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開學過了2個星期,社群限時動態天天更新,在創產所「每天都有新的驚喜」!我會因為一個想法、一段對話,情緒處於高點而睡不著(最近還在調整作息),更不想遺留這裡人、事、物,在短短幾天帶給我的啟發——於是透過文字記錄,成為我在創產所:故事的序章。
▍獨特
這裡齊聚了「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國籍」的人,除了自我介紹、每天都想再多了解身旁的人一點。我依然記得教授在歡迎會的一段話,「我們或許會不喜歡自己的領域,但別忘了,那些經驗、滋養——皆使我們成為『完整』的一個人」。如果讀者看過我的備考心得,會知道我也有過「在自我懷疑裡、接受自己」的心態轉折,這段話無疑又給了我一番鼓勵及溫暖。
《快樂王子》作者王德爾說「做你自己,因為其他人的位置都被佔光了。」
當說話發自內心,便不會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身為「獨特」的人,都有著真實好惡、奇特興趣、驚人執念,這些都會讓人產生共鳴,因為「多元性」是我們彼此的共同點;也讓他人記住、認識自己,我們便更有機會分享想法、敘述自己的故事;尤其「展現完整的自己」時——我們完全無法預期哪一個部份會吸引人。
我說我是UNIQLO觀察員,UNIQLO馬上成為我國內、外的交流話題;有人從「商業策略」切入、我則從「商品設計」深入,不同專業互動像明鏡,看見他人、也看見自己。當我勇於展現品味、忠於繽紛色彩,才知道不只有我如此癡迷,Marimekko變成對談的契機,這都讓我開心好久;穿著粉紅色、帶著大耳環上課,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喜歡好多事情,不論與人相同、差異,都覺得好滿足。
「獨特」展現了自己的價值、創造與人的連結。才兩個星期,讓我「重新愛上時尚」,燃起了對創意、設計的種種熱情。
▍慷慨
對慷慨的既定認知,你是否直覺想到送禮?其實不盡然,也可以是「付出時間、注意力、耐心,建議、推薦、資訊,或是讚美與肯定」。我遇到的每個人皆出乎意料的真誠,好像認識了很久一樣、感覺終於有人懂,這樣的交流真的很舒心、並獲得互動之前沒有的寶貴東西。
在創產所的羽翼下,營造了一個樂於分享、挑戰的環境。創意產品設計的教授,鼓勵我們提出「瘋狂、愚蠢的點子,即便師長反對也無需太傷心,繼續走自己的路就對了」——因為「創新」本來就會常挑戰人們的既定認知;從古至今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總是與當今世代背道而馳。如果人們贊同這個點子,代表可能其他人都想過了!「創新」是超前部署。
這樣的想法,與Netflix的誕生故事《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That Will Never Work)》相同。起初,我是從書中學會這個道理,求學幾個年頭都照著自己想法做,但也感受到在環境中的迥異、以及所背負的眼光,卻從未真有師長如此開口,迷茫年紀有支持,相信壞球也能變成全壘打——變得更加確定「樂於改變,不害怕失敗、錯誤」才是能持續向前的動力。
▍同理心
這陣子很有趣的發現:欣賞他人專業,對方卻頻頻說自己並不是最厲害的。我不經思考著定義厲害的「分母」是什麼?過去我們和同學鑽研相同技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需要一輩子謙虛學習;當一個人活的越豐富時,被取代的可能性降低,是「差異化」消去了比較的基準,才使我們相聚一起。
宛若「小型聯合國」的創產所,很多元,我們保留自己獨特的一面,更在「與眾不同」裡尋找共通點、「注意讓每個人可以團結起來的地方,而不是凸顯差異」。將我和他,變成了「我們」。
「同理心」不代表抹滅自己的存在,而是先了解對方是怎麼想的。
團體討論開始慢慢進行,多聆聽、少評斷,走出了熟悉圈,從「對方觀點」看事情,不僅突破各自為政的思考方式、也刺激出更多想法。和不同背景、專業的人合作,更重視把事情做好、創造有價值的成果。我還在學習如何提出有趣的問題,自然地懷著好奇心、不論對人對事,覺得什麼都很有意思。
與同學互動裡,讓我產生更強烈的想法:深耕「台灣文化」,盧建章導演《感動才有影響力》曾寫道「全球化就是在地化,和別人交換、就是要交換『不一樣的』」!探索未知的一面,每天讓我無論上課、下課都激動不已,不忘這埋於內心的小小揠苗。
▍深度
來自愛沙尼亞的同學,有段自我介紹特別深刻:簡報點開了Google地圖、他所吃過的「臭豆腐」地標遍佈台灣,堪稱比台灣人還懂的「臭豆腐專家」。臭豆腐所創造印象、對話連結很成功,例子雖然簡單,同時我也看見了另一件事情——深度。學習做「好」,追求熱愛的興趣、而非嗜好,「重視和努力提升技能」,不是輕鬆消遣、是「刻意練習」的活動。從愛好者、變成專家。
引述Muhammad Ali一段話「只要我滿腦子能想像,心能相信,就能做到。」
「琢磨技能很重要」,重視品質,會展現技能和專注力,人會認真、嚴謹、追求專業的把事情「做對最好」;不是花招捷徑的任務取向,而是培養好習慣、性格特質的技能取向。倘若結果少了過程、便會失去魅力;也正因為困難、複雜的「過程」,故事才會精彩、才能鼓舞他人。
然而,鼓舞他人不代表自己永不犯錯,我們皆為凡人,只是盡最大的努力依循個人原則過生活:站起來以行動實踐信念,提供一點有價值的東西給需要的人,重質大於量、把重心放在能產出最大效果的活動和組織。我也會將未來求學、闖蕩、實現夢想的「過程」——持續記錄於此。將想像變現實,認真對待生活的每一次感受。
開一扇窗!文化與創意產業
教授分享了一段她的故事:一場以「花卉」為主題的藝術展覽,結束之後,她和一般人一樣,滿心期待到紀念品店、預想著買到花卉的周邊商品,可能是馬克杯、 T恤、筆記本……但這些東西都沒有出現。直到在結帳櫃台上,發現了「一包包約30元不同花卉的種子」,這也是她盡所能、找到最相關的紀念品了。為什麼?我相同震驚。
路邊鮮花,你是否看過它最初的樣貌呢?買了種子的人,接下來會買盆栽、把種子種到土裡、澆水、每天觀察種子發芽變成花……這過程會讓人「真真實實地去體驗生活」、去享受美好,也是藝術展覽想帶給我們的。而這就是文化。
我不可否認一場活動,背後能創造的商業價值;結束之後,都會想「留下些什麼」——我也如此。憶起好幾年前慕夏來台展覽,他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我幾乎買遍所有紀念品,卻都存於寶盒捨不得使用;後來發覺,一本作品介紹書籍,已足夠珍藏。
教授的體會,也讓我重新思考「一件事情『背後的意義』」,我們每天打開五感、用力感受生活的細節,是否能創造出「物質以外」的「心靈滿足」。一個紀念品,雖然能喚起我們對展覽的連結;如果將物質轉換成「體驗」,能向人分享過程、體會,之中彼此收穫和共鳴,相信這也會是未來的一大趨勢。致力於成為文化人的使命之一。
*題外話:突然想到,上週我憑藉一股「沒來由的勇氣」,對所有同學、教授寄送了臉書交友邀請(換言之,內外都看得到我的文章)。但我也期待能互相衝撞出不同想法,讓自己的水池有進、有流出,而不是停滯生青苔;把彼此心中的池子越挖越大、越深。
標題所寫的《深度說服力》,是一本幫助讀者「減少對自己的懷疑,發現與人相處間的良好本質」的書。上個月閱讀之後,發現生活與裡頭價值觀相繼應驗,所以將書中所學、與兩個禮拜的碩一生感觸,匯集成這篇文章。
想請問春菜大大~
回覆刪除「同理心」這個小節中,其中有一句——
『當一個人的越豐富時,被取代的可能性降低,是「差異化」消去了比較的基準,才使我們相聚一起。』
我非常喜歡!也覺得值得深思!
想請問第一句「當一個人的」後方原先應該填入什麼詞才讓整句更完美?
是「經歷」?抑或是「思想」?
想知道以您的方式是如何表達這句話~
首先謝謝你的留言!我想指的是「活的越豐富」,正包含你說的經歷、及思想。累積生命帶給我們多面向的體悟,並永遠對已知抱持懷疑、未知抱有好奇,便會發現世界如此多元有趣、處處皆有可能。最後也祝福你開創屬於你的豐富人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