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戲,讓觀眾變成了演員。」
週日的夜晚,我因緣際會成為了「嘉義人・文化轉運站」的訪客。白話一點,這是以酒鬼為題,仙人們用台語比拼的演出。
空間會「說故事」
空間的氣氛營造、在踏入劇場的第一步,我便深受吸引——台上有主持人父女檔,有著紅色布幕的門置於中間,上方掛著「新嘉義座」的招牌;左方白色磁磚上貼著不同戲目,旁邊的椅子看似正坐著等待出發的旅人;台前的搖滾區有用麻木袋裝著稻草、一層抽屜當置物籃,裝酒的箱子再鋪上墊子、獲得了絕佳視野的特等席;後方隔著走道,還有「酒吧」能買瓶酒、坐著高腳椅觀戲。
每個角落都讓人好奇,不同座椅、營造高低落差「圍繞」了整個劇場——我們都與表演如此相近。
屬於台灣人的:脫口秀
觀戲前,大家是否會對「仙拼仙」有不同的猜想呢?有3組表演者,分別用不同方式表現《酒鬼》一題,並以主持人們的對話串連起一整齣戲;對話中間當然會穿插一些台下大人物們的講評、宣傳資訊,最終的「頒獎、合照」、我才恍惚了解這是一場小型比賽。之後主持人會邀請觀眾上台比海帶拳、猜喝啤酒的順序,贏家可以獲得阮劇團準備的禮物做為整場戲的Ending!(開場及謝幕還有「電音三太子」的表演)。
3組表演者(人數僅一到兩人),近距離下、要獨立擔起「全程觀眾的注意力」是一大挑戰。也因為表演方式的差異,種類也更添豐富,接下來我會一ㄧ分享:
1. 我聽得懂「酒瓶」說話!?
圖片來源:「新嘉義座」臉書粉絲團
|
第一組是唯一一組雙人組合,並以短劇方式呈現。
▍反轉視角
「以酒瓶的視角」來說酒鬼、將它們「擬人化」,都相當具有想像力。例如:對於一個陳年威士忌——「人類拿來裝冬瓜茶、混其它酒類、甚至還沒喝就打破了瓶子」,酒瓶都滿腹牢騷。「善待並正確的品酒」似乎是故事背後想傳達的意涵。
每個酒瓶開口前都會先「介紹自己」,觀眾能從中認識不同酒類,也能順利推展故事進行。但座位較遠的觀眾,會對酒瓶的樣貌「視覺上區分不易」,若能將兩者對比(種類、色彩、大小)做得「更誇張」相信能有所改善。例如開場,酒瓶幻化成人(放在臉與手、並穿衣服)就很有吸引力!
▍多元的表達方式
舞台劇無法像動畫片,所以以「腹語術」呈現酒瓶的視角。並透過「配件」轉換角色,每當表演者換上黑色服飾,我們都能輕易了解現在說話的人——並非人本身、而是酒瓶。相反的,當他們脫下黑色衣物後,服裝的差異仍然不大,說不定是為了凸顯「故事的主角:是酒瓶」,但若能增加兩者間的差異(例如黑和灰,改成黑和白/花)會更容易區分。
開頭運用「一首歌謠」將我們從人類的世界、帶進酒瓶的世界,這場景轉換的方式簡單、明確。不僅琅琅上口,歌謠也運用「數字和狀聲詞」成了整個表演的記憶點,但這首歌的詞句有什麼意義嗎?或許只是咒語?我也很好奇,希望能再多說一點。
2. 愛喝酒的人=酒鬼?
圖片來源:「新嘉義座」臉書粉絲團
|
第二個表演者,看起來就像我們一位「愛喝酒」的朋友。
▍演繹酒鬼
從與台下觀眾「對視」中發現,他的表現方式: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樣(雖然我覺得更像醉了、被人拱上台講話)。娓娓道來自己「為什麼開始喝酒、喝酒的經驗、酒後的行為舉止」。爸爸喝酒時要了一杯、便愛上,國中畢旅遊覽車起駛、酒開始分享給同學一起喝,喝完看到樹就想爬、甚至脫光光在家門口睡著……等等,透過「過程」——將自己「愛喝酒」演繹的很有說服力。
卻因為容過於豐富,結束後我無法釐清「重點」是什麼?了解一個人「愛喝酒」嗎?可能不夠。與其「什麼都說,不如挑一個『最精彩』的來說」,專注於它、說得更深,才能加強自身的論點。而對於愛喝酒「是好是壞」、這些故事對表演者「有何意涵」?其實,觀眾都想從中「獲得」些什麼,若表演者除了先知道自己想要傳達什麼、並能透過練習(向朋友詢問意見),目標與傳達方式便能更契合。
▍具體
喝下第一口酒「那個熱度從嘴巴、喉嚨直通到我的胃底,再由下而上回衝到頭頂、溢滿整著腦袋,最後下到我的鼻孔出來『哈——』的有夠過癮」——表演者的描述,充分讓觀眾體會到「喝酒的感覺」。說話也不定時搭配聲音,「咕嚕咕嚕咕嚕」、使觀眾聽話不會無聊,也更貼切。
除了說話、模仿聲音以外,是否有其他表現方式?「五感」都是能發揮得空間,不論燈光轉換、人的演出、酒的味道、場景的聲音都可以;若以說故事支撐全場,也能加強「轉折與衝突感」製造「更大的反差」,例如裡頭的「8歲喝酒」就有做到,更能加強「記憶點」。
3. 難過、快樂都喝酒
圖片來源:「新嘉義座」臉書粉絲團
|
第三個演出者,台上還組酷炫的DJ設備。
▍尋找共鳴
人們對酒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開場令人印象深刻,不是旁白伴隨音樂,而是建立「酒鬼」與觀眾的連結——將鬼比擬成「理想」。因為很喜歡喝酒,叫酒「鬼」;因為很喜歡唱歌,叫唱歌「鬼」;因為很喜歡打麻將,叫麻將「鬼」……(雖然我已經不太記得演員具體的例證)但他對酒鬼有「自己的見解」、並一番轉換,再接著一個個例子讓觀眾了解。這是很好的方式,同樣的結尾可以更加強調,簡單的事重複說、就會變得容易記得。
▍畫面感
「下部隊之後,和女朋友的聯繫越來越少,甚至變成最後一次」,這樣的內容多少有聽過,很貼近人。敘述完之後,表演者向後轉身面牆,再側身面對觀眾、儼然此地已經「變成另一個空間」了:
他舉起手敬禮,一聲「長官好」我們知道他現在在部隊裡;走到櫃檯前,站立左右看看,啊!他在上廁所,躲避了長官點名、為了打一通電話給女朋友;用DJ設備發出來的聲音代表電話的另一頭、再換他說話,音樂、演出者的說話聲一來一往。一個動作、一個畫面,不疾不徐節奏掌握得很好。通常話說太多,人們的專注力容易流失,「透過『表演』製造畫面感」的優點可以放大、佔比可以增加,每句話後面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全部都是「演」的
圖片來源:「新嘉義座」臉書粉絲團
|
我們以為自己參與了一場比賽。事實上不論主持人、參賽者、評審都是《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中「演出」的一部分:這並不是「真的一場比賽」,這是一場「戲」。在前一刻,我還在為得獎者鼓掌、回想評判標準與差異——「他們在『演』一場比賽、我似乎在裡頭也演了一位觀眾」。
這是由很多不同的小段落,用主持人、酒鬼一題串連的《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是「直線」架構。我原先猜想它的呈現方式會像「Battle」,像《舞力對決》街舞Battle或《歌喉讚》裡阿卡貝拉的唱歌Battle等互相比拼、呈現一整齣戲:圍繞中心的「放射狀」架構。雖然與預想不同、卻也是一番新的體驗!
在「新嘉義座」裡表演者與觀眾很接近、場景也很有巧思,但演出者都「只限在舞台上」——有些可惜。若能「利用到整個劇場」、打破空間限制,當「全部都是演出者的無台」時,相信更能牢牢抓住觀眾的心,也隱藏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演員就在旁邊?突然從哪裡蹦出來?」的驚喜,往後我也相當期待有這樣的變化。
文化就是生活
這是我繼《再會吧!北投》看的另一齣「台語」演出,實屬難得、更值得肯定,現在會說、會聽台語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少了呢?希望它的溫度與濃濃的台灣味,能夠透過戲劇傳達到「更遠、更年輕」的角落。
對於《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的演出方式,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阮劇團也是),也理解到「舞台劇」能夠有多元的演繹,也很期待觀看阮劇團《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之外、其他類型的演出。
透過「阮劇團、新嘉義座」也能一探「嘉義人的文化」,外縣市的造訪者不妨除了故宮南院、火雞肉飯,也能考慮透過一齣戲來場深度文化之旅,為嘉義添加更多回憶。
*知識加油站*
阮劇團,是嘉義第一個現代劇團。「新嘉義座」曾經是嘉義最早的戲院(1909年創立)、是早期文化交流很重要的場域,阮劇團將此轉換成新型態的展演空間;並座落於嘉義文創園區內,原為舊嘉義酒廠。
*更多資訊*
可以參考阮劇團、新嘉義座的「官網、臉書粉絲專頁」。《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系列,2020年以「酒吧」為主題,舉辦6季(場)、不同演出;酒鬼或許看不到了,但還有5場不一樣的。
可以參考阮劇團、新嘉義座的「官網、臉書粉絲專頁」。《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系列,2020年以「酒吧」為主題,舉辦6季(場)、不同演出;酒鬼或許看不到了,但還有5場不一樣的。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