國籍」的人,除了自我介紹、每天都想再多了解身旁的人一點。我依然記得教授在歡迎會的一段話,「我們或許會不喜歡自己的領域,但別忘了,那些經驗、滋養——皆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如果讀者看過我的備考心得,會知道我也有過「在自我懷疑裡、接受自己」的心態轉折,這段話無疑又給了我一番鼓勵及溫暖。《快樂王子》作者王德爾說「做你自己,因為其他人的位置都被佔光了。」 當說話發自內心,便不會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身為「獨特」的人,都有著真實好惡、奇特興趣、驚人執念,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共鳴,因為「多元性」是我們彼此的共同點;也讓他人記住、認識自己,我們便更有機會分享想法、敘述自己的故事;尤其「展現完整的自己」時——我們完全無法預期哪一個部份會吸引人。 我說我是UNIQLO觀察員,UNIQLO馬上成為我國內、外的交流話題;有人從「商業策略」切入、我則從「商品設計」深入,不同專業互動像明鏡,看見他人、也看見自己。當我勇於展現品味、忠於繽紛色彩,才知道不只有我如此癡迷,Marimekko變成對談的契機,這都讓我開心好久;穿著粉紅色、帶著大耳環上課,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喜歡好多事情,不論與人相同、差異,都覺得好滿足。「獨特」展現了自己的價值、創造與人的連結。才兩個星期,讓我「重新愛上時尚」,燃起了對創意、設計的種種熱情。 ▍慷慨 對慷慨的既定認知,你是否直覺想到送禮?其實不盡然,也可以是「付出時間、注意力、耐心,建議、推薦、資訊,或是讚美與肯定」。我遇到的每個人皆出乎意料的真誠,好像認識了很久一樣、感覺終於有人懂,這樣的交流真的很舒心、並獲得互動之前沒有的寶貴東西。 在創產所的羽翼下,營造了一個樂於分享、挑戰的環境。創意產品設計的教授,鼓勵我們提出「瘋狂、愚蠢的點子,即便師長反對也無需太傷心,繼續走自己的路就對了」——因為「創新」本來就會常挑戰人們的既定認知;從古至今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總是與當今世代背道而馳。如果人們贊同這個點子,代表可能其他人都想過了!「創新」是超前部署。 這樣的想法,與Netflix的誕生故事《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That...

2020年8月28日

大學班代限定:「連任4年」養成的超能力

/ 2022.06 更新 /這篇文章在兩年過去,不知不覺成為部落格最受歡迎的文章之一。我相信找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對於班代都有些疑問及好奇,例如什麼是班代?班代要做什麼?在這邊推薦《你不是在當主管,你在當你自已》也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當班代以前能看過的書,相信它可以協助大家釐清「自己為什麼要成為班代?」的困惑。本書透過寓言帶入情境、很薄,閱讀起來很容易,當然也可以參考我的讀後心得 *點我連結。最後謝謝因為這篇文章而受到勉勵的讀者來信,能夠在你成長的途中盡一份微薄之力我也很高興!...

2020年8月25日

【UNIQLO 20FW】秋冬新品預覽暨品牌來台十周年展望記者會

相信大家都有參加過「展覽」的經驗,第一次參與「UNIQLO 2020秋冬新品預覽會」我只有4個字可以形容——「心・滿・意・足」。不僅僅是搶先直擊秋冬新品,更是與品牌來場無距離的對話、更深入認識UNIQLO。 這篇文章會對「展場設計與規劃、服裝人觀點、新的商品資訊」3個方面分享,帶讀者們用不同視角、一同逛逛UNIQLO 2020秋冬新品預覽會。至於我當日的穿搭解析:點我連結。 ▍展覽主題 相較於UNIQLO在東京六本木的預覽會——著重於商品全面性的陳列,提供更衣間、不同尺寸給受邀者試穿拍攝。UNIQLO台灣更著重於「訊息的傳遞」:「2020秋冬系列・永續城市」,並將設計重點(主題)獨立成一個個區塊,再加上公關講解,讓我們更能了解UNIQLO訴說的價值與亮點。 展區以「口」字型規劃、靠牆陳列,中間的空地讓整體視野更為廣闊,打破空間限制、讓人們能更自在的交流。記者會使用的椅子,換成了圓形矮桌:起初我認為桌子偏低,不適合飲品或倚靠,後來發現——其實矮桌詮釋了品牌與人、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在拍攝時也能夠暫放隨身物品,是相當貼心的設計。 氣氛如圖所見,用「燈光」營造視覺層次,無論是到處跑的UNIQLO標誌、還是UUU印花式的投影,加上燈光顏色的變化,皆具美感和趣味性。根據心理學家肯尼斯‧J‧格根博士的研究,在「光線昏暗的地方,更容易拉近彼此內心的距離」,我們也稱之為「黑暗效應」;相較於UNIQLO給我們白色、明亮的印象,看得出UNIQLO台灣對於預覽會、想呈現親密感的用心。 ▍設計新亮點 進化機能隨型、工匠精神高品質、實用設計美學 說到機能,UNIQLO的「輕量BLOCKTECH防風雨抗UV大衣」最為我傾心,論設計:時髦有型,更包辦所有使用需求(好攜帶、輕、防風雨、抗UV),即便沒有折扣,消費者也很願意買單(我覺得我也很需要一件)。 看見上季秋冬很熱門的「毛絨刷毛外套」再現,有種與老友相見歡的感覺!尤其胸口添加口袋設計,因為右撇子人佔多數、而置於左胸前,放捷運卡超方便;拉鍊也用繩子加長,冬天即便戴手套拉扯也更為容易。今年還添加了「禦寒保暖的防風膜材質」,兼具機能與美感,讓人忍不住想放入口袋名單。 「工匠精神」意指對設計和品質的要求。如果不說,或許你不會發現——經典的「毛絨刷毛外套」首次使用了「再生聚酯纖維製成」極具永續意識。其中的「有機蔬果色調」也是一大設計巧思。 熟悉的「毛呢外套」和「超柔棉府綢上衣」則是以70年代的巴黎學院風格為靈感,增加材質磅數、版型加大,款式設計上兼具復古、現代的風格。UNIQLO為了滿足消費者「工作與生活界線逐漸模糊的新常態」,讓每件單品同時具備「ON和OFF」兩種穿搭方式。 以「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