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創意產業體驗:翻轉台南日常】研究生,不是都一個人嗎!?跨領域X團隊合作》的續篇。上篇*點我連結 著墨於課程作業說明,以及「溝通理解、行動」兩大主軸。下篇第一部分是「好上加好」的核心概念,講述衝突的化解、團隊組員的分工;第二部分「總結」,有作品呈現,以及跨領域團隊合作的樂趣。 ▍好上加好
史丹佛大學正念實驗室創設者,史蒂芬・摩菲在著作《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中分享,團隊中有個人覺得「自我主張強烈,無法與人好好合作」,想要脫胎換骨成另一個人。然而「自我主張強烈」屬於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的人格特質當成不好的東西、加以否定。
我發現身處「團隊」之中,就和個人成長一樣。書中寫道「與其否定現狀、勉強去『改變』,反而應該從現狀中找出潛在、些微的可能性,掌握及運用它,以引起『變化』,才是真正的改變」。就像「琢磨長處會比彌補短處的效果好很多,做起來也開心」——枡野俊明《獻給容易受傷的你的「厚臉皮」學》。
眼下拍回來的影片沒有太大變化,皆是三個人在不同地點、重複一樣的動作。可以想像一下,在電視劇裡看到主編對編輯破口大罵:「取材都沒有用!」的畫面。但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使成果不同反響?」與其否定現狀,不如思考怎麼把它「變得更好」(自行腦補剪接師或編劇起死回生的功力)。「好上加好」使想法更積極,對於困難、乏味的事情,因為具有「挑戰性」而變得有趣。
第一步、先綜觀全局,第二步、尋找內容的「共通點與差異性」。接著我將動作流程,拆解成三個部分:「人曬衣服、衣服、拿下衣服」。覺得依照習慣步驟、平鋪直述很乏味,想起電影、小說常營造的懸疑氛圍,所以影片架構以「倒敘法」呈現。
我正為能貢獻、發揮所長「好上加好」心滿意足,即便需要討論後才能定案,但沒想到在溝通、設計剪片時,一度因為彼此理解認知差異,產生一些起伏。我也是後來才意識到的,如果談起團隊裡的「小衝突」,這或許算一個吧:
想法爭執,不如退一步再向前
影片分為三個段落,原先預想每人分工剪一個段落,最後再併起來。但經過討論後,擔心三人剪片風格差異、會缺乏一致性,於是「主要由一人來剪、另一人從旁協助和最後修改、一人做音樂和視覺」。對於「倒敘法」的影片設計,透過白板圖解,組員皆贊成這樣的設計。
然而,在剪輯的過程,組員所提出意見,還是圍繞著「順時間軸」的想法(奇怪?不是已經都說好要「倒敘法」了嗎?)我試著表達「對方的點子正與剛剛達成共識的規劃恰恰相反」,卻很徒勞、也不知道怎麼辦。如今我還依然記得另一個組員,在我沈默不語的時候對我說:「Haruna,...
2021年4月26日
2021年4月18日
【創意產業體驗:翻轉台南日常】研究生,不是都一個人嗎!?跨領域x團隊合作(上)
半年過去,似乎漸漸摸清「研究生」的輪廓;我想好好紀錄就學生涯,但多是在限時動態裡匆匆帶過;思緒整理著整理著……就快忘記,於是我急忙尋找生活的空白頁、留下一些痕跡。
必修課《創意產業體驗》進入第二個學期,由不同教授輪流上三週課(用他們擅長的領域切入主題)、同時完成一項團體作業。你大概無法想像:開學第一週就派作業、兩週後要完成一個短片(對,我們就是放假完一秒回到上學狀況)
主題是「翻轉台南日常」,舉例來說:吵雜的菜市場、可以變成時尚伸展台,各種切菜、殺豬聲是背景音樂;老人下棋的公園、變成情侶約會的浪漫地點。用「破壞日常印象」來比喻更為精確,從中會有出奇不意的「創意」展現。接下來的分享會涵蓋:作品產出的過程與本身、個人成長,圍繞著「三個人跨國、跨文化合作」之下的旅程。並分成上下篇。
上篇:1、作業說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