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不僅在服裝上嘗試穿出『自我風格』——連未來願景、工作方式也是。」
人資長論壇,是成功大學邀請各大企業的人資長們,分享對指定題目的洞察,同學除了能傾聽不同觀點,也助於了解企業未來的選才方向。以下分為3個段落:「面對變化、個人定位、價值努力」,分享我學會的3件事!
「不是立即反應,而是面對變化」
11/15風和日麗的週末上午,人資長抵達了成大校園、車停進地下室,卻發現「沒有感應卡」無法搭電梯上樓。此時志工說「要不我從車道上去,拿感應卡下來吧!」花幾秒思考看看:這是好的解決辦法嗎?那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接著,人資長又問了一個問題:「如果這位志工拿不到感應卡怎麼辦?」回到原點。假設電梯是需要鑰匙上樓,先前應該會先配給每個人感應卡,如果沒有、換言之——這裡並不是規劃的停車地點,大家上車、把車開出地下室,問題不是解決了嗎?省下等待的時間,不是強求應急之道、而是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
人資長就像戰國時期帶兵打仗的將軍,面對無法攻破的城牆,並不是派一位傳令兵回堡壘討救兵,將希望、決定權賭注一人身上,過程存在風險;倘若帶領整個軍隊向後撤退,反而會發現城牆的左側有漏洞、兵力不堪一擊,大家便能直接從此處達成目的。
我們遇到困難時,普遍都急於馬上排除問題,卻忘了用更「寬廣、長遠的眼光和思考」去面對。急切並不會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重點」,面對變化、要對症下藥,才能做出最適切的決定。身為決策者,承受團隊責任並為大局設想,「不要立即反應,慢下來,快速、冷靜思考再行動」。
*下一步
然而,我們要如何培養相同的眼光?此處提供2個方法:試著找自己認同理念的公司、或向前輩們學習,「找到這領域最好的專家,去模仿他、改寫他、然後成為他。」——完全放下自己,把自己當成這領域最無知、最愚笨的人去對待,因為我們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都來自我們的參照物件。雖然這觀念來自《富蘭克林寫作法》,但學習一樣新技能、一個正確觀念,不是同樣都能套用嗎?
其二是多多「閱讀」國內外新聞和書籍,試著從中「產出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我們會有「自己的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完全正確,傾聽、接受差異,和不同人討論,提問、激辯產出真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局限,透過不停吸收知識,打破自我限制的框架,就能更有「彈性」地在快速變化的世界怡然自得。
「找到自己的個性、身份」
「主流是現在,但我們真正要的是看見未來、向未來學習。」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長什麼樣子,即便收集大量資訊,預測也會失準;了解自身定位,天無絕人之路,總有空隙得以生存。
中美貿易戰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可大可小,就像班級裡有四個群體,兩個群體結盟成新興勢力,第三方威脅第四方,若不聽他的話、就要加進已結盟的團體裡孤立他。假設二對二已破局,那第四方僅能獨立當道、與其抗衡。曾經遇強則強,如今美國總統換人,中國抗衡的作為強度會降低,因為近幾年中國經濟快速成長,有一部分人想要變強、也會有另一群人對現狀已經滿足,為何要加強力度?所承受的風險是否值得?身為圈外的台灣、和多數分散的獨立小國,迫不得已要選邊站。因應這樣的局勢,我們要如何超前部署?
唯有清楚「自己的個性、身份」,才能有對目標、利益做最好的判斷——就是「選擇和取捨」。例如:剛畢業找工作,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覺得什麼工作自己都可以,有什麼公司、就投什麼履歷,千萬封之後卻一個也沒有錄取;以為企業看不到這顆未來閃耀星星,其實他們找的「並不是最優秀,而是最『適合』的人才。」
*下一步
依照自己的特質和能力,選擇最適合的職涯規劃,「專注」於此,才不會繞了好大一圈還找不到自己。全球思維模式,也能幫助我們向未來學習;試著每週回顧、自省,一天五分鐘短短幾句話、寫下自己還能做得更好的地方,檢討這些行動是否對「自我定位、長期價值」有幫助?先覺察到、意識到,便會有方向可以施力改善。它是不止於現在的成長心態。
「聰明的努力」
莘莘學子,每天都在問自己「成功是什麼?」、「人生和工作的意義是什麼?」A每天工作10小時,B沒有休息日的工作,難道B一定能比對方更成功嗎?豆漿店天剛亮就開業,我們晚上回家睡覺了才關門,然而,它也不一定賺得有我們多,不是嗎?
假設「成功的人工時都很長」——因爲他結合自身「人生和工作的意義」,上班8小時回家也不斷想著工作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成就感、快樂,便不覺得疲倦、反而很享受。此時:工作不再是賺錢唯一的手段——而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一件喜歡的事。
不可否認的,就連日本最受注目的跨界研究者落合陽一在《超AI時代的生存戰略》也指出「work-life balance」已經不符合現在科技、訊息傳達即時的時代,「平衡」轉為「work as life」、走向生活與工作的「整合」;人們以愛好為業、用自己的知識創造另一種收益。
既是事實,然而,我對工時長卻持不同觀點:「工作時間長」應該解釋為——對目標、理想持續努力的過程。如《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一書提到的「高手不只比一般人更努力,也更擅長休息」。我認為成功的人,是「選擇」將時間留給「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輸入和產出,有效率的達成目的。我們習慣了不斷接收新訊息、社交,用忙碌填滿生活,但留一點「空間」,屏除雜音才會有創造力和高效的產出——《天下雜誌》2020教育特刊,採訪廣告權威前奧美全球董事長楊名皓,也是如此回答。
*下一步
如何聰明的努力?其一:我們可以留點時間給自己,日常生活、行為會反應我們的「價值觀」,每日記錄和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一致;數據沒有情感,無法讀懂我們生活、心理的改變,所以永遠記得向人學習。其二:「以終為始」著重於長期目標,而非KPI(關鍵績效指標)所提升的短期績效;「結果」雖然會讓人保持動力、能再改進,但終究都是「過程」累積起來的產物,在行動、嘗試中了解自己,才不會只知道努力。
追求「財富、名聲、地位」是社會告訴我們的,但對成功的定義,只有自己知道;如果不健康、不快樂,再多世俗凡物也滿足不了慾望無底洞,更無法支持一個人擁抱更高的理想。——生活及工作方式沒有對錯之分,找到他們的意義,用「適合」自己價值觀的方式去選擇。
*結語
領英的CEO傑夫・韋納曾經在一篇文章上寫道:「有三個圓,分別代表你擅長、喜歡和有價值的事,三個圓相交的部分,就是你應該去做的。」在職涯的選擇方向,最終掌握權:都在自己手裡——我們了解生態、做足功課,從來不是為了變成「社會、企業」所希望我變成的模樣,而是在試錯、學習、成長裡認識「自己是誰」,找到符合自身願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