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觀後感】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常常我們欣賞『藝術』,用力地體會、試著了解。但很遺憾的:還是看不懂、感受不到藝文人士所擁有的悸動」前陣子在和同學討論,發現我們都有著相同疑惑。我的藝術家朋友說:「那是藝術家的錯,因為他們的語言沒讓觀眾了解。」但是我也發現,是我們給它的「時間不夠、用錯了方式」——而導覽、影音或文字解說,真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有些會從「策展面向」切入,注重空間與觀眾的互動、想要產生的情感連結。這次機會難得,將由「藝術家本人」親自向我們剖析——創作的細節與轉折,幫助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篇文章除了會介紹《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學會從林珮淳老師的觀點看世界,獲得的啟發與共鳴。



什麼是「夏娃克隆啟示錄」?




我們可以拆成三個單字:夏娃(女性)克隆(複製人)啟示錄(聖經),有關於「性別、科技和藝術」。展場外的圖文稿紀錄,展現系列階段性的「過程和累積」,相當值得一看背後的漫漫故事。



▍定義「美女」



在父權社會的文化下,女性從纏足、到高跟鞋、美容塑身,我們無疑一直受「美的標準」框架。曾經有個實驗:英國公司將一個胖女孩的照片發給全世界、十多個國家的設計師,請他們將照片P成最符合「他國標準」最美的樣子(點我連結)然而不同文化下的「審美」都存在著差異。


對我來說,「美」和「歷史」雷同,因為我們不在現場、需要仰賴他人的說法——我們相信「有權利的人」說的故事,但他能發聲的同時,是不是還有誰的聲音被壓抑了?


不論西方人的「濃眉、大眼、鼻子高挺」,華人傳統社會的「腰細、胸大、屁股翹」,還是再熟悉不過的「九頭身、十頭身」,雖然上述美的定義較侷限,但這也是台灣一般人對美的普遍認知:而林珮淳老師先用素描勾勒出女性的黃金比例,代表「標準美」的限制;加上「質地」,很像妊娠紋,實則展現「胚胎」和「蛹」的概念,宛如女性受限於身體的描繪。



▍「科技」反撲



新約聖經・啟示錄裡《巴比倫大淫婦》是寓言式的「邪惡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勢力遍及全球的宗教帝國,象徵他是可憎之物的母親,例如以人為祭、縱酒狂歡等淫穢不堪的醜行,最後的下場是遭受「毀滅」。然而,現在我們:不正在被「科技」主宰嗎?「無法離開網路、沒有手機等於沒有保護」林珮淳老師找了有意義的元素、符號代表——那是666」。


中文認為「666」和「溜」發音相同,我們常說「英文很溜(流暢)」之後廣泛運用形容某件事情很厲害。我在向印尼的朋友解釋時,他告訴我「666」在西方文化裡代表「打電話給『惡魔』」,聖經・啟示錄象徵控制人類的「獸印」。林珮淳老師將這符號放置於夏娃克隆的「頭和手」,影射科技所做到的「臉部辨識、置入晶片」,例如中國的天眼,讓人沒有隱私、被監視和控制——科技給我們方便、卻也帶走了部份自由和權利。


夏娃克隆結合了「3D動態全像攝影技術」,除了展現完美的女體,根據聖經・但以理書《全國大偶像》賦予不同顏色,代表歷史上不同的強盛帝國:金頭(巴比倫)、銀身(波斯)、銅腹(希臘)、鐵腿(東西羅馬)、半鐵半泥腳(基督再來之前的國家)——我們依照部位知道階級,他們驕傲統治、最終被粉碎和頂替,即便精神、文化保留傳遞,也告訴我們「權利」不會永遠持續,暗諷科技對人類來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今昔洞見



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打造的黃金比例,透過人體大字型的姿勢、在正方形和圓形上展現人們想控制世界的企圖心,更「充滿人類的驕傲」,也聯想到「以『人』為天地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與現代「桃莉羊」相互應:牠是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動物,也代表人類想透過「科技」創造生命,取代「上帝」造物主的角色;正如夏娃克隆隱喻的「AI人工智慧、機器人」,世代的演繹和《維特魯威人》不謀而合。



不同詮釋!數位藝術



設計需要建立在與人連結的基礎上;藝術是自己內心的詮釋,可以盡情展現自我思想,無須太過牽制。然而當代「寫實」不會比照片強、「抽象」不見得他人能理解,但在林珮淳老師作品之後——加強「研究」的重要,它和「創作」相輔相成,因為用大家理解的事物切入、有理論支持,才能「說服」觀眾。


這個觀念運用在《夏娃克隆系列》階段性的累積,擁有龐大故事、細節富含意義,並透過「錄像裝置、多媒體互動藝術、全像攝影、複合媒材作品」表現。以下將區分為6個展區介紹:



1.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一)



「夏娃克隆」與達文西名作《維特魯威人》對照幕前,隨著每一次轉動、演繹到下個階段。尤其影片最初「3D骨架版」的夏娃克隆,藍線交織、勾勒出立體線條,保留軟體操作時「電腦介面」錄像、十字座標漂浮立體空間——原始且「再現過程」。並透過軟體從「任一角度檢視、放大縮小、翻轉」夏娃克隆,宛如上帝般俯視,更暗諷被科技操弄的人類。


「科技媒材的特質」成為《夏娃克隆系列》與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最大的差異:從平面手稿轉成3D立體、靜止變動態、一個作品同時看到千萬個展示,「達文西鏡像字體」也換成聖經章節,為夏娃克隆定義身份與歷程轉變,在這裡形成「對照關係」。如今,距達文西逝世已滿500周年,作品在當代有新的演繹、詮釋,用另一種方式永存人們心中。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最讓我觸動的:是對「過程」的定義。最終完成品前,必有漫長創作歷程,遇過失敗、轉折、再重新來過,美麗的結果才終究誕生。所以代表「大家看膩了漂亮的東西」嗎?不是,「過程」是累積、是慢慢鋪陳的一則長篇故事,賦予更多「生命力」;即便不勝完美,卻總是能展現人「最真實」的一面,收穫心滿意足的地方。



2. 夏娃克隆肖像


《夏娃克隆肖像》有別一般畫作,直到靠近一些、才廬山真面目:



它是個以「無插電」卻能與觀眾互動的「動態全影像」(Hologram),聚光燈投射才看得見,也需要喬一下「角度和高度」(與畫面平行),否則會什麼都看不到!


夏娃克隆會隨著我們移動,身體轉換角度、但她的眼睛持續停留在我們身上;迷幻的氛圍、眼神「勾引」著我們,額前印著「666」的符號,象徵科技對我們「誘惑」,人類被操控且迷失自我,藉此反思過於依賴科技、挑戰自然原則,我們會遭遇怎樣的反撲?



看著夏娃克隆的肖像,會有《阿凡達》的錯覺。其中紅色的運用,在傳統西方國家代表著血腥、殘酷、危險和暴力(綠色代表嫉妒、情感不忠,藍色代表權威),色彩象徵有不同且多元意義,在此為夏娃克隆和科技之間的關係,賦予更多的解釋空間。



3. 夏娃克隆大偶像



這是裡頭我最喜歡的展區之一:俗話說「數大便是美」,一整面牆的夏娃克隆營造「視覺張力」,以彎曲自轉的「胎兒姿勢」,宛如進入到《移動迷宮》科幻片裡頭的實驗室、背地裡做著不可透露的人體研究,權力的飢渴逐漸逼近。


原先畫面靜止不動、呈現素描的灰色調;直到有觀眾走動,夏娃克隆會亮起來(變成泛黃紙張的顏色),接著再從「草圖、網格、金屬皮層,變成《全國大偶像》的金頭銀身到半鐵半泥腳」。這樣的互動裝置設計:「因為觀眾參與,夏娃克隆開始動起來!」也象徵著人類賦予她生命、如同「人類創造的AI人工生命科技」。



前方設置的「夏娃克隆3D立體金色頭像」,我們會忍不住觸摸她額上數字「666」,宛如人類著迷於科技,也會使原本胎兒之姿的夏娃克隆——「緩緩抬起頭來」、轉變成《全國大偶像》,象徵著夏娃克隆受人類崇拜。持續奔跑的電腦時間,正是夏娃克隆與我們一起活在同個平行時空的證明。



4.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二)



有時候在展覽中,我們只會記得一件事情:「我們做了什麼?」——那就是體驗。



林珮淳老師的《夏娃克隆》與達文西《維特魯威人》臉部合體成黑白網格,並與iphone10的臉部辨識功能結合,成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動裝置:「夏娃克隆」的表情,會和螢幕前的自己一模一樣!擠眉弄眼或開口大笑都活靈活現,離開後會保留我們最後一個表情(如圖:我試著拋媚眼的表情,但不會眨眼睛)。


這個作品彷彿《夏娃克隆》正在模仿、學習人類,複製感情的實驗過程;但我反倒覺得是「自己」在操縱夏娃克隆的一舉一動,使她喪失了她應有的生命力和自主權,所以觀看這部作品時「誰是主?」我內心是矛盾的,而且不論「控制」還是「模仿」——皆喪失了我們彼此的獨特性。林珮淳老師將其象徵為「人類想透過科技,發展『複製人類』的『AI人工生命和情感』的慾望」。


這樣的省思,讓人覺得些許恐懼。



5.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三)


「如果人類想取代上帝的角色,是否會被上帝所毀滅呢?而COVID-19是否就代表了上帝?」


科技若操作不當,則變成了「惡魔」,最終遭致毀滅——這是《夏娃克隆的創作(三)》的意涵。主銀幕放置中間、旁邊小銀幕呼應宛如「祭壇」;引用聖經《但以理書》與《啓示錄》章節投影整個空間,三面牆、字向上移動也是十分困難的技術;聽覺體驗以聖歌為樂、帶有莊嚴感,鐵與鐵摩擦的聲音、毀滅的支離破碎,兩者交融並靜靜體驗,為之震撼。


如果這是聖經的宣言,是他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也能從新的觀點、看見他與現今社會的對照關係。



6. 夏娃克隆的創造計畫 BP/1-6VP/1-6


最後,照片擷取了夏娃克隆身體的不同角度,文字對應聖經《但以理書》大偶像章節、和《啟示錄》有關巴比倫女人的章節;「夏娃克隆」像被歸檔一般、印製成平面,被定義身份。



教會我的事!林珮淳老師



女性在父權社會,是被改造的。根據歷史脈絡從纏足、高跟鞋、美容塑身,到現今的「科技」。初次在美術館裡觀賞「數位藝術展覽」,將當代議題與「科技」一詞連結後,身為女性的我們——感受是新奇、還是排斥?坦白說,我感到多是一種在陌生領域的不安、與好奇。


然而「科技」是多數女性又要再向上攀爬的高塔,林珮淳老師卻使用這項「工具」創作,將束縛他的繩變成了畫筆,這樣的結果——同時給了我們嶄新的體驗。感受到「不適應」,不也對比了創新的「可能性」嗎?我們可以選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發展自己是一種方法;然而在林珮淳老師「性別、科技、藝術」中看見,我們也有機會擁抱未知,即便第一步永遠最難,深入之後才發現限制自己的——只是我們「對恐懼的想像」而已。


朋友贊同我帶有「女性主義」氣息,我自認有、卻還不曾大聲以此稱呼自己;林珮淳老師的話、鼓勵著我們,他說「正因為我們同樣身為女性,才能更貼切感受到這個『角色』的細膩」——她的柔軟、她的傷,其他性別無法體會,這能是一種使命,更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講我們自己。


這次我不談枷鎖或框架,因為其實自由、也不代表能隨心所欲,我們有自己忠於的價值、理不斷的牽掛,但那都使我們向上的心——更加強大。林珮淳老師說「唯有你生命的東西,可以持續」講自己最感動的事情,那才是創作的基底;他說「發展自己,要有自信」,提出自己的想法、被肯定,富含思想、也有批判,「跳」出來從「第三者」角度重新審視建立。


所以「做女性,做自己的角色」——我想用我的語言,分享《夏娃克隆啟示錄》這個展覽給你;不論去過與否,都能為讀者的展覽體會、增添細節,在親自拜訪後產生更多共鳴。也期待你的留言,討論對《夏娃克隆啟示錄》裡感受到的不同觀點與省思。



謝謝「林珮淳老師、陳明惠老師的規劃與解說,同學的提問刺激及教學相長」


《夏娃克隆啟示錄》——「讓我、讓女性重新找到自己,意識到科技帶給人們的影響,以及自身該如何應對、去看待它的發展與潛力。學會對世界謙卑,格外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展覽資訊


名稱:夏娃克隆啟示錄 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時間:2020.9.10 (四)~12.13(日)

地點:台南市美術館2館・展覽室KL(三樓)


*本人的Instagram限時動態「ICID精選」有展覽影像紀錄、英文文字解說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2020年10月4日

The Grace Year《純潔國度》書評

「只要不離開迷宮,迷宮的老鼠想去哪都可以。」——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1985

「或許真有野獸⋯⋯或許那只是我們自己。」——威廉・高汀《蒼蠅王 1954


《純潔國度》首頁引述了兩部經典文學的句子,能容易明白故事想訴說的意涵。如《使女的故事》架構在父權社會、專注女性視角,如《蒼蠅王》生存遊戲、野蠻與文明對立,但最可怕的永遠是:生於枷鎖中不自知,同類相殘。《純潔國度》巧妙地融合兩者、加了點浪漫元素,換成我們的語言,適合當今這個世代。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


女性擁有魔力「能誘惑成熟男性離開妻子的床、讓少年失心瘋、讓已婚婦女嫉妒發狂⋯⋯」所以,在加納郡,女性年滿十六歲時,需被動接受適婚男性挑選、參加「恩典之年」釋放魔力,屆時成為溫順的妻子。而這一切——都不是女主角泰爾妮想走的路。


恩典之年將她們隔離於一個營地,看似沒有了社會規範、卻無人能逃離。往日這群女孩,遵從掌權者所設定的標準過人生,直到感受環境艱苦、才能更珍惜別人所訂的規則,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不用為自己負責。「魔力」對男性來說,是青春年華;對女性來說,是好奇和質疑的能力——這也是體制想抹滅的地方,「奴性化」他人、更好控制。


雖說《純潔國度》涵蓋著女權主義,卻不限於此。女性多少樣貌,僅僅是為滿足男性期待:無論長髮飄逸、坐姿端正、溫柔婉約,還是台灣開始發展的除毛或牙齒美白,散播社會訂定的審美觀、與不符合大眾的「恐懼感」,僅僅是商人賺錢的手段。身為女性不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做著男性不會做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內心足夠強大,知道自身價值不止於外貌、行為不是取悅別人呢?


如同從小到大、學校到職場,不能被挑戰的師長與體制不會少;做著相同的事情、被統一標準檢視。生存於其中的我們,若無法改變生態環境,該學會看見、思考;即便受過去框架,害怕撕掉好寶寶標章,最終自己的心——唯有自己能解放。試著尋找自己的根源價值(一件喜歡的事),堅持並做到極致,分享、大膽地說出口,認同的人會相聚、不再寂寞,你會有一項自己驕傲的技能、堅不可摧的自信去面對枷鎖。


接下來我們回到《純潔國度》的故事裡。


▍人心,才是真正的野獸


在營地裡,泰爾妮試著恢復秩序,建造儲水桶、臨時廚房、砍柴;而另一票人以漂亮女孩琪絲汀為首,日日祈禱、說故事,堅信釋放魔力才是頭等大事。「魔力」讓他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而最「驚悚」的部分——是他們對其深信不疑,將想像變成現實,做出惡劣行為也渾然不知。這樣的價值觀,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可破的社會。


一個被洗腦的人,再洗腦了一群人,用威權統治、用恐懼控制他人。當泰爾妮否定他們的言論之時,已經無人相信,反而想把她這「異類」至於死地。如同《蒼蠅王》譯者在導讀文寫道:「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也難逃毀滅⋯⋯」從古至今依然如此。


社會上,對超出自己理解範疇的事物時,人們普遍會感到陌生及不適應,並近一步排斥、甚至引發強烈反彈,為了維護堅信的價值。然而這份「違和感」應該備受重視,它是一種「創新的姿態」,創造、接受違和感,不駐足不前,進步才會緊隨在後。


最初女孩們分為被賦予頭紗(能夠步入婚姻者),與沒有頭紗(進入田地工作)兩派人馬,而沒有頭紗的佔多數、泰爾妮加入了這一邊。雖然兩者對於在營地、要優先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異,但泰爾妮帶著人一步步做著維繫生活的工具,卻不敢表示:「威脅對方勢力(琪絲汀)的領導地位」,最後逐漸被排擠於群體之外。讓人不經意地想,社會很現實,比起同情弱者、大家更傾向追隨強者,「多數人」的力量多麽廣大,而有誰能勇氣抵抗?


倘若最初泰爾妮應「明擺對立」,就不會有孤身一人的處境。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爭奪」,承受重量,意指起身對抗、勇敢批判對方錯誤訊息,若非如此行動,則是「默許」對方造謠,跟隨者也無法從兩方「衝突」裡分辨是非。領導者不是被動簇擁,而是主動且積極的爭取和化解危機。——我們以為「孤傲一匹狼」能置身事外,卻也發現:與人們和世界的「連結」永遠無法斬斷。


▍有魅力的角色


「然而泰爾妮面臨欺凌,仍然勇往直前、堅定立場;當他有機會逃脫一切,也不忘善良、幫助同伴;即便世界和他唱反調,也不害怕表現不一樣⋯⋯」如我在課堂上所讀過的研究:橫向領導者(Horizontal Leaders)自身沒有權利,也能夠彰顯自己的角色去影響他人。


外表看起來很迷人,有智慧做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善於溝通、樂於分享,用情感建立連結、採取有力的行動⋯⋯但我們最受這些角色吸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充滿自信、不害怕展現自己的缺點、能對自身行為負責」,最重要的是「誠實,且不害怕去做『正確』的事情——不論泰爾妮,還是《飢餓遊戲》裡的凱妮絲,那些我們喜歡的故事角色,是不是都有這些人格特質?


泰爾妮的成長背景建立了他質疑、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妨也想起《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裡的父親,婚姻不是唯一選擇,他指導女兒拳擊、讓他有更多自己選擇未來的權利。因為在現實社會生存的,從來不是遵守規則或沈默不語;「差異」勢必會承受壓力,但同時也能獲得框架外的自由空氣。


然而故事的結局,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走向。雖然無法馬上打破父權體制:但改變能「處處累積」成大力量,即便屈於現實妥協、尋求折衷辦法,只要堅持、不讓火焰熄滅,靜靜等待、延續氣息,總有一天風大了——薪火燎原。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結局,給了希望與想像空間,知道總會改變。不論框架,我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既然張開了眼、便試著去看見。



【尾語】


《純潔國度》描述了現實的殘酷暴力,同時也寫出女性在枷鎖裡的溫柔及勇氣。


悅知出版的字體大小、行距都讀來舒服,故事主軸明顯、對比強烈,緊湊且衝突不斷。《飢餓遊戲》的讀者肯定會喜歡這個故事,你會捨不得放下書本,直到最後一頁也捨不得闔起、韻味不散——所以我想在這裡寫篇文章,紀錄及分享。無論看過《使女的故事》或《蒼蠅王》與否,它都在這裡更貼近你我。如今《歌喉讚2》導演伊莉莎白・班克斯即將執導開拍電影,我也已經準備好要早場、最好的位子,期待這樣的故事搬上大螢幕。


男孩女孩:等著你拿起《純潔國度》,讓恩典之年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