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英國實習#07】在英國社區藝術策展!飛進費倫大廳(下篇)

英國實習的第三系列文章以「藝術策展實務」為主題,分享不同思維及文化交流共創出的火花;種種難關,也都成為我們重新學習的敲門磚。上篇《英國實習#06》以「有意義和目標策展」及「創作留白」兩個子題分享「飛向費倫大廳(Fly to Fearon Hall)」展覽如何產出的故事,以及籌備過程我們遇上的挑戰並如何克服*點我連結下篇接續以第三個子題「與人高度互動」著墨展覽期間,藝術及設計思維碰撞出許多互動性的巧思,並以兩件作品為例子詳細分享。文末附上實習生團隊編輯的地方小誌《巢報》(NEXUST)線上閱讀網址,裡頭有更詳細的展品及觀點介紹(還有人物採訪喔!)。▍與人高度互動實習的最後一週,我們依然是多頭馬車進行展覽空間規劃、展品創作、籌備台灣美食外交(煮家庭料理給二十位英國親友們),從產出內容、編輯到送印地方小誌《巢報》等等。回想起來真不可思議,我們竟然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英國藝術家、實習機構的協力完成了上述所有任務。由於費倫大廳有些時間會租給不同團體、或課程使用,我們的籌備空間除了宿舍以外,常常處於流動狀態;就連開展當天「飛進費倫大廳」的展覽空間直到下午三點咖啡廳還在營業,最後只有三個小時可以佈置超過十五件藝術作品。過程壓力及挑戰伴隨,有一點戲劇性(比如風把佈置好的東西又吹跑了),直到開展的前一刻每個人都還在喬東喬西。就像在業界裡,我們也會遇上沒有充足的預算去完成一個人想做的所有事情,時間、資源、人力是常會面臨的限制條件,但除此之外,周遭的一切都是我們能自由發揮空間!當設計遇上藝術在英國藝術實習的日子裡,我們都在向不同領域學習。杰奎老師作為藝術家、策展人、計畫的大家長,她談起藝術領域是「有機生長(Organic)」,而從規劃設計學院出生的我們無意中不斷重複的整合方式是「安排組織(Organzie)」一語精闢道出「藝術的有機、設計的組織」兩種思維,它們既相同又相異,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飛進費倫大廳」展覽本身正是兩種思維的共同創作。五位來自台灣的跨領域藝術實習生背景不同,卻要快速合作產出成果,本來就很有挑戰性,但團隊人數少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和自由度很高。我喜歡「有機生長」能恣意發揮讓我很快樂;然而到了後期事情變複雜時「明確分工」有其必要,如同縝密規劃、龐大組織,清楚責任並各司其職、各取所長。我常常說我是團隊裡那個「救火的」,我們也不斷地接住彼此。說到展覽裡最設計思維、又或者藝術及設計融合的部分,莫過於「床單企劃」和「火鍋詩籤」,因為兩者更加著重觀眾參與、互動、及體驗。接下來就讓我來一一說明。床單企劃研究顯示「創意的想法,常常發生在非正式談話裡」,床單的概念也出自於此。不只呼應展覽主題「飛進費倫大廳(Fly...

2023年10月11日

【英國實習#06】在英國社區藝術策展!飛進費倫大廳(上篇)

還記得教授第一堂策展課說:「如何策展?最好的學習就是實際操作、親自動手去策一個展!」讓教學不停留在理論分析,更移地到了英國社區來實踐。展覽並不單單只是成果發表,也融合了我們在當地居住超過一個月的生活,跨文化、跨世代、跨學科交流帶來的啟發。歡迎從第一篇文章《英國實習#01:大人的藝術課!與藝術家共創作品》開始閱讀,協助讀者了解實習過程的起起伏伏與完整脈絡。系列文章的第三個主題將透過「藝術策展實務」分享不同思維及文化共創出的火花!|前情提要|在英國的藝術實習計畫裡,我們參與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坊,每個實習生的個人創作也是與英國藝術家杰奎・蓋倫(Jacqui...

2023年9月30日

【英國實習#05】從教育到如何相處互動?英國兒童藝術工作坊(下篇)

在英國舉辦兒童藝術工作坊的文章分為上下篇。本篇將著重於「舉辦過程、活動結束」的經驗紀錄與自我學習,聊聊面對小朋友、跨文化舉辦工作坊時會遇到的挑戰和克服方法(文末附上「重點整理懶人包」)。如果還沒看過上篇《英國實習#04:英國兒童藝術工作坊,結合台灣文化的靈感提案》討論「內容主題和事前準備」歡迎點我連結。現在,就讓我們繼續回味那風和日麗的上午吧!二、過程中與小孩相處互動我們提早半小時預備,為提早抵達的參與者準備。時間很適合和他們聊聊天,就像英國文化裡常說的「Small Talk」,指在正式社交場合前的閒聊。介紹一下自己,問問每個人的名字、藝術經驗、參與動機等等與工作坊相關的問題。有研究顯示,活動之初透過短暫的對話來讓周遭的人認識自己,不只了解對方狀況,也有助於提升聽眾對講者解說的注意力,讓整個活動及互動更加流暢。兒童藝術工作坊也是如此。對比兩場工作坊有無放背景音樂的觀察,「有背景音樂」確實讓氣氛更好;團隊夥伴才華洋溢的幫所有藝術實習生、也幫兒童現場「似顏繪」名牌,是非常可愛的破冰巧思。▍有簡入深在「雕版印刷工作坊」中我們由模具向下壓、用筆直接畫圖開始教學,再進階到裁切保麗龍板、混色或不同色塊印刷的內容。「面具製作工作坊」則是先從用水彩筆著色,再到剪黏、製作立體造型的版本。講解操作步驟的時候也透過白板上圖解輔助教學、彌補語言落差。通常「自己動手做」勝過千言萬語,所以我們都會帶孩子先自己操作一遍;玩得差不多後,再把大家的注意力叫回來,示範新的創作方式。因為參與者的年齡很廣,有四到六歲的兒童、小學生、和國中生都有,為了避免高年級學員覺得太過簡單,我們也會到旁邊告訴他們可以做除了壓模以外、任何自己想做的創作方式。此外,作品展示區分享了我們以不同手法嘗試的成果、保麗龍模板範例,提供一些靈感。如同英國藝術家帕夏・金凱德(P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