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畢展初賽:我想要「更」喜歡日子


才剛踏入休息室,爸爸媽媽的車子就到了門口,一大束鮮花迎面而來,「天啊!我的朋友怎麼這麼浪漫!」這一天風和日麗,比賽之初能見到家人千里而來感覺格外溫暖;朋友二話不說以行動支持,讓這個日子感覺意義非凡。


前天早早就睡,以做好萬全準備,雖然途中睡睡醒醒,但不減期待之情。隔日時間尚早,彩妝師和模特兒先來宿舍準備,雖然樓層的各位好像都還在睡、但學校四處已經熱鬧了起來。很快的我們移動到了被安排的休息室,裡頭早已人滿為患;隨處可見大家都在為同樣的目標而努力,實在難藏興奮之情。




為了協助彩妝師,這禮拜我特別學習「怎麼用電捲棒」,雖然還不上手但至少有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不要誤會我做了多麽了不起的造型,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在有效時間內為模特兒完成最可愛的樣子;我還做了一些簡單的事,例如幫忙上底妝,讓彩妝師不要因為時間壓力緊張。別擔心,我一直都在。(幫別人用的漂漂亮亮、可可愛愛,好開心!)




途中短暫離席去開設計師行前會,休息室有著小幫手的存在,總是讓人很放心。

頭上的髮帶和飾品都未出現在設計圖上,製作的時候一邊抱持著「這樣做可能不錯!我也挺喜歡的,全部都先做看看!」、「不然做給自己比賽當天可以戴!」,先行動再搭配,殊不知原本打算給自己的,全部都用上了(所以看完本週幸運色、最後趕緊又多做一個給自己戴哈哈)



今天最期待:無疑是和彩妝師、小幫手一起幫模特兒用美美的,然後一起拍張「大合照」了!(結果完全忘記單獨幫模特兒們拍照)或許我一直相信比起呈現、紀錄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讓穿著「它們」的人感到舒適快樂——模特兒就是故事裡的女主角!


從以前做過不少學姊的模特兒,到三年級第一次當了設計師,因為不同的角色,我更能體會到兩者之間的差異與感受;我很開心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讓朋友們和我一起體驗服裝比賽、參與我大學最後一次畢業製作發表。「希望每個人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一天,並擁有一份美好的回憶。」



預留了一點時間透夠影像讓模特兒熟悉現場環境,多一點陪他們模擬、練習上秀「短短的一分鐘」;我喜歡每個朋友「原本的樣子」,穿我的衣服不必偽裝成別人或時尚大咖,因為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和你們一起穿著這樣的衣服,走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巷弄。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驕傲。




很快地就要設計師清場,休息室只剩小幫手和模特兒。我必須坐在體育館的籃球板凳上,一個下午看著一百多組的比賽作品不能離開,很少有這個機會可以看看同儕間各式各樣的創作,其實挺享受的。(屁股很痛是真的,但評審一定更累,所以我都假裝我不累哈哈)



輪到我的時候心臟怦怦跳了幾下,雖說只是走路、轉身、定點,但他們「很不一樣」;堅定的步伐緩緩向前、互相平行而自信、穩穩佇立於前,是他們讓我的作品如此充滿著「生命力」。


我告訴他們「如果今天能夠開心的笑,這就足夠了」事後朋友和我分享「每個評審臉都好嚴肅,我原本想要露齒笑,最後改成微笑了!」

評審對每個作品都很認真所以不苟言笑,台前的我在漫長的時間裡,默默地喜歡觀察他們的反應,雖然沒什麼差異,但偶爾出乎意料的面部表情,讓人覺得有趣又鬆一口氣。


初賽結束了,耗費三個小時準備,當日活動整整是一個下午,作品與評審的接觸只有台前一分鐘。這是今年的第二場比賽,從團體到個人一組,但我卻「從未真正一個人」——那些數不清的關心與協助,讓我忘我地享受其中;想表達的感謝,是我不管說幾次都覺得不足矣表達每個人對我的呵護與付出。

這次比賽其中「心態的改變」最大,我因為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真心感到快樂;當天對環境或他人的表現沒什麼印象,與世無爭自行存在於與朋友、作品的虛幻世界裡,沒有在意他人的眼光而逍遙自在。

「與其選擇去追求那些絢麗,還不如回到自己生命的核心」公佈成績時沒什麼太大的情緒起伏,只是開開心心地結束這充實又非常快樂的一天;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有很多反應,受「肯定」還是會讓人多一點自信,讓快樂加乘加倍。(然後繼續用「愛」發電)


剛結束馬上回到休息室,在門口看見評審在裡頭「成14!成14!」找到了在座位上的模特兒,評審拿著手機、有點落寞「你們衣服已經換下來了……」,我連忙上前攀談詢問「老師,還是我將拍的照片傳給您?」,因為照片都在相機裡,多虧小幫手下秀後有幫忙留幾張照片,我速速從群組下載傳給了評審。——這大概是一天裡「最奇妙又樂到瘋掉」的事情了吧!!!(做夢都想不到)

今天就像盧建彰導演曾今說過的一句話:並不需要很厲害,但要很真心。就如同他說的「你誠實努力的時候,你一定會快樂的」對於我的作品,並沒有太多目的,如果一定要說——就是「希望以後自己還可以漂漂亮亮的穿出門啦!!!」(雖然公開作品前,我已經穿出門兩次了)

2020321日在高雄左營新光三越,是實踐大學服飾設計與經營學系的畢業展演(決賽),直到那天,我依然會因為做自己而快樂、因為大家的幫忙而充滿無限力量。


最後一張,謝謝我的小幫手二話不說的答應參與我的畢業製作(我的彩妝師、模特兒、隱藏版的更多小幫手也是),在我懵懂懵懂的時候當我的依靠、同樣對服裝充滿熱忱而不孤單。每次在教室遇到小幫手的同學問他「你怎麼在這裡啊?」小幫手都會笑著回「來幫學姊!!!」,雖然有點害羞但在教室的時候依然熱鬧。

初賽前一天小幫手傳了一個超可愛的貼圖,上頭寫著「我辦事,你放心!」歐買尬真的是有夠窩心、暖到發燙;當天他「比我還要緊張」,我想告訴他——「我一直都在,而且不管怎麼都不會有天塌下來嚴重啦!」;謝謝小幫手在我不在的時候陪伴在模特兒左右、讓他們有安全感,對我的衣服像自己寶貝一樣溫柔呵護、細心的幫我處理好很多事情,還有幫我們拍照。我想對小幫手的好——是我感覺付出再多都覺得不夠的,「謝謝你,謝謝你們」。


作品名稱叫《更喜歡日子》,就像群組名稱一樣希望每個都能「開開心心過日子」。謝謝我的爸爸媽媽,才有完整的我、一個幸福的女孩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作品。希望比賽結束後的明年2020年,能夠和家人朋友一起乘載更多的回憶(然後再發更多的圖文),成長茁壯。

2019年12月13日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什麼是人世間最「好」的關係?


在《他人的力量》隔壁的這本書《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那「麻煩」兩個字太抓眼又抓心,因為「怕麻煩」一直是自己努力想跨過去的坎;從小視不給人添麻煩為美德,開口請人幫忙前需要醞釀無比大勇氣,現在還在持續練習。就如同書裡一句「不試,你怎麼知道行不行?」

看這樣的書,無疑是試著承認自己平凡非超人,當說出口、並放下好像變得輕鬆不少。格子珊的《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相當白話、能夠輕鬆閱讀,每小章的標題——將我們「多麽希望有人能夠這樣告訴自己」的那些話說了出口,希望自己永遠記得。「談判」書教導如何「爭取更多」,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處計畫,那該多麽勞心;如果能夠自在、不用擔心太多,為這般真誠的情感而開心,那就再好不過了!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以「麻煩」做切入點,與仿間「關係、社交能力」的書籍相比更深入核心,也是我們不曾注意過的問題、並非每個人天生具備的能力,即便我們一直知道「大家都彼此需要,才能夠共同把一件事辦好,把一份關係聯繫好」——就是最好的關係。

從小到大比起當個好「學妹」,我覺得自己好像比較會當「學姊」;比起索取與依賴,自己好像更擅長給予與鼓勵。我不懂的如何當被幫助的那個人,我總是站在高處用獨立堅強包裹自己。或許因為弟弟,我當了一輩子的姊姊;本身老大與老二下,人格特質發展的差異也是其中的原因。

有時看不慣他人的依賴,認為很多事情能夠自己處理;但也從他人的依賴裡,找到一種「被需要」。二十出頭的我們曾經想過「自己能夠隨心所欲、一個人可以過得好、活得既坦蕩又快樂」,卻又同時感受到一點淡淡的淒涼與無助。其實,我們一直存在於「與人的關係裡」——能夠知道、創造自己的價值並更相信自己。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然而那般依賴,是「麻煩」嗎?這又要從另一個故事說起了,曾經「我以為的體貼與懂事,原來在別人眼裡只是冷漠」。常常聽同學抱怨「因為比賽學姊總是要求我做東做西,實在是耽誤我不少私人時間」;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我「自以為」的盡量不要麻煩到別人、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殊不知,這卻傷害了別人的心、丟失了好意,我忘記她——從來不是那個抱怨的同學。

有時候就是這麼幸運:朋友告訴了我,不然我永遠不會知道無意中自己所犯下的錯。因為「我們不是別人,不會知道別人怎麼想,那些我們一口斷定的麻煩,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小事一樁,連眉頭都不會皺一下。原來,麻不麻煩,不是我們說了算,是『別人』說了才算。」

如同自己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感受到有一種存在的意義叫「被需要」,卻忘了別人也是一樣。麻煩別人,是對別人能力的認可;因為喜歡,才麻煩這麼一個人;付出和給予的快樂是每個人都該擁有的自由。不論結果,接受了他人的關心、想幫助自己的心意總是心存萬分感激,而這種愛,是需要表達。


「不完美的完美」


「怕麻煩」的原因可能是更重視自己的時間,而這句話常被人當介紹說出口,卻無疑會將身旁的人給推走;即便愛好挑戰,淺意識的惰性還是希望一切從簡,同樣反射才這麼「害怕」給人添麻煩;又或者身旁的人太誇耀自己的好,不知不覺變得覺得不能「犯錯」,這般完美的要求,如同沈重的石頭。

時隔一年的英文會話課,第一堂卻突然要上台報告;曾經「以為不錯的英文口說」,與此同時真真切切體會到自己的不足,說的和自己想的都不一樣。待加強的還有一連篇,事實擺在眼前肯定難受,但下次報告時卻心情格外輕鬆「反正臉都丟盡了,再差也不會比它更差了」,進步的空間變大了!就好像女孩子素顏和全妝的差異,沒有「永遠完美的樣子」反而更能相信自己也是會「需要幫忙」。

開口幫忙不是意味著自己是「弱者」,強者並非意味著一切事情都能夠獨立完成,「人們透過互相幫忙彼此靠近」——因爲如此,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高中唸書寫題目、對答案、看詳解全部親力親為,成績卻一直無法有很大的突破,我想或許是因為自己不敢「問」,並嘗試的解決。起初先問朋友、再一起問老師、上課變得更勇敢舉手發問、到最後只要不會就直接扒著老師跑。現在回想起來——老師會記得的學生永遠是問題最多的學生;我們感到最親密的師長,永遠是不遺餘力為我們解惑的他們。是「問題」教會我「我們沒有的東西,別人身上都有」,更讓我的記憶裡因為這樣的互動,與人彼此間的關係更深刻了。「問」:是請求幫助的另一個名字。


《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書中從人「彼此需要」,到用「尋求幫助」開啟人們互動的雙向關係;最後提點「向別人求助」或「幫忙別人」時,應該要學會的情商。作者對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卻也不會尖銳得讓人難受,而是溫文爾雅的娓娓道來。

其實,大人的道理我們都懂「不問看看,怎麼知道行不行?」、「不行,頂多被拒絕有什麼好害怕的?」,說起來簡單,對有些人來說可不容易。幸好從三年級到即將畢業,時尚產業、服裝製作所仰賴的團隊合作比想像中來得多,慢慢學習、一次次更好。《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說「給別人一次了解你的機會」——當我們麻煩別人時,就等於向別人敞開了自己,讓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

那無疑擴展了自己的社交圈,經過一次次的麻煩,好像變得比以往親密,而這也是我向學弟妹所學到的。或許發表文章不僅是記錄生活,透過分享書籍讓人稍微認識自己,但將交友寄託在網路不切實際,當我們能夠一對一溝通和互動才是最真實的,雖然這不平常,但卻更真心誠意。

真正的好朋友不怕麻煩,拒絕並不代表否定一個人的為人。《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告訴我們「好的關係,從來是彼此需要」,我開始理解他人為何將關係視得如此重要,捨不得疏遠、努力挽回。追求成功的人,通常會努力克服一切障礙,盡快解決困擾自己的難題;而那些避免失敗的人,總是選擇不做或絕對有把握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看見了自己的影子,總有一天我想像書裡一樣將壓抑放下,因為脆弱而強大。

2019年12月2日

設計系閱讀《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


最近的自己好像越來越「叛逆」,這或許不只是青少年的權利。不再循規蹈矩、不再想為師長的一句話緊張不已;面對畢業製作,設計的依然是自己的樣子,書裡說「往後的時代,重要的很可能反而是為了『想做的事』用了多少真心。因為只有發自內心去做想做的事,才能獲得支持與共鳴」,我才知道自己為何而快樂。憶起朋友在限時曾說過的一句話「不管老師說什麼,大家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喔(並附上一個笑臉符號)」不免會心一笑。

作者堀江貴文以「直言不諱,一語道破事物本質的發言」聞名全日本的傑出企業家。經歷上就讀東京大學中途輟學、違反過日本證券交易法、經歷過兩年的牢獄生活,閱讀之初難免還是有些緊張,但在蔡依橙的推薦下(我有追蹤臉書「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我還是相信了這本書。

對於中譯書名《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實在太厲害了,無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與擔憂,近而對這本書產生好奇;更是讓「我一點都不想乖乖的」讀者在之中找到認同。原文書名《すべての教育は「洗脳」である 21世紀の脱‧学校論》直翻相當契合裡頭的主要內容——「脫離21世紀全部都是洗腦的教育‧學校論」,為什麼堀江貴文要用「洗腦」一詞、是否過於嚴厲了一點呢?


其實不會。在他眼裡「學校教育下的菁英,就是『對於被洗腦習以為常的一群人』」。

純粹存在的是「知識」,而經過某些人加工的則是「常識」,透過這些常識,意圖培養什麼樣的人?學校企圖依照「規格」進行教育,換句話說,學校運用孩子這樣的「原料」,大量生產「能適應19世紀工業社會的成人」的「工廠」。

歷經畢業之際找尋工作的我,對於「升遷透明、規則清楚」的公司感到憧憬,然而與此同時閱讀《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對我實在太過「衝擊」——在學校我們所追求的認同是「好的成績、好的學校」,進入職場我們的目標變成「升遷、薪水、職位」,無意中我還是在追求如同學校一樣最容易的模式與規則。那些我所認為的常識就是對自己的洗腦,因為我們不曾懷疑過學校。

學校所灌輸學生「工廠=公司」的事前演練內容,例如遵守上課時間、服從老闆=教師指示;我們對於雇用者而言,能夠輕鬆管理,符合「期待的勞動者」規則,只需不斷地灌輸「常識」而已。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這麼多意見,那就你來做就好了」、「既然你選擇他,你就要『相信』他做的所有決定」比起對於這般回應的不認同,反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恐懼。提起意見或問題,卻不容懷疑、只要服從;更害怕自己對於別人給的習以為常、無謂的替人著想「不添別人麻煩」而不思考、乖乖聽話。民主社會所帶來的自由就是著麼可貴,因為我們不會讓恐懼實現。

世人常把「有主見、獨立思考」視為一個人的優點,在一次經驗裡體悟這並沒有什麼特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西方教育裡如果老師問「大家說說看《傲慢與偏見》」,一件相同的事情下,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論點、甚至會辯論、為此爭吵——「有主見、獨立思考」看起來好像再平凡不過了。就如同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面對西方與東方教育的不同,沒有無法適應的環境,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努力。


堀江貴文說「今後人們將逐漸與出生的國家或地域沒有關係,而是在生存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上大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以全球規模(global)為行動範圍的G人才。另一個則是以地方(local)為基礎的L人才。」

G和L人才上選擇都隨個人所好,沒有優劣、只是不一樣而已。不論任何人做什麼樣的努力,全球化規模今後仍然會持續擴大。「與時代支流逆向而行的人,今後將置身於更艱困的立場吧?相反的,不會與時代風潮逆行的人,能夠享受每一個變化,在嶄新的世界也能樂在其中。」這或許是生活中的最大樂趣吧!

不是單純批判學校的存在(畢竟我還是很高興自己能夠在學校與同學一同學習、結交朋友並擁有無法取代的經驗與回憶),而是有更多的方式。《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給我很多的反思、更打破既有傳統觀念,給了我新的價值觀、思考方式與認同感。Tim Cook蘋果執行長說「當相信自己的理由是正當的,就要勇氣守住立場」,對於自己的懷疑與不自信,總能在這本書獲得力量。


另一個重點:學習就是「渾然忘我」,解放渾然忘我的力量——「停止臨摹國家設定的幸福範本,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拒絕坐上鋪好的現成軌道」;堀江貴文將我們所認為的「考上好學校、獲得好工作、組成好家庭」抽離,幸福的樣子本該不只有一個模樣。

大學所給予的自由——讓我們不去做被要求的規則,而是「自行決定的事物」時,我們會覺得很開心。相反的,只是如同雛鳥般張開嘴巴等人餵食,不論對方提供的是多麽奢侈的遊戲,都難以令人真正沈迷。當我們不再被要求,能夠主動積極——太過閒得無聊時,就容易把回憶作為材料,徒然製造「不安、焦慮、嫉妒」等垃圾般的情緒。相反的,給予大量思考的題材時,就能釋放出「好開心、我還想做」的感情,就像小孩一樣單純。

最近的畢業製作,學校依然以比賽呈現,但對我來說卻更像畢業前自己的作品發表會。比起想「得名」而絞盡腦汁的設計、製作衣服;將「順序顛倒」成因為我想穿、我喜歡才設計與製作衣服,不管必須經歷什麼,過程反而變得很快樂,是否得名則變得是一份贈品了。

另一本書《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說「凡事不要只想結果,要先付出很多努力」同樣表達渾然忘我的力量。「讓思考有彈性,試著去想像一切可能」,現在的我們的確擁有無限可能。


堀江貴文《最聽話的人最先被淘汰》的標語寫著:在工業時代,「忍耐、服從、零風險」或許比較安全;網路時代來臨後,懂得「玩樂、獨特、渾然忘我」,才是獨一無二的贏家法則。會讓一個人後悔的,不是我們做過的事,而是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我們為什麼老是踩剎車、害怕踩油門?在第一章就有了答案,希望看過這本書之後會比之前——變得更加勇敢。

最後我想說,當一本商業或心理書籍如何對一個人有用、讓人共鳴,都是因為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夠有所連結,不然也無法體會;跌跌撞撞、衝突不斷或許就是另一種風景,時間到了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