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傳送門點我連結越消沈的時候,越要學會笑得開懷|Photo by @rockleonaz▍排解壓力打開車門的第一句話是「我論文卡住了,我想去廟裡拜拜」但在車子抵達前,我的煩惱又煙消雲散。我們習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來排解壓力,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都能這麼順利;有時候,即便休息,論文在腦海裡依然停不下來。於是這裡整理了同學與自己的各種舒壓方法。在寫論文的過程,每次我都會定「兩小時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通常又會拖個半小時才停下手上的工作);會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漫畫」大概半個小時。然後睡個40分鐘的午覺(綜合休息時間約一個半小時)之後繼續寫。晚上吃完晚餐,會再寫一點點等消化,然後跳個35分鐘的有氧瑜珈,洗完澡之後偷懶一下睡覺。|私房清單,有氧瑜珈|20...
2022年2月27日
不寫論文的日子(上)
女孩推開六樓辦公室大門,沙發遞上最溫柔的邀請,一坐下,便迫切一吐論文壓力排山倒海,宛如擱淺的魚終於碰到水,唯有獨自哭泣才能呼吸。教授滑鼠點開了桌面word檔,是一張對照研究階段的人生表格:「文獻探討,如同了解求新求變的世界……」話語聲在空間裡擺盪著。那個女孩,也是我們,一個離畢業不遠的研究生,論文成了最愛也最恨的行囊。這篇文章紀錄了碩二上的自己,與四個月為了論文提報的種種發生。雖然就讀的系所,總是超乎一般人想像,但希望文章在未來有人問起、或面臨相同階段時,能有著共飲咖啡的輕鬆感、說起那還沒被時間帶走的記憶。*全文透過時間軸貫穿,以前、中、後期分段,並加碼附上過程中的解憂書單之前,不倒翁跌倒再站好▍尋找題目在指導教授的關愛下,意會到「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十分重要。東京奧運結束後,每日試著在過往論文中「找到缺口」——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卻時常發現自己的疑問早已被解決。過程中換了不少研究領域,藝術與時尚、插畫、視覺陳列、美學、共居……即便興趣廣泛,假如對一件事情缺乏「更深入理解的慾望」,便容易陷入停擺,無法再下淺。連日夢到牙齒斷掉或搖晃,半夢半醒中還不忘確認自己牙齒完好,據說這是壓力的寫照,雖然當下並不知覺。八月剛好能與同學準備《台南設計獎》暫時抽離自己。開學日將近,我們討論更加頻繁,不乏談起對論文題目的苦惱,試著說出我那模糊概念。問題接二連三,即便是「研究這題目了無新意」也總是能為我輸氧,持續努力不在未知汪洋裡沈船。不是面有難色,只是在陷入苦思,直到某天接到同學的電話:「有時候,旁觀者看得比自己清楚」。我才注意到「自己持續做的事」寫文章和閱讀,刊物與地方設計說不定才是真愛——即便中途放棄過,但總是會被找回來。於是它成了我第六個探索領域。結合我們在《台南設計獎》的想法,以「圖解葉石濤作品,拉近與台灣文學的距離」為題的創作型論文,但過於龐大及抽象,這是論文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思索題目的日子,更常造訪書店,佇足社會學及文化研究分類之前,或許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哲學分類在哪裡。化不掉夾雜酸梅的麥芽糖,正是我想法掙扎的面貌。夜晚,我向家人提起在書店不經意的發現:一本奇特的書《小說藥方》,還有我從未聽聞的「書目治療師」。聊起了這本書更多內容,爸爸說「這很有趣、很特別、沒聽過」我便網路下訂了它——而這正是我與書目療法的初次相遇。沒有模板;靈光乍現,其實是由一路拉扯一邊攀爬堆疊。同學告訴我「尋找論文題目是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我們皆在尋找題目中自我對話,為「喜歡」抽絲剝繭,認識我們是誰。|找題目,遇到的書單|《哲學解剖圖鑑》小須田健著,楓書坊文化出版——和傳統時間軸的敘述不同,以「主題式分類,連結日常疑惑」並給予人生一點小建議,讓哲學初學者不經意愛上哲學、應用在生活之中。《社會學超圖解》田中正人、香月孝史著,野人文化出版《圖解心理學大全》田中正人著,商周出版——以圖解方式快速理解社會學、心理學理論的工具書。《共享經濟如何讓人變得幸福?》三浦展著,時報出版——借鏡日本,了解消費文的改變,以及當代「人們」追求的是什麼?《剛好,才是最好》甲斐薰著,臉譜出版——「剛好」以「製作量與價格、重新與顧客連結、改變運送方式」切入案例,讓人體會在這事事易取得、爆炸的時代,找回屬於自身(品牌)的價值。《小說藥方》Ella...
2022年2月13日
【台南設計獎】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下篇)
這篇將接續《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上)》,還沒看過上篇的讀者先可以 點我連結 了解地方園叮的組成到計畫本身,以及團隊內部整合的學習秘辛。▍向外說服、溝通合作簡報提案台南設計獎除了書面審查,也需要提案簡報。比起向人說明自己的作品「多好」,若對象無法理解,反倒成了無效溝通。舉例來說,對會玩遊戲、與沒玩遊戲的人,因為理解不同,說明方式也會不同。在無法理解評審背景之下,我們透過生活周遭的案例(例如寶可夢)比喻、切入,使「第一次聽到這想法」的對象能快速「聯想及帶入」。準備|為了轉化成評審能理解的語言,我們也試著對周遭親朋好友說明;為了確保內容邏輯是否循序漸進、有說服力,我們不只換位思考、假裝自己是老闆自我挑戰,也向有評審經驗的師長尋求建議;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提案,我們互相練習、調整,同時建立信心。在第二階段決選開始前,在隔壁咖啡廳消消暑氣上場|提案當日採「實體、線上同時進行」,我們帶著耳罩式耳機發表(宛如遊戲實況主播?)當60頁的企劃書要用10分鐘講完,我們以圖像式整理簡報,口述針對理解脈絡說重點;最終Q&A時間,從評審好奇的地方更詳盡、完善的回答(PPT避免過於簡潔,兼顧內容深度及細節能輔助記憶和Q&A回答)。當日透過三人輪流提報,更改節奏、變化保持觀眾聆聽專注度。在初次面對面商業提報裡,我發覺不必隱藏「自己是誰」,因為這樣更顯「人味」。無論我們來自哪裡、念什麼學校皆能很快使聆聽者有親切感,開啟共同話題、一個人的心,進而理解內容。評審能對於想法產生共鳴,我們十分欣喜也感激;更在不同領域的評審立場中,理解在意的點不同,學習未來該如何溝通。雖然時間一如繼往緊湊,但在這輸出的過程也獲得預料之外的心得。後期合作獲獎後,因爲台南設計節相關宣傳、籌備、活動而與不同承辦有聯繫。雖然溝通十分瑣碎、也需要為《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重複說明。過程中我們理解市府單位的期望,同時也學會辨別現階段的「先後順序」表達身兼論文口試的研究生角色。政府單位|最大的困難是面臨短期目標不同:身為「創作者」偶爾會對內容被失焦忿忿不平,結合「認養模式的遊戲化平台」也無法一夕完成。然而向組員學習的過程中,「現實社會」遠比所想的還要複雜——試著以市府單位的不同立場思考,能夠部分妥協、另尋方法、提供他們需要的素材。有個小朋友主動將他繪製的蝸牛作品留在蝸牛巷,除了能帶親朋好友一同欣賞,還實踐了公共參與。(我們激動地喊「他們懂我們的理念!」)在蝸牛巷的愛意特點心店裡,可以看見泰國同學所繪製的蝸牛裝置藝術例如,平台無法快速建立,那換個方式「先從能著手」的後期計畫進行(如修復工作坊),用不同說法呼應認養概念。還有,比起校園,職場需要「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但深入發現的是單位對「蝸牛巷」最初原創單位的尊重和用心——點出為人處世的道理格外重要。不同媒體|我們經歷了不同媒體的採訪,上了漢聲廣播電台。對於單一媒體,雖然有提供新聞稿,但首要確認記者的採訪「有多少時間」,在時間內有重點的講完整個企劃(有提案簡報輔助),如果記者有不理解或好奇的地方、會再詢問,通常這過程只有約10-15分鐘。不只展覽文宣、內容設計,就連整個空間(木製牆面、地板、門及蝸牛門把)都是由團隊成員企劃及製作後期面對一群媒體時,著重「設計話題」並具體呈現,例如在點心店有一個「蝸牛巷的8個為什麼」小展覽符合與當地共享的概念等等,幫媒體尋找能報導的內容和亮點,我們不斷向大眾溝通、傳達。在公共關係裡——「免費的最貴」因為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比預想的多用心、多做一些是關鍵點。相較起來,廣播台的經驗就比較輕鬆,與主持人像聊天一樣。【練習參考】著眼細膩的「溝通方式」宛如三明治,以婉轉的語言與為人著想的同理心佐料。傾聽能理解對方,對話過程像他人與自我拉扯;而團隊的好處,在於有夥伴、有支持,我們結束開會還會再討論,除了是個體的一種抒發、思緒整理、也能以不同面向去反思,別人總是帶著我看見不一樣的眼光。台南設計獎的頒獎照片出自團隊御用攝影師李歐之手,現在也是地方園叮成員之一喔!/Instagram...
【台南設計獎】地方園叮X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獲獎之外(上篇)
2021年由台南文化局籌辦的台南設計獎,揮別以往文創商品徵選,轉為以《簡法臺南:老巷新弄》命題的概念案——使一群暑假因疫情取消計畫的研究生們,集結參賽。如今從「準備——提案競賽——到後期活動宣傳」已經過了半年,相較長時的討論及準備過程,獲獎本身宛如一夜美夢。俗話說「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正驗證了這項計畫本身、以及它帶來格外精彩的求學生涯。這篇文章將娓娓道來一路心路歷程與《蝸蝸落地認養行動計畫》。不論嚮往團隊合作的歸屬、還是參與地方設計的懞懂和好奇,期許讀者在這篇章能找到一絲實踐心法。本文章將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說明團隊組成到計畫本身,和報名動機。第二段,分享學習「在團隊內部整合、向外溝通中提升自我價值」,並附上練習參考。第三段進入結語。地方園叮!疫情線上創業,到「認養行動」蝸蝸落地「地方園叮」由在台南念書的新竹人、高雄人、台南人、宜居台南10年香港人組成——為什麼「丁」要加上口部首?因為,除了當個耕耘地方的園丁之外,期許我們像「小叮噹」般拿出很多法寶(創意的點子)解決周遭問題,又如按門鈴聲「叮咚!」喚起大家對生活土地的關注。當我們詢問其他人對「地方園叮」的想像時,還有「蚊子很多叮一下」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呢?地方園叮之一史黛西在台南蝸牛巷經營著點心店,身為幸福的同學,從籌備期(吃肉桂捲)到現在常常串門子,與「台南、蝸牛巷」有了更深的情感連結。加上對比賽命題有感,想透過計畫實踐並分享我們的想法,一同尋找「化繁為簡」的初心。插畫設計:TOMI兔米/Instagra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