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循環工作坊】我在嘉義!和「阿公阿嬤」一起做服裝設計

「有收穫,就是最有力的內在動機」 區間車1號車廂空無一人,終點是距離嘉義火車站不遠的——「育英里辦公室」。 嘉義市環保局與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田野學校合作,在3天的循環工作坊中:和育英里的「熟齡志工們」一同設計、製作志工背心,讓那些充滿回憶、又捨不得丟棄的衣物,賦予新的生命。而我,正是此次工作坊的助理(涵蓋設計、打版、製作,簡直要十項全能了?)。 老人就像個大孩子,真的嗎? 不論年齡,每個人都是「人」;面對對象不同,自身該如何作為?想必每個人都有千萬個揣測。但我選擇「邊想邊做、邊做邊想」並保持前進的步調,從「行動」中發現該如何與熟齡者相處、同時完成服裝製作。希望這些經驗也能供大家參考了: ▍明確目標 我的組員有3位阿嬤、2位阿公、1位小三的孫女,我都稱他們為「大哥大姐」,多數對裁縫都不熟悉。謹記自己「為什麽」行動?我希望在過程中:每個人都能「玩」的開心,並獨立完成一件衣服!擁有明確目標,就會知道什麼最重要、排定先後順序——更能夠找到「方法」推展事情。 其中又可分為「有形、無形」的滿足。 「完成衣服的成就感」是可以看見的,透過「自己做、參與」獲得。完美主義會減慢速度、一味重來也會消滅耐心,先求「完成」,做的好不好?則可以持續調整——只要「能」達成目標,方法千萬種。 對於初學者,我將「困難」轉換成「最簡單、快速」的方式來達成目標!並循序漸進、也沒太多細節上的要求。偶爾跳脫「正統」服裝的製作流程,多少會和其他人的想法有差異;這時候可以「問」出來,將選擇權交給學員、而「掌控決定權」也成為了自我認同與負責任的一種方式。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行事風格」,因為價值觀的衝突,我才得以學會——在行走的過程中,也不忘與對象再三確認目標。透過詢問達成的共識,避免繞遠路及迷失方向,也發現更多細節。 無形的滿足,就是讓人感覺到「快樂」。 我們能透過一起討論、參與,營造「團隊感」;對於和樂融融的氣氛、成品、了解自己不可或缺,而感到「驕傲」。快樂的原因其實要兼顧「自己與他人」,想起曾經當過組員的經驗,組長的表現也佔據很重要的一部份:所以我不僅陪伴他們,在發表時也玩得比誰還瘋,其實任何舉止都相連——我為他們驕傲,就像他們也會為我驕傲一樣。 *試著達成有形、無形的滿足,將雙眼投注「目標」,「方法」就會出現* ▍釐清角色 第二天我蹲在桌子旁,聽阿公和我說「你很有耐心、也很熱心(雖然我稱自已是雞婆),但因為你看起來很強,在同輩中別人會懷疑你的『好』是不是存在目的」……身旁的人直呼阿公真厲害,才一天就在分析人,還開玩笑說是不是在找媳婦(?)能夠開啟這樣的對話,其實事出有因。 在團體中「自己的角色定位」,也關係到之後待人的應對方式。 凱特王妃獨特的「蹲下教育法」,知名兒童發展專家吉爾康奈爾又稱之為「積極聆聽」,與熟齡者溝通時,我會找張椅子與他們平視,或著蹲著和他們對話。吉爾認為「這正是經由動作告訴他人『你和我是一樣的』,讓對象產生信任感,也體現尊重、同理的價值」也讓我們能——真‧正‧了‧解「使用者需求」。 當自己身處高位,強調的是自己的主導性;平視或降低視覺高度,也是在放低身段,學會傾聽。 在現場,我常被稱呼為「服裝設計師」,但相較於職稱、名字似乎才能更認同「我」這個人;因為我在這裡是每個人的協助者——「將他們的需求『表達』出來,將想法『執行』出來、包裝」。我傾向於「一起」完成所有事情、功勞無法細分;更肯定他們的「自主性」、而我竭盡所能的幫忙。 *了解使用者需求,釐清「自我職責」、更能確實為目標服務* ▍應付不確定性 我們不懂別人,別人也不懂我們,「溝通」大概是這之中最大的困難。在我的製作方法備受質疑時,開口的對象卻不願動作、甚至學習,我承認一度我很不理解。但「這些都是必要」的嗎?我直接選擇「換個方式」,會更簡單。 那些情緒表現,說實話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目標」? 事實上:不必要的堅持、只要有別的解決方式,都可以放下,很多事情也不用勉強。不想車縫,但裁剪、整燙、畫線或者是遞珠針,都有一個他人「想做」的部份——所以不論帶領對象的年齡,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 我們是個製作、都不依照規劃走的組別,因為更跟隨「感覺」;或許他們會發現,第一次做衣服「沒拿尺量」也做得出來呢!正因為我表明「保持彈性」、隨時都能更改;在經驗不足下,才能從容應對想像上的的缺口,雖然也會有「沒有想到」的地方,是好是壞可以自己判斷,但每一個部份都能使下次變的更好。 計劃在怎麼縝密都會有失誤,預測到的問題、再怎麼說也聽不明白,「實際操作」確實更有效率。 如果遇到困難的事情,不要因為太難而放棄,我都鼓勵先做看看;至少原本不理解的概念(像口袋的做法),做一次就懂了。所以不論人、事、物,只要知道「自己永遠有超過一個的應對方式」,我們便不再害怕。 *計劃好了、又被打破了,學著讓事情自然發生,每一次都能找到出口的* 上述3原則:與「熟齡者」合作變簡單 年齡層只是個參考數值,我們需要了解對象、了解人,更要了解心。每個人都是領導者:只要有「明確目標+釐清角色+應付不確定性」——便能看見彼此背後不老的「靈魂」。 最後一天的下午,我們還為熟齡者企劃了一場「時裝秀」,當他們「開心的」穿著自己做的背心走秀、拍照,已經是我最大的回饋。還有人到廚房翻了一堆道具,走秀時逗著每個人笑到不行——我覺得很不可思議:在嘉義育英里社區長輩的「凝聚力」這麼強,里長、里長夫人的用心也營造出難得的「向心力」,希望這裡的笑容能夠持續到永遠! 也因為每一個單位、人都缺一不可,「育英里」才能順利成為「示範型工作坊」;期許透過實際操作的方式,能夠將熟齡者們不同的需求、一起想出來的點子,成為明年嘉義設計節志工背心的參考範本。 不論熟齡者、青青學子也亦同:讓他們「有收穫,就是最有力的內在動機」——而做的事情就會有意義。 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 因爲不曾接觸過(帶領熟齡者和製作教學),多少會有些緊張、排斥的感覺,但也證明了自已正在踏出舒適圈。 全球TOP...

2020年7月14日

【觀後感】阮劇團《十八銅人台語仙拼仙:酒鬼》

「這齣戲,讓觀眾變成了演員。」 週日的夜晚,我因緣際會成為了「嘉義人・文化轉運站」的訪客。白話一點,這是以酒鬼為題,仙人們用台語比拼的演出。 空間會「說故事」 空間的氣氛營造、在踏入劇場的第一步,我便深受吸引——台上有主持人父女檔,有著紅色布幕的門置於中間,上方掛著「新嘉義座」的招牌;左方白色磁磚上貼著不同戲目,旁邊的椅子看似正坐著等待出發的旅人;台前的搖滾區有用麻木袋裝著稻草、一層抽屜當置物籃,裝酒的箱子再鋪上墊子、獲得了絕佳視野的特等席;後方隔著走道,還有「酒吧」能買瓶酒、坐著高腳椅觀戲。 每個角落都讓人好奇,不同座椅、營造高低落差「圍繞」了整個劇場——我們都與表演如此相近。 屬於台灣人的:脫口秀 觀戲前,大家是否會對「仙拼仙」有不同的猜想呢?有3組表演者,分別用不同方式表現《酒鬼》一題,並以主持人們的對話串連起一整齣戲;對話中間當然會穿插一些台下大人物們的講評、宣傳資訊,最終的「頒獎、合照」、我才恍惚了解這是一場小型比賽。之後主持人會邀請觀眾上台比海帶拳、猜喝啤酒的順序,贏家可以獲得阮劇團準備的禮物做為整場戲的Ending!(開場及謝幕還有「電音三太子」的表演)。 3組表演者(人數僅一到兩人),近距離下、要獨立擔起「全程觀眾的注意力」是一大挑戰。也因為表演方式的差異,種類也更添豐富,接下來我會一ㄧ分享: 1....