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觀後感】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常常我們欣賞『藝術』,用力地體會、試著了解。但很遺憾的:還是看不懂、感受不到藝文人士所擁有的悸動」前陣子在和同學討論,發現我們都有著相同疑惑。我的藝術家朋友說:「那是藝術家的錯,因為他們的語言沒讓觀眾了解。」但是我也發現,是我們給它的「時間不夠、用錯了方式」——而導覽、影音或文字解說,真的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些會從「策展面向」切入,注重空間與觀眾的互動、想要產生的情感連結。這次機會難得,將由「藝術家本人」親自向我們剖析——創作的細節與轉折,幫助我們對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篇文章除了會介紹《夏娃克隆啟示錄: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學會從林珮淳老師的觀點看世界,獲得的啟發與共鳴。 什麼是「夏娃克隆啟示錄」?我們可以拆成三個單字:夏娃(女性)克隆(複製人)啟示錄(聖經),有關於「性別、科技和藝術」。展場外的圖文稿紀錄,展現系列階段性的「過程和累積」,相當值得一看背後的漫漫故事。 ▍定義「美女」 在父權社會的文化下,女性從纏足、到高跟鞋、美容塑身,我們無疑一直受「美的標準」框架。曾經有個實驗:英國公司將一個胖女孩的照片發給全世界、十多個國家的設計師,請他們將照片P成最符合「他國標準」最美的樣子(點我連結)然而不同文化下的「審美」都存在著差異。對我來說,「美」和「歷史」雷同,因為我們不在現場、需要仰賴他人的說法——我們相信「有權利的人」說的故事,但他能發聲的同時,是不是還有誰的聲音被壓抑了? 不論西方人的「濃眉、大眼、鼻子高挺」,華人傳統社會的「腰細、胸大、屁股翹」,還是再熟悉不過的「九頭身、十頭身」,雖然上述美的定義較侷限,但這也是台灣一般人對美的普遍認知:而林珮淳老師先用素描勾勒出女性的黃金比例,代表「標準美」的限制;加上「質地」,很像妊娠紋,實則展現「胚胎」和「蛹」的概念,宛如女性受限於身體的描繪。 ▍「科技」反撲新約聖經・啟示錄裡《巴比倫大淫婦》是寓言式的「邪惡人物」:有人認為他是勢力遍及全球的宗教帝國,象徵他是可憎之物的母親,例如以人為祭、縱酒狂歡等淫穢不堪的醜行,最後的下場是遭受「毀滅」。然而,現在我們:不正在被「科技」主宰嗎?「無法離開網路、沒有手機等於沒有保護」林珮淳老師找了有意義的元素、符號代表——那是「666」。 中文認為「666」和「溜」發音相同,我們常說「英文很溜(流暢)」之後廣泛運用形容某件事情很厲害。我在向印尼的朋友解釋時,他告訴我「666」在西方文化裡代表「打電話給『惡魔』」,聖經・啟示錄象徵控制人類的「獸印」。林珮淳老師將這符號放置於夏娃克隆的「頭和手」,影射科技所做到的「臉部辨識、置入晶片」,例如中國的天眼,讓人沒有隱私、被監視和控制——科技給我們方便、卻也帶走了部份自由和權利。 夏娃克隆結合了「3D動態全像攝影技術」,除了展現完美的女體,根據聖經・但以理書《全國大偶像》賦予不同顏色,代表歷史上不同的強盛帝國:金頭(巴比倫)、銀身(波斯)、銅腹(希臘)、鐵腿(東西羅馬)、半鐵半泥腳(基督再來之前的國家)——我們依照部位知道階級,他們驕傲統治、最終被粉碎和頂替,即便精神、文化保留傳遞,也告訴我們「權利」不會永遠持續,暗諷科技對人類來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今昔洞見達文西《維特魯威人》打造的黃金比例,透過人體大字型的姿勢、在正方形和圓形上展現人們想控制世界的企圖心,更「充滿人類的驕傲」,也聯想到「以『人』為天地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與現代「桃莉羊」相互應:牠是第一個成功複製的哺乳動物,也代表人類想透過「科技」創造生命,取代「上帝」造物主的角色;正如夏娃克隆隱喻的「AI人工智慧、機器人」,世代的演繹和《維特魯威人》不謀而合。 不同詮釋!數位藝術 設計需要建立在與人連結的基礎上;藝術是自己內心的詮釋,可以盡情展現自我思想,無須太過牽制。然而當代「寫實」不會比照片強、「抽象」不見得他人能理解,但在林珮淳老師作品之後——加強「研究」的重要,它和「創作」相輔相成,因為用大家理解的事物切入、有理論支持,才能「說服」觀眾。 這個觀念運用在《夏娃克隆系列》階段性的累積,擁有龐大故事、細節富含意義,並透過「錄像裝置、多媒體互動藝術、全像攝影、複合媒材作品」表現。以下將區分為6個展區介紹: 1....

2020年10月4日

The Grace Year《純潔國度》書評

「只要不離開迷宮,迷宮的老鼠想去哪都可以。」——瑪格麗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 1985》 「或許真有野獸⋯⋯或許那只是我們自己。」——威廉・高汀《蒼蠅王 1954》 《純潔國度》首頁引述了兩部經典文學的句子,能容易明白故事想訴說的意涵。如《使女的故事》架構在父權社會、專注女性視角,如《蒼蠅王》生存遊戲、野蠻與文明對立,但最可怕的永遠是:生於枷鎖中不自知,同類相殘。《純潔國度》巧妙地融合兩者、加了點浪漫元素,換成我們的語言,適合當今這個世代。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 女性擁有魔力「能誘惑成熟男性離開妻子的床、讓少年失心瘋、讓已婚婦女嫉妒發狂⋯⋯」所以,在加納郡,女性年滿十六歲時,需被動接受適婚男性挑選、參加「恩典之年」釋放魔力,屆時成為溫順的妻子。而這一切——都不是女主角泰爾妮想走的路。 恩典之年將她們隔離於一個營地,看似沒有了社會規範、卻無人能逃離。往日這群女孩,遵從掌權者所設定的標準過人生,直到感受環境艱苦、才能更珍惜別人所訂的規則,因為這樣比較輕鬆、不用為自己負責。「魔力」對男性來說,是青春年華;對女性來說,是好奇和質疑的能力——這也是體制想抹滅的地方,「奴性化」他人、更好控制。 雖說《純潔國度》涵蓋著女權主義,卻不限於此。女性多少樣貌,僅僅是為滿足男性期待:無論長髮飄逸、坐姿端正、溫柔婉約,還是台灣開始發展的除毛或牙齒美白,散播社會訂定的審美觀、與不符合大眾的「恐懼感」,僅僅是商人賺錢的手段。身為女性不易,花費許多時間、金錢做著男性不會做的事情;但有多少人內心足夠強大,知道自身價值不止於外貌、行為不是取悅別人呢? 如同從小到大、學校到職場,不能被挑戰的師長與體制不會少;做著相同的事情、被統一標準檢視。生存於其中的我們,若無法改變生態環境,該學會看見、思考;即便受過去框架,害怕撕掉好寶寶標章,最終自己的心——唯有自己能解放。試著尋找自己的根源價值(一件喜歡的事),堅持並做到極致,分享、大膽地說出口,認同的人會相聚、不再寂寞,你會有一項自己驕傲的技能、堅不可摧的自信去面對枷鎖。接下來我們回到《純潔國度》的故事裡。 ▍人心,才是真正的野獸 在營地裡,泰爾妮試著恢復秩序,建造儲水桶、臨時廚房、砍柴;而另一票人以漂亮女孩琪絲汀為首,日日祈禱、說故事,堅信釋放魔力才是頭等大事。「魔力」讓他們只看見「自己想看見的」,而最「驚悚」的部分——是他們對其深信不疑,將想像變成現實,做出惡劣行為也渾然不知。這樣的價值觀,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可破的社會。 一個被洗腦的人,再洗腦了一群人,用威權統治、用恐懼控制他人。當泰爾妮否定他們的言論之時,已經無人相信,反而想把她這「異類」至於死地。如同《蒼蠅王》譯者在導讀文寫道:「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真理的人,也難逃毀滅⋯⋯」從古至今依然如此。社會上,對超出自己理解範疇的事物時,人們普遍會感到陌生及不適應,並近一步排斥、甚至引發強烈反彈,為了維護堅信的價值。然而這份「違和感」應該備受重視,它是一種「創新的姿態」,創造、接受違和感,不駐足不前,進步才會緊隨在後。 最初女孩們分為被賦予頭紗(能夠步入婚姻者),與沒有頭紗(進入田地工作)兩派人馬,而沒有頭紗的佔多數、泰爾妮加入了這一邊。雖然兩者對於在營地、要優先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異,但泰爾妮帶著人一步步做著維繫生活的工具,卻不敢表示:「威脅對方勢力(琪絲汀)的領導地位」,最後逐漸被排擠於群體之外。讓人不經意地想,社會很現實,比起同情弱者、大家更傾向追隨強者,「多數人」的力量多麽廣大,而有誰能勇氣抵抗? 倘若最初泰爾妮應「明擺對立」,就不會有孤身一人的處境。為自己的立場「辯護、爭奪」,承受重量,意指起身對抗、勇敢批判對方錯誤訊息,若非如此行動,則是「默許」對方造謠,跟隨者也無法從兩方「衝突」裡分辨是非。領導者不是被動簇擁,而是主動且積極的爭取和化解危機。——我們以為「孤傲一匹狼」能置身事外,卻也發現:與人們和世界的「連結」永遠無法斬斷。 ▍有魅力的角色 「然而泰爾妮面臨欺凌,仍然勇往直前、堅定立場;當他有機會逃脫一切,也不忘善良、幫助同伴;即便世界和他唱反調,也不害怕表現不一樣⋯⋯」如我在課堂上所讀過的研究:橫向領導者(Horizo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