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

City of Girls《女孩之城》書評

最後一頁、我闔上《女孩之城》,迫不及待的想找個人說我的感想。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那天我收到他女兒捎來的信——安潔拉,幾年前她曾寫信告訴我,她父親過世了;現在,她則寫信通知我,她母親也過世了。「薇薇安,既然母親過世了,我想你現在是否不顧忌太多,可以告訴我,妳對我父親來說,到底是什麼?」

這已經成功引起我的興趣、忘記書背簡介,馬上將手上的書拿去櫃台結帳。作者是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她的作品《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愛瑪》更是暢銷全球的經典。


*無雷可放心閱讀,博客來書籍資訊 連結點我

在紐約劇場,看見1940年的「時尚」與變化



1940年,薇薇安遭退學、厭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失望的父母將她送往紐約與姑姑佩佩同住:一個劇院(它不在百老匯)。19歲的薇薇安美麗且具「裁縫天賦」,這使她迅速的融入劇團生活;她對繁華的紐約感到好奇、渴望刺激,也遇見許多不受框架束縛的人物⋯⋯

▍「劇場服裝設計師」的特質


如果不是「好萊塢」這樣有錢的大片場,多數劇院的演員需自行「想辦法」準備演出服裝。《女孩之城》不乏有很多對服裝的具體描述,也能推測出故事角色的性格:例如「那是一件雙排扣外套,方方正正像塊煤渣磚」,接著「這種衣服是故意用來欺騙世人,讓人以為女人沒胸沒腰沒屁股」——看到薇薇安的一番評論,我直接笑出來。

第一點「品味」,保持對時尚的敏銳度,觀察服裝、並有一番自我見解,是一種美感的養成。第二點「合宜」,服裝必須契合故事背景、角色性格、演員本身,換句話說是客製化。第三點「技術」,劇服設計是具備「改造能力」的創造,它伴隨隨著歷史考究、就像薇薇安會去「古著店」選擇(多來自法國、英國的二手服飾),經過巧手將它們「解構、再建構」成不一樣的設計。

▍「女裝」的轉變


相較運用馬甲讓「腰纖細、胸部大」的傳統觀念束縛,此時的美國正在爭執著是否加入世界戰局,為了節省物資(布料缺乏)而簡樸、也有強調機能性的設計。如同故事裡來自「英國」女演員的造訪,「看起來像男人的黑色亮面翼紋牛津鞋、剪裁合身的深灰色拉吧褲」——打破了服裝性別框架,也有女性穿著「軍裝」。

之後象徵戰爭結束,「克莉絲汀・迪奧」的「新風潮」最為代表。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跟著流行走,漸漸的女性也要投入工作,薇薇安也相同、靠著自身能力經濟「獨立」,服裝風格維持「西裝、褲子」,部分也代表了往後「女權意識」的崛起。——透過服裝,也能看就人們思想上的轉變。

▍我最感動的段落


《女孩之城》在戰爭期的描述帶得很快,但戰前戰後、透過劇場興衰帶出強烈對比。其中一幕薇薇安在港口迎接從戰爭中歸來的水手,水手用手臂攬起她的腰、吻了一下——這我知道!它讓我想起那張很著名的照片「拍攝於時代廣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

或許是因為場景描述生動、讀者也深知角色的背景、加上與水手的對話,說出了那張「被人熟知的照片」它背後的故事。這小段落,我不禁感動的紅了眼筐。


成長的轉折:度過一次次的衝突與冒險



從「美豔多情的歌舞女郎、女神級演員、帥氣迷人的紐約客、嚴肅的劇院經理……」,不論價值觀或生活風格,薇薇安發現了很多「不一樣」,進而因為好奇打破框架、主動嘗試,更享受夜夜笙歌的日子、樂於當紐約夜晚的妖精到處找麻煩。她擺脫道德束縛,卻在一夜的錯誤決定、捲入了性醜聞裡……

▍真的是「年經猖狂」嗎?


故事中的「愚蠢」,或許不能概括犯錯的原因;所有決定,都是經驗累積的結果。

薇薇安脫離原本家庭的保護,但從家裡送她去「寄宿學校」、到「紐約」的故事發展下,事實上家人並不夠了解她、關係中是存在一些落差的。雖然薇薇安能真實面對自己的心,行動卻欠缺考慮、無法對自己負責,「我們的人生,有時候不只是我們的」,有時關愛自己的家人、朋友也會因為自己備受牽連。

與既有認知衝突、而妄下猜測,易「誤信他人所言」、被情緒控制並一時衝動。《女孩之城》敘述薇薇安犯錯、面對犯錯,卻隱含諸多提醒:人心脆弱時不是急於尋求安慰,而是冷靜思考、哪怕只有3秒,也不用將暗許的諾言與心中過不去,而失去應有的理智判斷。

▍錯了之後


薇薇安知道自己錯了、也傻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她身邊的兩個大家長擁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一個是自嘆「來不及了」任其後續自由發展,另一個是拖著薇薇安、想辦法「將傷害降到最低」。

至少「行動」會大於陷入絕境,薇薇安終究要面對並承擔,因為沒有回頭路、只能繼續往前走。而「試著爭取、彌補錯誤」帶來改變的機會,只有「主動、想辦法」才會到來。《女孩之城》在這部分的氣氛很緊張,其中有位智者將薇薇安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承受壓力並不妥協;薇薇安的「談判」也無意引出決策者的同理心。

▍說「時間會療傷」都是騙人的


薇薇安是個勇敢的人,因為她「接受」所有的責罵;她會逃避、但也會面對。對別人的傷害,我們無法請求原諒、好比失去的信任本是潑出去的流水;可以感受恥辱,但不會永遠活在「他人的定義」裡,因為怎麼改變、怎麼想都取決於自己。

所有辱罵聽了都難受,反之也發現人不該隨意定義、評論他人,即便事出有因,這樣的行為宛如雙面刃。當哪天能夠將這些過往說出口,真正接受「好壞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並放下,或許這才是成長的過程——「傷口沒有復原,它一直都還在,我們只是學會帶著它繼續向前。」


活出真實的自我



「有錢人,不會知道自己有錢;窮人,不會知道自己貧窮」——事實上,《女孩之城》中這句話一出衝擊到我。薇薇安用它來解釋自己面對世間的無知與好奇,「習以為常」讓很多事情變得合理,卻也告訴我們「打破框架」才能讓自己豐富、更能同理他人。

這也是《女孩之城》值得一讀的原因,因為形形色色的角色、都有著獨特的故事,這也塑造出「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他們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與應對辦法。雖然有些差異,但都有著「坦然且豁達」的態度。

▍此刻,並非永遠


《女孩之城》敘述著女性成長的過程、心境上的轉變。她會犯錯,卻也能無畏無懼的面對一切;他沒有太多煩惱,只是追隨自己的內心,活出自我。引述《女孩之城》的一段話「你必須學習使用更輕鬆的目光看待人生。世界瞬息萬變,學著讓事情自然發生吧。有人許下承諾,然後打破。一齣戲得到各界目光,然後謝幕。一場婚姻看起來很完美,然後離婚。一度沒有戰爭,一度下一場仗又開打。如果你對這一切都覺得難過,那你會變成一個愚蠢又不快樂的人,這樣有什麼好?」

既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走向,即便規劃了也會有變化,何嘗不再壓抑,正視自己的內心、迎向各式衝突,並從經驗中一次次學習、累積自己。因為不論「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些都使一個人完整。

▍世界沒有法則


遙想19401960年代的紐約,看似五光十色但還是存在著嚴謹的道德規範。但女主角所遇上的人們「性別意識、同性婚姻、非婚生子女、男婚女嫁……」等等,格格不入都是走在「時代前端」的證明;並非與世界對抗,而是享受自己心中所愛,不被世界定義、創造自身文化。

在戰爭的時代「英勇站在前線」值得欽佩,卻也不是每個人都可行的範本;我們無法用「勇敢、懦弱」二分法來斷定身處其中的人,《女孩之城》說一切不是「非黑即白」、我會說「彩色」才是它的答案。大家都有自己的天性,只是不斷遇到各種無法控制的事情——而我們只能想盡辦法去「應對」它們。

我不相信人們能脫離「標籤」,因為世界用這種方式理解我們;我們可以選擇不活在他人賦予我們的標籤、自己創造價值,又或者選擇「不理會」、有無它們也「不代表些什麼」。而《女孩之城》的每個角色,都試著活出自己的樣貌。

▍「你20歲年輕貌美」但拿掉20歲、貌美,想想自己還剩下些什麼?


《女孩之城》雖然是文學小說,卻給了人們即便失敗、也要奮力向前的勇氣。同時警世「大膽行動也謹慎思考,坦然面對自己與衝突」世界很大、不可控制,但我們能試著在自己短暫的生命裡、替自己做些什麼!《女孩之城》很適合20歲上下的高中生、大學生、社會新鮮人閱讀——「它教我們關於犯錯,也教我們活出自我」文字意外的「幽默」是我最喜歡的一點,也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帶出故事背後所傳達的意涵,如作者想表達的核心價值一樣。

「情節豐富、步調緊湊、角色鮮明、刻畫入微」——《女孩之城》不論從文字中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都會扣入讀者的心;相信閱讀之後,你也會與角色們、時代變遷一同成長,並且感到心滿意足。


*誠品書店目前新書79折,首刷有「作者簽名」與「書籍的專屬編號」喔!我還特地研究簽名是印的、還是手寫的(事實證明是原子筆親簽)。憶起以前生命教育課看過《享受吧!一個人旅行》的片段、曾經聽過《愛瑪》,現在我會想好好回去看伊莉莎白・吉兒伯特的作品。

閱讀《女孩之城》之初,除了封面很美、未計畫撰寫讀後心得,可是看完之後覺得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故事。

2020年6月11日

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風格是一種商機》,你想聽什麼?

「企劃的目的是說服老闆、讓金主出錢」——商品企劃這門大四必修課,裡頭的這句話無法使我信服,因為我認為不該只有這樣而已。

我甚至對「為什麼」企劃而感到好奇?直到遇上了蔦屋書店創辦人(也是CCC企劃公司的社長)增田宗昭:在部落格只對員工傳授的商業思考與工作心法,將其出版成書、台灣譯為《風格是一種商機》——理解企劃:是發現需求,也是一種創新的實踐方法,我所找出的答案不局限於應付作業、也能夠運用在其他地方。


說一個「你」想聽的故事


大學畢業前,我回高中母校、並在班級講台上有個短短分享。我們很習慣班導常常只要有學長姐回來找他,就會讓他們上台講話,只不過回想高一的我——對於台上的內容、學長姐的臉龐卻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準備「說什麼」的同時,我也思考著「什麼內容會與台下的小高一『有關』」?事前我只知道年齡、自然組,我選擇不對這僅有的資訊做過多推測、或進一步衍生我想說些什麼。因為台下的60個人都不一樣,所見著的「意義」也會不一樣,如同「風景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我才能看見他們需要的方向。

我發現最快的方法就是「實踐」:學校科系、名字無法代表我一個人,演講的開頭、我用高中直至今日的「過程」讓他們認識我,其中有很多觸及點、在他們的「提問」中,我才理解他們最在意的地方。

學姊、班導一詞已是我與他們不可斷的連結,我的話是否值得一聽、更取決於他們是否了解我;如果台上的人侃侃而談,卻未找尋與聽眾的連結,換作我也不認為他的話會有任何份量。

除了用「心」去理解別人、揣摩角色,更能站在他人立場了解需求。不拘泥自己的思考,樂於傾聽、把不懂的弄清楚,因為不同人總有不同的意義。一上台我的第一句話「想聽的當故事聽,不想聽的看著我發呆也沒關係」,這也呼應到我接下來要說到的主題⋯⋯

莫忘最初起點


回憶高一的懵懂,應考的選擇總是太過遙遠,我「現在」都搞不清楚了、想那麼多只是徒增煩惱罷了!接下來的演講內容,我圍繞著「選擇」的重要,並分為時間、人際、金錢的選擇,用數學與日文、朋友圈、買衣服與出去玩等我高中例子加以說明:「人永遠有選擇『要與不要』的權利」。「不要別人向你告白,想都沒想就同意了,要想一下!」瞬間引來一陣哄堂大笑、和左右猶疑的眼光。

這次演講的本意是告訴大家:「不知道」並不可怕,你可以選擇盡心盡力的活在當下。這份想法不是憑空而來、或是坐在書桌上想到的——它揉合我曾經是高中生「經驗」裡的感覺、心情與新的資訊,同時涵蓋「自己執著的信念」。

現在的我、並非以前可以想像到的,就連現在、我也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因為不知道,才想去「探索、學習、經歷」;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了,一是無趣,二是無知——因為這世界總是和我們唱・反・調。原本預計4月去日本賞櫻,卻遇上了COVID-19只能在家哪裡都不能去;以為高中可以遇上少女漫畫般情節的愛情故事,事實上那都是騙人的。

搞清楚自己是「為了什麼」,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標、排定優先順序,而這些都是往後規劃、創作的靈感泉源,每件事情都有存在的價值,多多「觀察」便能發現背後的意義。

允許失敗


我的分享結束後,還剩下一堂課的時間,我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問問題」是找答案最快的方法,你們想聽什麼?一個很活潑的答案冒了出來:「愛情故事!」。

或許他人會對這個問題抱持著八卦的心態,我卻從對談中找到:高中生其實是想在「你的故事」中尋找共同點、或是一些勉勵。對於「戀愛」的課題不論男女、在這年紀都存在著一些好奇,只是現在的我回頭看,這是成長中每個人必經的過程或不成熟。我並不想把「愛情」當作一個人說嘴的價值,我從未整理在這些經驗中學到了什麼,零碎的記憶還拼湊的不完整;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回去,這個主題我或許能精確地傳達吧。

在這次回母校高一班級演講之前,去年有次高三班級15分鐘的分享經驗。那次對談並非如這次般活絡,即使緊張萬分卻依然很想嘗試,雖然表現的不盡人意……因為允許自己做得不好,它們才能「成為我的經驗值,往後面臨相同問題也有一番成果。」

我不再「站在學姊的立場」告訴學弟妹一堆方法,我學會在理解他人前、應先讓他們先理解自己,我透過黑板寫字畫線、讓自己的話能更好理解(下次我打算用些圖解!);我善用失敗經驗,積極向前,挑戰下次機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想怎麼說不重要,「他們」想聽什麼、什麼能幫助到他們才是。

做自己的「風格」


企劃,不是行銷的專屬名詞,它能應用在生活週遭、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比如說現在你在看的這一篇文章。企劃,不等於賺錢,我們用它釐清思緒、它是傳達想法的工具而非目的,但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企劃嗎?」

蔦屋書店創辦人增田宗昭《増田のブログ: CCC社長が、社員だけに語った言葉》很值得一看,如果沒有這本書問世,或許我也不會知道他們為何成功?而這之中存在著怎樣的差異?透過部落格簡短的文字,從他的經驗裡、也傳達出可貴的價值觀與態度。

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我遲遲找不到切入點;如同我回母校的分享,也不是第一次就知道該怎麼做。除了《風格是一種商機》這本書,我也推薦淺田卓的《20個字的精準文案》,裡頭「紙一張整理術」能夠協助大家找到重點、釐清思緒;洪震宇的精準寫作》可以協助你有系統、更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

現在,我不只很想親自造訪代官山的蔦屋書店,也期待未來能從更豐富的經歷中,向人分享有趣的發現、找到幫助他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