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風格設計師山田節子說:「有的流行真的是時代所需,重要的是必須看透這點。設計師也應該親臨賣場,擁有自己的顧客。製作者應該了解產品的未來所向。」
以往大眾對「流行」一詞總帶有著負面的刻板印象,然而它更反應了社會變遷、以及對人們的影響;品牌一面了解世界局勢、也積極與消費者對話。同時也意識到,一昧迎合地方的話,會無法有創新的產生;但若不顧地方狀況,只是一昧地往前衝,也無法產生由下而上的成長。因此「調和」兩者成為了關鍵角色。
UNIQLO圍繞著品牌價值「LifeWear」,透過簡約、高品質、具美學意識的服裝,滿足消費者,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帶著這份心,築起與顧客之間的橋樑,沿途的花草地景都涵蓋其中。事實上,並不是設計師揮毫創造力就能被市場買單,有個多數人不曾聽聞的「商品計畫部」連結眾人、扮演商品決定性的引導指標。
大解密!商品計畫部(Merchandising)
關於商品計畫,我認為它是這樣的過程:「研究、調查、驗證、解體、編輯、再建築、輸出」,與人們常說的「做設計、做研究」雷同,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概念,運用在輸出以前的六個步驟,將其中被隱藏的、看不到的部份,賦予具體的形狀。在商業中則以「年度、季節、月份」三個面向,計畫商品販售:首先必須維繫到「品牌價值與目標」,產生短、中、長期策略,計畫三年男、女、童裝商品,以及裡頭的預算和成果,最終完成商品構成(*意指考量到「整體搭配」需求,販售不同品項例如上衣、褲子、外套等等)還有季節行銷推播,計畫商品在發售前期、後期要賣多少百分比?並從過程中不停修正,發現新東西、再提案——是一個週期性「循環」。月份販賣計畫,上篇文章有提到PDCA(Plan/Do/Check/Act),也是裡頭常用的工具。
商品計畫像「溝通者」聯繫著大家,它連貫了「實體/網路店舖、市場、海外事業體、設計師生產部、日本總部、陳列」,包含「市場活動連動、設計師溝通、合作款選貨、實體/網路店舖銷售聯動、供應鏈連動、世界團隊合作與海外出差活動」。
看似繁瑣的作業項目,也間接印證了未來人才需具備「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全球企業「標準化」裡如何尋找「個性」呢?對我來說,全球化是一個「集結許多在地化」的收藏箱,皆來自我們如何理解周遭世界,下一段會詳細分享之中的Know...
2021年5月30日
2021年5月10日
2021 UNIQLO漾學堂: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
前言:如何成為「UNIQLO漾學堂」學員?
UNIQLO漾學堂針對大專院校學生(含碩博生)開設三堂線上課程,活動已經舉辦第二年,也在各校交流版、校園大使的社群平台上擴大宣傳。鑑於網路上對於「成為學員」少有資料,在文章開始以前,我先來簡短分享報名過程。
表單除了填寫基本資料,主要分為三大主軸「活動經歷、工作經驗、申請動機」——需要敘述活動/工作經歷中自己的職責與貢獻,申請動機則分為兩題「為什麽UNIQLO該錄取你為漾學員?做為台灣的一名消費者,你期待UNIQLO能為台灣再創造什麼價值?」上述皆為書面審查,僅需花些時間填寫表單即可(當然越詳細越好,可以幫助UNIQLO認識申請者)。按下送出鍵等待結果,就完成報名囉!
UNIQLO的人才育成不僅針對社內員工,也擴散到在學中的莘莘學子之間。漾學堂能讓學生近距離對UNIQLO提問、了解企業的價值與成功心法;無論是否加強學生入社的嚮往,但也幫助我們探索自己、面對未來職場搶先佈局。這機會很難得,雖然課程不對外公開,但希望能透過「輸出就是輸入」的概念,課後反思,互相學習,隨著UNIQLO進步成長。*文章接下來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天心態、經營者怎麼做、人才定位」及總結。
DAY1,第一天心態
▍堅持目標,不停改變
第一堂課《成為經營者從零開始》,十分契合亞馬遜貝斯佐「第一天心態」的概念。牢記自己的初始價值觀(為何開始?)並聚焦於目標。維持在第一天心態需要「耐心實驗、接受失敗、播種、保護幼苗,滿足顧客時感加倍努力」。
每一個人都代表一個世界,有著自己對圈外的認知;然而,現實中很多「證據」會衝撞我們既有思維,我們需要隨時準備拋棄錯誤的想法和信念,這比從直覺或本能下的結論更加可靠。「學習心態」與辨別能力,能協助我們敞開心胸、接收新事物與更多可能,同時也是「不停挑戰與創新」的另一個代名詞。
▍經營者思維
UNIQLO全球儲備菁英因為「重視現場」的核心精神,每個人都需要以成為店長為初始目標。講師張育綺店長提到:「最基本的基準與章法就是關鍵,越是稀鬆平常的日常業務,越是未來成為經營者的『累積』」。重點不在於成為未來經理人前,自己在做什麼事,而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自己在做的事情;「經營者思維」讓平凡無奇的事情,賦予另一種解讀,能切換不同觀點。
例如在店鋪中一個人可以同時具備很多角色「供給者、消費者、經營者」還有自己本身,會發現不同人的購物習慣、身為店員或消費者面對的困難、自身能如何解決改善等等。不僅切入核心並互相「同理」,才不會迷思在自己的想像之中。我們可以從書中學到不同人的想法、經歷不同的人生,這些知識的流通,減少們一次次犯相同錯誤。向「過去」學習依然重要,但有些事情是文字無法教會我們的,唯有身體力行、親自體會、從中觀察,產出自己的洞見。將每一次失敗,也視為一種機會;每一次的不可能,視為一種改變;每件小事都是成長的基石。
▍誰是經營者
張育綺店長用「通才」來比喻經營者,非常好懂;在店舖裡需要達成「顧客滿足、營業額利益最大化、培育部下」的目標,顧及「商品、賣場、人事、損益、營業額、業務」六大管理。經營者具備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能夠整合,並在客觀分析評估中下決策。
有人具備將一件事物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有人能統合許多複雜瑣碎的人事物。經營者的概念:是我們「不限縮」自己,從萬物中提升自己經驗值(可能會有金融、人資、設計等等),每件事情皆能成為與其他人事物的「基礎和接觸點」。不僅協助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助於理解他人、與不同領域溝通——好比「要人聽自己說話,要先成為能傾聽的人」。成為「經營者」不論喜歡、專注的事物有多少,每個人都能挑戰自己的無限可能!
經營者怎麼做?
▍先做「人」,再做店長
生活裡不凡聽過不少長輩談論著,現在主管一個一個比自己年輕;身為全台最年輕(24歲)的張育綺店長,面對「較年長、較資深」的團隊成員,如何使人信服、並帶領團隊呢?他將他的領導風格「構足信賴關係」分為三個類別:專業信賴、個人信賴、動機信賴。
專業上,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謙虛是「承認自己的無知」,而且有意願「想要知道」;個人方面,要清楚「自己帶給團隊」的感覺是什麼;動機則是面對問題對事不對人,主動協助解決同事的困擾,定期面談了解每個人、賦予一個互動的窗口。帶領團隊、與人相處的方法百百種,但道理皆相同:「帶人要帶心」——去年漾學堂《成功店舖的經營哲學》*點我連結 也提過,「年紀、生活經驗、跨國文化」雖然有差異,但本質上「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先懂得做一個「人」,和每個「個體」相處,那些看似是框架的認知,就不會是令人擔憂的事情了。
▍組織分工
從20人到60人的團隊,課堂雖然沒有案例分享,但「組織分工」的概念是意識到——當事情越來越多,人是無法獨立工作的,透過團隊分工才能有效達成目標。其實不僅經理人,連國家成長都雷同:《長岡賢明與日本》一書中寫道,過往設計過於集中東京,失衡會越來越嚴重,唯有不同區域也跟著發展,才能帶動國家整體水平的提升(也與「地方設計」一詞有些關聯性)一群很厲害的人,與一個很厲害的人相比,雖然走得慢但能使「大環境、群體」一同成長。圖片引用自《地方設計》。作者蔡奕屏,果力文化出版。(我今年最喜歡的書!)
校園中一個班級也是一個小型組織(雖然沒有賺錢的壓力),就我個人經驗:1對60人並不容易,但在觀察周遭後,可以發現團隊中會有「各自較要好的小群體」,當班代交付小圈圈裡其中一人(不論是否為核心人物),他們都能再帶來一群人、甚至做事效果更好。不必強行分開他們,而是在最有默契的情況下安排。釋出自己的權利給他人(也會從旁協助支持、成為他們的依靠),一個人的重擔得以分擔,團體也能完成獨自一人無法達成的任務。
▍思考「計畫的可行性」
課堂中提到運用「PDCA」達成目標,PDCA循環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Deming提出,包含四大概念:計畫(Plan)、執行(Do)、審核(Check)、行動(Act)。思考「計畫的可能性」,也是「職場與校園」之間的差異之一:
2010年有篇論文談論著《學術圖書館的創新,顧客放哪裡?》寫道,顧客相較身為資訊來源、使用者,成為「共同創造者(co-creator)」比較困難。即便我們能與經理「直接溝通」,但上面還有決策高層,經理除了蒐集、塞選,花費更多精力在使點子有「更高的有效性」才能使說服高層、落實計畫。
雖然結論在此案例中,消費者的角色在創新部分只佔20%,間接點出我們有「Why」、也有「What」,卻少思考到「How」,就是落實。點子沒執行,永遠只是點子,雖然「怎麼做」的方法也能充滿創意,但PDCA的概念不僅能運用在管理,也適合在就學期間將自己的想法有「更多、更遠的延伸」。
人才的定位
▍UNIQLO想要的人才
這是繼去年人資長論壇*點我連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